西方组织管理中人性观与员工管理模式.pdf
《西方组织管理中人性观与员工管理模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组织管理中人性观与员工管理模式.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方组织管理中“人性观”与员工管理模式 作者:徐璇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 年第 10 期 徐 璇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摘 要:工业革命以来,在西方组织中,主流人性观处于不断的演变中:起初,“经济人”观一统天下;30 年代“社会人”观兴起;40 年代“自我实现人”观起而代之;60 年代起,“复杂人”观深入人心;时至今天,“文化人”观迅速走红,相应地,任务管理、和谐管理、人本管理、权变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员工管理模式次第出现。不难发现,西方组织中的人性观与员工管理模式存在联动发展的关系。关键词:组织;员工管理;人性观;复杂人;文化人;权变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27-0188-03 上个世纪 50 年代前后,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薛恩(EdgarSchein)等人发现,在工作组织中,管理者的人性观与其管理行为之间存在着隐秘而又密切的关系,前者客观上构成后者的指导思想基础,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的预设。正如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对方形成的看法和评价,亲近、善待感觉友善的人而与感觉不良者保持距离。工作组织对待自己员工的态度和管理举措,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管理者对人性尤其是对自己员工
3、的人性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被称为组织管理中的人性观(也称人性假设)。从此,组织管理中的人性观成为西方组织管理学的一个基本的研究范畴,主要课题包括人性观的发生与发展、人性观对管理行为的规定性以及人性观批评与构建等。本文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着重考察西方组织管理中的主流“人性观”与员工管理模式的联动发展。大致说来,在西方工作组织中,主流人性观沿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这一历史路线而不断演进,分别对应着任务管理、和谐管理、人本管理、权变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员工管理模式。一、“经济人”观与任务管理 最初流行于欧美工业组织的人性观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即唯利是图的
4、人,又称“实利人”,英语为 rational-economic man。概括起来,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总是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具体到资本家和劳动工人,也是如此。一个开工厂是为了赚取商业利润,一个进厂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并且工人的劳动总是被动的。在深入研究这种人性观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在企业中人的方面(1960)一书中归结了这种人性观的主要思想要素:多数人天生懒惰,不喜欢和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无雄心壮志、缺少进取心,企求稳定、不愿承担责任和风险,甘愿受别人领导和指挥;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要求不关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多数人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所
5、以,只有金钱和经济利益才能吸引他们努力工作;多数人理智不足、不能自我克制,易受他人影响;没有这些缺陷的人很少,应由他们承担管理工作。麦格雷戈发现,基于这种人性看法,当时的工厂与企业组织中盛行“胡萝卜加大棒”型的人员管理思想和做法:第一,管理就是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其重心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对人的情感和道义责任可不予考虑(这种管理被称为任务管理)。第二,管理工作是管理者的事情,无需工人参与,工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干活,两者间界限分明、不可跨越。第三,用金钱和经济利益作为诱因,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不听指挥、消极怠工者严惩不贷。这些
6、管理思想和做法自有它的历史缘由和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们制造的麻烦也是接踵而至,尤其是工人因待遇低下、没有温暖、尊严和前途而心怀不满、士气低落。在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梅约提出“社会人”观点之前,根深蒂固的“经济人”观点一统天下,即便是西方管理进入了 20 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也是如此。作为科学管理的灵魂和代表,20世纪初开始广泛流行欧美的“泰勒制”便是建筑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20 世纪 30 年代著名的“霍桑实验”后,由于“社会人”观点的提出,“经济人”观点才受到削减,逐渐淡出西方发达国家组织管理的主要舞台。当然,时至今日,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组织管理早已远远超越了“经济人”的时代,但经济人
7、的观点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和发生着自己的影响。至于管理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X 理论仍大行其道。客观说来,“经济人”的观点指出了人人具有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在相对贫困落后的历史时期,这种本性更是变本加厉。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这是全面揭示人性的重要一步。但它对人人具有的牺牲与奉献等美好人性视而不见、一概否定,便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尤其是它的治工主张,客观上将普通工人置于了不公平的地位上,也直接导致立足于其上的“胡萝卜加大棒”型的“任务管理”先天不足、饱受批判。二、“社会人”观与和谐管理 “社会人”观点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约(Mayor,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19
8、33)依据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的概念,英文是 social man。在长达 8 年的工厂实验研究中,梅约发现,工厂中的劳动分工和机器大生产,使工人的生产劳动失去了完整性、内在劳动乐趣和成就感而极其单调、乏味,工作中的良好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成为工人工作中的快乐之源。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交际和群体归属需要上升为人们行为的优势动机,而经济利益的诉求下降为第二位的需要。在满足社会交际和归属上,工人间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具有正式工作群体所没有的优越性,所以,它对工人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控制力。为了得到小群体的认可,工人宁愿忍受一部分经济利益的损失甚至抵制组织的正式管理。而且,工人的生产率随着管理者满足他们
9、社会需求的程度而变化。当正式工作群体拥有小团体的功能时(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员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等),工人们便会受到激励而有更好的工作成绩。对工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梅约超越了传统的“经济人”看法,取而代之为“社会人”观点。他认为,社会人最为看重的不是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与周围同伴的友好相处,所以也被称为“社交人”。基于这种人性认识,梅约提出了新型的人际关系管理主张:第一,影响企业工人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是工人的士气,经济利益和物质环境是次要因素,所以,管理者不能只关心生产任务的完成,应更多地关心员工和满足工人的交往、归属和友谊等心理需要;第二,工人的士气取决于企业内部的人际关
10、系和工作态度,所以,一线监工要主动听取工人意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感情,和谐彼此关系,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呼吁,成为上级和下级之间的联络员(而非简单的监控者)、双向沟通的桥梁(而非传声筒);第三,重视团体奖励,以培养工人的归属感和团体精神;第四,吸引工人参与组织管理(如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和劳资联合委员会等),改善对他们的外部控制,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社会性需要。“社会人”的观点和新型的人际和谐管理主张首先被美国的帕帕恩梯钢铁公司所接受,该公司实施了以此为理论基础的“斯凯伦计划”(Scanlon Plan),成效显著。“社会人”的观点和新型的管理主张因此而声名鹊起,赢得了企业界的普遍欢迎,并迅速传播到日
11、本和西欧国家,所到之处,在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以及增强组织归属感和减少劳资对立等多个方面普遍开花结果,使不少濒临破产的企业扭亏为盈、绝处逢生。社会人观点和人际关系理论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人性观的突破对组织管理的进步至关重要。而随后出现的人性观点进一步显示了人性观的演进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历史继续向前,当它行进到 40 年代中后期时,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思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阿吉利斯等人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人性观点和相应的管理思想,为当时的组织管理注入了新的人本思想元素。三、“自我实现人”观与人本管理 20 世纪 40 年代,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这些理论指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组织 管理 人性 员工 管理模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