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笔记.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笔记.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4121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1 2016/5/30 16:31:337 人浏览0 评论 序言(1)简述文化的定义。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 形时代或“青铜时代”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6.第六阶段,
2、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 (公元 581 年618年)、唐(公元 618 年907 年)两代。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 960年1127 年)、南宋(公元 11271279 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公元 13681644 年)、清(公元 1616 年1911 年)两代。(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人文精神。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2、伦理本位。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3、天人合一。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4、尊君重民。中国传统
3、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5、尚中贵和。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第一章(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1.先秦儒家。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2.两汉经学。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3.南宋理学。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4.清代朴学。清代儒士将明王朝的衰亡归咎于名
4、儒学风的空疏浮泛,清初儒学掀起了以扬弃宋明理学为前提的复兴汉学的运动,以期经世致用。(2)试论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在哲学思想上,驳斥程朱“理在气先”、“道在器先”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陆王“心学良知”之说,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并将其归于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分离。(3)试述道家思想发展简史。1.先秦道家。先秦道家是中国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2.
5、汉代黄老学。黄老之学源于老子,始于齐国下,当时的田 、慎到、环渊等人创了“黄老道德之术”,流行于战国末年,到吕不韦集门客著吕氏春秋时,“黄老道德之术”已被大量吸收进去,并形成了一个以道家为中心,兼采各家学说的粗糙的体系。3.魏晋玄学。儒学发展到汉末流于极端繁琐、迂腐,荒唐而走入绝境。(4)试述法家思想发展简史。1.先秦法家。在建立和巩固封建制的斗争史中,产生和发展了一个思想政治派别,这就是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等,他们根据社会现实,既反对儒家提出的复古,又不赞成像道家那样海阔天空,不顾事实地空论。2.秦代法家。秦王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天下,因而禁除法家以外各学派的存在,以树立法家思想的独尊
6、地位。3.汉代法家。汉初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法家学说导致了秦王朝的速亡,于是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省刑少事,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制定了以回复社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比较宽松的政策。04121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2 2016/5/30 16:31:576 人浏览0 评论 第二章(1)试述佛教寺院大雄宝殿的主尊释迦摩尼佛的配置情况。天王殿再往北,就是正殿,俗称“大殿”,正名“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教教主释迦摩尼道德、法力的尊称。大殿供奉的主要佛像称为“本尊”(又称主尊)、随着各时代尊崇的不同和佛教内部的各宗派之不同,出现了多种情况,单就数量上讲就有一、三、五、七尊之别。大雄宝殿的配置,有释迦摩尼佛(或
7、 卢佛、接引佛)的一尊像、三尊佛、五方佛像等多种情况。(2)试述慧能生平经历及其主要成就。1.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靠卖柴为生。前往湖北黄梅参礼五祖,在五祖门下做了一名行者。大约十六年后,至广州法性寺,正值因宗法师讲涅槃经,于是慧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两个月后,慧能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升座讲法。2.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她开坛讲法,教授徒弟,宣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信徒云集。从此以后,慧能在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影响很大。武则天、唐中宗层先后召其入京,均被他婉言谢绝。(3)试述中国汉地佛教寺院的典型配置。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
8、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珈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的生活区,建有僧房、斋堂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已容纳四海之来者而得名。(4)试论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过程极其理论。1.他首先宣称在甘河“遇仙”得到秘诀。接着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称为“活死人墓”。又迁居刘蒋村北,寓居水中央。在山东,他的传道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他先后收了马钰,王处一等七个弟子,后世尊称“北七真”;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了五个以“三教”命名的教会据点。当王重阳在山东宁海时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因此自名其教为“全
9、真道”。这两点标志着全真道的创立。2.王重阳提倡儒、释、道三教融合,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把道德经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作为全真教徒必修的经典。他以修心去欲为修道之本,主张先性后命,认为修道者如果能够除情去欲、心地清净、如此虽然身在凡间而心已入圣境。第三章(1)试论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和缺点。1.编年体优点:史事和时间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而且不会重复记载;缺点:以年为经,突出以时间为中心的历史发展顺序,可是记事却前后割裂,破坏了史事的完整性,一桩完全的史事,被年月日分隔成为许多碎片。2.纪传体优点: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考见各类人物活动情况,
10、有范围更宽广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展的复杂局面,另外也便于读者阅读。缺点:以人为主,虽是综合性的体例,有传、志、表等手段可以运用,对于时间、事类和人物等各方面都能兼顾到,但也有各部分之间相互重复和脱节的缺点,结果也是“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2)试论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叙事方式的发展。1.“提纲法”。司马光对此采用了“先提其纲而后原其详”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叙事眉目清楚,为学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2.“追述法”。司马光对此往往于叙述本事前,用“初”、“先是”等笔法以追溯他的由来,使时间的始末一览而知。3.“连类法”。凡叙述道历史事件的有关当事人时,资治通鉴对于有关的或同类的事和人,往往连同予
11、记载。4.带叙法。这种叙事法在编年史中也是颇为独特的,编年史鱿鱼体例的限制,很难达到如纪传史那样的“大端”与“细事”并举无遗。但司马光运用个中叙事方法采纪传之长,补编年之短,使资治通鉴的编写达到了更加完善的地步。(3)试论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地位。1.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首推的经典之作,因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的正式形成,也因此其作者司马迁被尊称为中国古代的“史学之父”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伟的通史。3.史记为我国史书开创了纪传体的新体裁。4.史记虽然主要记载的是属于帝王将相等统治阶级的事迹,但是司马迁在列传中,还记叙了不少游侠、刺客、货殖等下层社会的人物。5.史记不仅是移步历史名
12、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4)试论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学史的贡献。1.章学诚对史学的贡献很大,主要表现在对当时脱离实际的学风的批判和关于史书修撰的看法上。2.在史书修撰上,章学诚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吧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又同时说明“撰述”的价值远高于“记注”,这是很正确的。3.章学诚在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三长”还不够全面,治史者必须要有“史德”,他的“四长”说至今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04121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 3 2016/5/30 16:32:1812 人浏览0 评论 第四章(1)试论离骚的艺术成就。1.首先在结构上,贯穿离骚全诗有一
13、条清晰的主线。2.其次,离骚是中国古代抒情诗中表现悲剧精神的最早典范。3.另外,离骚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象征体系,辞彩丰富华美。(2)试述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诗最大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自然而韵味醇厚的独特风格。他的平淡不是玄言诗的平庸和淡而无味,更是泰康繁缛诗风的雕绘满眼大异其趣。陶诗的平淡之中有无限风采,简练之中有深厚情味,被苏轼评为“质而实绮,”(141 页)(3)试述魏晋南北朝散文、骈文,赋的成就。1.散文,建安时期的思想解放,使散文创作打破了汉代中后期以来重复敷衍经义的讲话局面,内容上真情流露,在形式上注重文采,设置开始了骈偶化倾向。2.骈文是中国散文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04121 中国文化 导论 笔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