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阿干矿区为例.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阿干矿区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阿干矿区为例.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阿干矿区为例 王磊【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9(038)021【总页数】5 页(P236-240)【关键词】地面塌陷;泥石流;危险性;模糊综合评判;层次分析【作 者】王磊【作者单位】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P694 0 引言 阿干矿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图1),行政区划属兰州市七里河区管辖,距兰州市城区 22km,有兰阿公路和铁路专用线相通,交通便捷。矿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349231035141,北纬 355205355713,矿区东西宽 0.93.3km,南北长 9
2、km,面积 20.8km2。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阿干矿区是历史采矿和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老矿业基地,其开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代。2000 年 10 月,因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矿山地面塌陷造成采矿成本过大,煤矿亏损严重而宣告破产。1 研究区自然地质背景 矿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年最低气温在1 月中下旬,历年来最低气温为-23,年最高气温在 7 月或 8 月,最高气温为 37.6(1997 年 7 月 3日),年平均气温 4.3;年降水量 334500mm,平均为 417mm,雨季集中在 78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56%,日最大降水量 96.8mm。蒸发量在1500mm 以上,平
3、均无霜期 145 天,最大冻土深度 1.03m,最大风速 21.4m/s,主导风向为北北东,次风向为南西。矿区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以南北向的褶皱及逆断层为主,有少量东西向逆断层。矿区处于兰州盆地南部构造剥蚀低中山区,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最高点为铁冶沟沟脑双咀山,海拔 3121m,最低点为八里镇雷坛河谷底,其海拔约 1940m,最大相对高差近 1180m。依地貌特征和成因类型,本区可分为山地地貌和河(沟)谷地貌两大单元。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元古界兴隆山群(Pt2x)、奥陶系上中统雾宿山群(Ow)、侏罗系下统大西沟组(J1dx)、侏罗系中统窑街组(J2y)、侏罗系上统享堂组(J3x)、白垩系下统
4、河口群(K1hk)和第四系,区内第四系分布广泛,成因类型较多,有风积、冲积、洪积、残坡积、重力侵蚀堆积等,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约为 40m。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20g,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图 1 阿干矿区交通位置图 1.大西沟流域 2.阿干矿区 3.铁路 4.主要公路、次要公路5.街区 6.乡镇、村 7.水系 8.地、市界 9.县、区界 2 采矿地质条件 阿干矿区煤层赋存于呈复杂向斜构造的侏罗系地层中,由南至北,向斜轴面走向由南北向折而呈北北西向,且受周边断层控制,阿干井田平面形态基本呈北西南东走向的不规则“8”字型。井田含煤地层
5、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下统大西沟组及中统窑街组,总厚度 397m。矿区有一层基本稳定的可开采煤层及其上部呈透镜状的不可开采煤层,已探明煤炭储量 1330 万吨,煤质属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不粘煤,属良好的化工及动力用煤。可采煤层在全矿区范围内普遍存在,井田南部出现分岔现象。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地段含夹石一层,夹石厚度在 1.03.5m 之间,岩性多为灰黑色页岩或灰色砂岩,分布无规律。煤层厚度变化大,最大厚度39.60m,最小为 1.46m,平均厚度11.0m。煤层厚度由南而北波状增厚的趋势明显,南部采区平均厚度为9.90m,向北厚度增至 21m 左右,向斜轴部厚度较大,向两翼厚度变薄。煤层倾角在090之
6、间变化,平均为 50,局部倒转。井田周边及内部受断层切割,煤层波状起伏频繁,1700m 水平以上东翼为 52左右,西翼为 36;17001350m 水平东翼为 54,西翼为 62;1350m 以下东翼为 72,西翼为 70。矿区不可开采煤层仅局部地段达到可采厚度,且多呈透镜状出现,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极大。阿干矿区煤层的顶板岩层主要是灰白色细砾岩及粗砂岩,大部分区段与煤层直接接触。该岩层岩性颗粒分选性差,胶结一般,层理发育,力学强度低,厚度一般在5.08.0m,孔隙率为 6.26%,吸水率为 1.30%,抗压强度 3.31MPa,粘聚力14.2kPa,内摩擦角为 14。局部地段煤层之上为灰及灰
7、白色粗砂岩、中砂岩,泥质胶结,松散,厚度不稳定,但成层性好,一般在 35m 之间。区内煤层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厚度不大,一般 0.83.0m,吸水性强,遇水膨胀,易发生底鼓。粉砂岩孔隙率为 5.17%,吸水率为 2.32%,抗压强度 2.72MPa。3 地质灾害 根据收集及现场调查所得的大量资料,阿干矿区内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和泥石流。3.1 地面塌陷 根据现场调查访问以及矿区采矿工作面间断性监测资料,矿区地面塌陷始发于上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严重时期基本出现在 1983 年1998 年,长期的大规模开采,形成了面积达 5.4km2 的采空区,矿区地表形成呈北西南东走向
8、的长8.7km,宽 0.21.8km,面积达 9.06km2 的似葫芦形带状塌陷区,塌陷区内裂缝纵横交错,主体裂缝走向由南部的南北向至北部呈北西向,裂缝延伸长 0.083.7km,宽达 0.53.0m,其间距在 20380m 之间,顺裂缝走向坡体逐级形成错落坎或带状塌陷槽、串珠状塌陷坑,坎高一般在 0.317m,陷槽沉幅 0.720m,塌陷坑直径达 815m,深 312m,大部分地段如小山顶、杏树湾、铁治村、大草洼、山寨村等地表整体沉陷幅度达 415m。山寨沟北岸山体受南北向裂缝与顺坡向裂缝穿插交错而呈碎裂块状,岩体已发生错落、位移。3.2 泥石流 矿区泥石流沟为大西沟,该沟频繁爆发泥石流,现
9、从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来进行说明。3.2.1 地形条件 大西沟流域面积 13.63km2,流域平面形态似柳叶形,流域内沟壑密集,共发育大小冲沟 26 条,其中长度大于 1km 的沟谷 11 条,小于 1km 的 15 条,冲沟总长25.4km,平均沟壑密度 1.86km/km2。受构造运动差异抬升作用,大西沟向北侵蚀,形成南岸宽北岸窄的不对称流域形态,南岸冲沟发育,支沟流域面积较大,主沟长多大于 1km,而北岸多发育山坡形冲沟,沟谷较短且密度较小。大西沟主沟长 7.3km,最大相对高差 624m,主沟平均纵比降 104,主沟上游山势突起,坡陡谷深,坡面植被覆盖良好,覆盖率在 3050%;中
10、游沟谷多呈“谷中谷”的复式形态:上部谷形呈开阔的“V”型,坡度在 3050之间,部分呈陡崖,相对高差在 80170m 之间;下部受大西沟地表水流切蚀而呈窄深的“U”型谷,沟壁陡立,深 1824m,谷底宽 716m 之间,平均纵比降38.7,两侧沟台地发育,台面平坦而总体向沟谷方向缓倾,坡度 38,宽30140m。下游谷形开阔,两侧沟坡坡度多在 30以上,主沟南侧一、二级沟台地较北侧发育,台地上多被村民建房占据或耕地利用,受人为建房及开挖公路挤占、压迫沟道,其主沟道宽在 5.213.4m,深 1.58.0m,平均纵比降 15.8。大西沟主沟直接汇入雷坛河,沟口无扇形地分布。3.2.2 松散固体物
11、质条件 固体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量大小及补给条件控制着泥石流的性质、规模。根据实际调查,大西沟及其支沟驮水沟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主要来源于滑坡、坍滑塌、人工堆积体(堆渣)及坡面松散堆积物等。大西沟流域(不含已治理的沙子沟)内共发育滑坡 8 处,分布于主沟两侧及两侧规模较大的支沟内,呈零散分布的特征,滑动面积 76.2104m2,扰动土石方量达 842.8104m3。其中岩质错落体 1 处,即老爷山岩移体,黄土滑坡 5 处,堆积层滑坡 2 处,除岩质滑坡外,其余滑坡均以前缘坍塌及坡体物质被逐步冲蚀的形式不断进入沟道补给泥石流。而老爷山岩移体位于沟口,岩体整体性较好且已稳定,其补给
12、泥石流的物质仅为坡面松动的岩土体,并以面蚀的方式进入沟道。据调查测算,大西沟内滑坡可补给泥石流的松散物质储量 137.9104m3。大西沟流域内滑坡除矿区 2 处滑坡受地表塌陷直接诱发而成,其它均与区内陡峻的地形,黄土特殊的岩性条件及地表水流冲蚀等作用密切相关。流域内坍滑塌分布于主沟中上游及支沟内两侧沟岸,受地表水流切蚀,主沟及较大规模支沟两侧沟岸陡立,其物质松散,易形成坍塌、滑塌,扰动的土体直接堆积于沟道内,它是泥石流最直接、最易启动的固体松散物质。区内坍滑塌单个规模、体积小,分布分散,沿沟岸呈线状分布特征。经实际调查,流域内坍滑塌共 32 处,总体积近 l1.6 万 m3。人工堆渣主要分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模糊 综合 评判 地质灾害 危险性 评价 矿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