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pdf
《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钢铁研究总院 杜晓力 李晗 崔立淳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多级化向两极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一下,以便从根本上对竞争力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一些著名学者、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和企业分别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评价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既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一、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及
2、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描述。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行为效果()模式,认为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间,波特教授发表了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决定因素,国家的竞争优势决定及其对产(企)业竞争
3、力的支持作用,并构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又称“钻石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实践方法。波特教授认为,有五种力量驱动企业竞争,即供方侃价能力、需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围绕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来组织资源和进行生产。他把产(企)业竞争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等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驱动力是不同的。在进行产(企)业竞争力分析时,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价
4、值链分析法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通过对各个环节价值增值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环节本身的价值和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产业链分析法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分析工具,每个产业都可以与其上游产业、下游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形成一种产业链,如某一产业可以与其原材料产业、设备投入产业、产品(服务)需求产业、技术支撑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劳力供应行业组成这种关系,如果产业链每一节点上的产业在某方面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那么我们所研究的产业也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波特教授的菱形模型在分析企业竞争力方面被广泛运用,它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出发来
5、分析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相关因素并解释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以及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条件和不足。菱形模型的六要素包括市场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链)、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政府、机会,除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这一要素属于企业内部条件(竞争力研究的微观基础)外,其他五个要素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力的宏观决定条件。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促进。可以说菱形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它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决定因素的分析,不足之处是没有提供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20 世纪
6、80 年代中期汉默尔(Gary Hamel)、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等人从企业内部出发,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我们称这种特有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把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集中阐述了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把这种核心能力描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别的产品、知识、技能和技术优势。与此同时,
7、斯多克和伊万斯提出了“整体能力观”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经营中某方面个别的单个的优势,而是来源于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集体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在企业运行中的相互合作和对各种个别优势的有效整合。也就是说,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强调企业内部个别的关键优势,而以斯多克和伊万斯代表的“整体能力观”则强调企业的整体优势,但他们都认为企业的短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性能的差异性,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靠企业的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而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以及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这种特有能力来实现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8、90 年代初期,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资源学派的出现克服了结构学派和能力学派单方面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片面性分析的缺陷,它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资源差异,这些资源既包括外部资源又包括内部资源,即资源差异战略差异竞争力差异不同绩效。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上撰文(公司资源学说)指出公司内部资源同外部环境相比对公司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其他各种优势资源的积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他的观点对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战略理论
9、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分析框架为:首先明确哪些资源对企业最有价值,然后确定促进这些资源获得最高收益所适宜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最后通过投资、积累和提升资源质量等方式对企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整合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彼得瑞夫(Peteraf)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对资源理论进行了动态分析,他认为竞争战略是随着资源差异的变化而改变的,他在竞争优势的里程碑:一个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中列出了四种类型的竞争战略,这四种战略能够导致竞争优势的产生。首先是资源异质性竞争战略,即组织通过长期保持其内部所特有的差异性优势来获得长期的超额利润;其次是事前控制战略,其核心是提前在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优势资源从而在组织
10、运营中保持竞争优势;第三是不完全流动战略,由于组织内部的资源优势是其所特有的,具有排他性,这种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也是企业获得并维持其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最后是事后控制战略,它通过发展组织资源和战略的不完全模仿能力和不完全替代能力来保持其长期竞争优势。巴尼也(Barney)从企业内部资源的确认和划分出发,指出企业内部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而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战略性资源”,即稀缺的、有价值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完全替代的资源。上述三大流派对竞争力的研究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即假设产(企)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而非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对某一时点或某
11、一时段内产(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与条件进行分析来寻找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很少去考虑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变革的突飞猛进,许多学者认为产(企)业所处的环境由过去的相对稳定演化为充满不确定性,产(企)业的内部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展开对竞争力的研究,而这种动态研究既要包括外部环境的动态研究又要包括内部条件的动态研究。艾特金森(Altkinsin)80 年代后期提出的柔性组织概念,提斯(D.J.Teece)1997年提出的动态能力观点以及布朗(Brown S.L)与艾森哈特(Eisenhardt K.
12、M)1998年提出的边缘竞争战略,都从动态角度对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进行竞争力研究时,把影响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看成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这种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从而判断出在不同时点或时段内产(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二、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国外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首先是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展开的,其中美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率先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其背景是由于其国内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钢铁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等三大行业受到了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从而导致其竞争优势的丧失、经济衰退以及
13、失业人员的急剧增加。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受白宫和参议院委托开始进行美国竞争力的研究。1980年美国劳动部国外经济研究室提交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家竞争力报告“关于美国竞争力的总统报告”。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就美国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包含在同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全球竞争:新现实”中。1988年和 1990年,美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并成立正式的竞争力政策咨询机构“竞争力政策理事会”,前者从法律上为保护美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护措施,后者从组织上为美国竞争力的研究与提
14、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对美国的回应,英、法、德、日等国家也纷纷展开了国际竞争力研究。英国在 1983年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委托其国内的“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对其国内的 20 多个项目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2年起由英国贸易与产业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题的竞争力研究报告。法国计划部、德国经济部、葡萄牙“竞争力论坛”也都分别就本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交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日本通产省还就日本各产业、政府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与美国进行了国际竞争力比较,欧盟也于 1993年发布了题为增长、竞争力和就业:21世纪的挑战与出路的欧盟竞争力总结性报告,并于 1995年成立了
15、“竞争力咨询小组”专门负责向欧盟会议提供提高其成员国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有两个著名的国际组织开始就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每年都要提交包括世界工业化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这就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研究机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 WEF)和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WEF和 IMD都有各自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竞争力 理论 实证 研究 综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