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在《格列佛游记》王维东译本中的体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译者主体性在《格列佛游记》王维东译本中的体现.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译者主体性在格列佛游记王维东译本中的体现 肖丹丹【摘 要】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a key facto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work show the art aesthetic effect of th
2、e original one,allowing the translator to fully play his subjective initiative,and properly use the strategy and re-creation,through which the tranlators activities should not be incompatible with the original work.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ill be played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liter
3、ary translation.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tatu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onditionality the translator suffers and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by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4、 translation version of Gullivers Travels which was translated by Mr.WangWeiDong.【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01【总页数】3 页(P92-94)【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格列佛游记;制约性;创造性叛逆【作 者】肖丹丹【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D412.62 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把语言符号组合起来,而是作者运用一种创作艺术,使简单的词句联合起来却达到一种饱含深意的美学效果,对当时的读者及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
5、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使文学译作在内容上也饱有语言艺术和深层含义,并对目的语文化接受者产生类似的效应。苏联翻译界文艺代表人物加切奇拉泽曾指出,“文学翻译是文学创造的一种形式,在这里它同原作在创作中要表现生活现实这一功能相似。译者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反映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原作中的艺术真实。”1一部文学作品的译作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过程,并且这种客观性只有通过译者的主观性,即再创造使之物质化。译者,首先是作为第一读者对文学原本进行解读,并且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所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
6、翻译活动。所以,一部文学译作不仅是读者精神活动的产物,也是译者精神活动的产物。在此翻译活动中,译者充当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不可避免的。翻译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符号间进行交流时必经的阶段,译者则成为这一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文学素养、价值取向及审美角度等若是不同,或多或少会对翻译对象的理解产生偏颇,从而影响到翻译作品的译后效应。然而,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几乎都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即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译者一直以来是被视为“隐形人”般的存在,不被翻译界所重视,在翻译作品时所处的地位也被视为或是屈从于作者,或是屈从于读者,这便使得作为翻译主
7、体的译者长期遭到遮蔽,从而出现了其文化地位被边缘化的现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描述性的翻译学逐渐兴起,翻译中的文化研究也渐渐盛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渐渐被翻译界所认识。“翻译研究的趋势经历了从原文转向译文,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译文地位从低于原文经过等于原文一直到比原文更重要,译者的地位从低于作者到被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等一系列转变”。2时代变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转换,使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备受翻译界关注,成为译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
8、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3译者的主体意识始终穿插于翻译作品的前期准备工作,翻译作品中和作品译后效果之中,可以说,一旦译者要对某一作品进行翻译,其主体性作用就无时不存在。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否得当,是否恰到好处,则在作品译后效果中体现出来。“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译者在翻译作品时,首先自己是一个读者,受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影响,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原文。当然
9、,译者的主观能动不是说译者可以无视原文,任由天马行空,胡乱翻译,而是“带着脚链和手铐跳舞”,在不违背原文的意思上,运用创造,使译文更贴近读者和接受者,并吸引他们,从而达到译文的价值。鉴于此,本文将探讨王维东先生在格列佛游记的翻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说明译者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文学作品译后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即是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伽达默尔曾指出:“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
10、,不管翻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乃受到对新文本内容的理解的引导”。5 译者对文学进行翻译活动,实质是对原作的一种再创造,以原作为基石,有根据的进行创造性活动,不能脱离原文。若是没有原作的制约,译者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文学译作,而是译者本身的文学作品。由此可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起主要作用的是译者本身的创造性翻译能力,但同时又需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制约,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译文的质量。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无时无刻都在受着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因
11、素包含有两种语言文化特点及组织规律、原作的语言特点及内容、译者所处的时代及相应的时代语境,以及译者本身作为第一读者身份和译作目的语受众等等很多因素。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则是要依据原作来进行翻译活动,不任意添加或篡改原作使译作内容不脱离原语文本。格列佛游记原作是一篇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描述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的政治腐败及社会矛盾。在当时的背景下该小说的主要接受对象是成人。全书通篇采用英语作为传达作者所要表达思想的承载物,而英语无论是从单词拼写还是句子结构上都独具其特点,与中文汉字符号和句子构造是大相径庭。译者在翻译作品时,由于原作跨越了时代,进入一个与它原来语言体系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
12、体性的发挥必然会受到原语言文化规范的制约。王维东先生从儿童文学角度对格列佛游记进行翻译,其译作接受对象主要是儿童,因而译者在解读这本书时,就要有意识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原文,并在翻译过程中要用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的语言来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内容。同时,译作效果如何还会受制于译者自身的认知结构能力、审美能力及其文化素养等等。翻译文学作品,对译者来说就如一种劳作。在这种劳作过程当中,译者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潜能为效能,以便完成翻译作品并使译作达到预期效果。郭沫若先生说过,“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以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
13、作还要困难”。6中西比较文学手册中“翻译”条目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叛逆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翻译中的删减、添加和意译。”7“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是由法国著名文论家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8 译者在翻译原作时,不是简单机械地对原文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采用各种技巧及翻译策略,有时甚至在不影响原文整体意思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叛逆,使译作既保留原文
14、内容和意义,其本身所用语言也充满艺术美感,并且译作在接受国的文学地位并不亚于原作在源语国的文学地位。正如格列佛游记,无论其原作还是译作,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都可称为文学名著。中文与英文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词语的意义和句子构造都有所区别。若英语文化体系中的文学作品被引进中文文化体系,则说明原有作品所处文化语境已经改变,而其在中文语系中所展示的语言符号及面貌必然发生变化,这时译者在赋予原作新面貌的活动中,便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叛逆功能。创造性叛逆尤其会体现在译者的翻译策略中,以下就若干翻译策略简要说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1)增添注释 格列佛游记共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若干章节。在原文中每个章
15、节都没有写出标题,但是译作中,王维东先生都给每个章节设置了一个大致涵盖本章的标题,例如原作第一部分第一章在译作中被冠名为“我的家世及初次历险”,第二章名为“被俘的山巨人”等等。这不仅符合中国儿童文学小说的写作特点,而且标题能够让人对该章所要描述的内容有个大概的猜测,易于读者的理解。文中若有涉及地名、时代名人或是成语和专有名词等,译者则会在文中页面下方对其进行详细注解,使读者能够在脑中形成一个空间概念,更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如“得普特费特:城市名,位于印度孟买以北”、“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 年前 322 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怨天尤人:形容将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罪于客观”。9(2)删
16、减省略 原文中:“Although I intended to leave the description of this empire to a particular treatise,yet in the mean time I am content to gratifythe curious reader with some general ideas.”或是“That which gave me most uneasiness among these maids of honour,when my nurse carried me to visitthat I entreated Gl
17、umdalclitch to contrive some excuse for not seeingthat youngladyanymore.”10等等在译作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或是说已被省略掉。在译者看来,原文一些句子或是段落对于全文可有可无,省略不译或删除并不会影响全文效果,反而可能使译作简洁、不复杂,适于儿童读阅。(3)选词用句 原文:“most mightyEmperor ofLilliput,delight and terror of the universe,monarch of all monarchs,taller than the sons of men;whose feet
18、 press down to the centre,and whose head strikes against the sun;at whose nod the princes of the earth shake their knees;pleasant as the spring,comfortable as the summer,fruitful as autumn,dreadful as winter”10 译文:“利立浦最最伟大的君王,宇宙的快乐与威力之本。万民的王中之王,人类的至尊,脚踏地球中心,头顶灿烂阳光,颔首之间万国之君双膝颤抖。像春天一样温和,想夏天一样舒适,像秋天一样硕
19、果累累,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9 所引用原文是有关小说主人翁应该遵守的条款的开篇之词,语言中充满着对君王的膜拜及赞美,用词夸张,但对于巨人主人翁而言却是充满讽刺意味,喜剧效果显著。译文中保留原文写作风格,但所选用词语更是夸张,却又非常完美释义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如“most mightyEmperor ofLilliput”,“most”本身就具有最高级的含义,但是译作又再此基础上增添一个“最”字,变为“最最伟大”,放大了夸张效果。“taller than the sons of men”,从字面意义被译为“高于人类的儿子”,与原文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不符,且没有一点美感,太过表面化。译文中译为“
20、人类的至尊”,一个“至尊”就涵盖了“高于”这个意思,用词精确,表达到位,具有艺术感。(4)修辞转换 原文:“I had been for some hours extremely pressed by the necessities of nature;which was no wonder,it being almost two days since I had last disburdended myself.I was under great difficulties between urgency and shameand discharged my body of that unea
21、syload.But this was the only time I was ever guilty ofso uncleanly an action.”10 王维东先生翻译为:“一连几个小时我都急着要大便。这也怨不得我,整整两天我都没有排泄过。一方面急得憋不住,另一方面又羞于启齿,真是难煞我也把那泡急屎先拉掉再说。不过天地良心,这种丑事我也只干过一回。”9 原文中“the necessities of nature”、“that uneasy load”是描述人类排泄物的词语,作者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使用隐喻手法,是文章不会让人感觉粗鄙。译本中,译者对原文长句进行了重组,并用短句
22、巧妙风趣地把原句意思给表达出来。尤其是“把那泡急屎先拉掉再说”,把原文中的隐喻明朗化,虽然用词失其风雅,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却是极其平常,易于理解。而且译作中使用三个“急”字,“急着要大便”、“急得憋不住”和“急屎”,一语道破小说主人翁当时所处尴尬场景,让人想及忍俊不禁。译作中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不一而足,运用巧妙的翻译技巧,不仅不会影响原作的内容及其文学效果,同时又会使译作充满趣味性,符合儿童接受力,达到预期效果。文学翻译是译者解读原作,并对原作进行审美再创造的一种活动。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译者对其进行翻译,才能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内延续其生命,体现其价值。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不违
23、背原作内容及意义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使译作的质量得以保证。可以说,译者主体性能否合理的发挥,要译者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但也不能偏废一方而独尊另一面。只有合理利用能动性和制约性的矛盾统一,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译者才能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才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并且使译作同样拥有与原作相似的文学效果和文学地位。【相关文献】1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2潘国文.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J.中国翻译,2002(1)3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定J.中国翻译,2003(1)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19-24 5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92 6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48 7廖鸿钧.中西比较文学手册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8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37 9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王维东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64,89,123,29,13 10(英)斯威夫特(Swift,J.).格列佛游记(英文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61,158,39-40,17-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