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常见文言文词语“方”“如”“与”的意义及用法。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力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前提下,探索文中的内在线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提高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教学重点 从四名弟子的言行看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认识论语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1.依据语境推断词义。2.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教学方法 1.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调动学习兴趣,在朗读中把握人
2、物特点,进而成诵。2.问答法。促进学生的参与性,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进一步感知课文,体悟课文展开的焦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对初中学过的论语十则还记忆犹新吧,请尝试背诵几则。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属于教育类专篇,它通过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恳谈会”,反映了当时私人讲学园地的风貌。下面让我们走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去看个究竟。二.孔子及论语资料助读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
3、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 大学 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
4、诗 书 礼易 春秋。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三.背景简介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是一段可读行很强的文章。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1.放录音,注意多音字及较生疏的读音。俟,音 s 莫,音 m 甫,音 f 哂,音 shn 相,音 xing 铿,音 kng 沂,音 y 喟,音 ku 雩,音 y 冠,音 gun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3.注意课下注释的生字。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然后分
5、组讨论,互相质疑,释疑,扫除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上的障碍。5.教师答疑解惑,把全篇难懂的字,词,句疏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实词,以及词类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
6、它。“以”,介词,用。6.探讨全文焦点。提问:全文诗围绕什么展开的?(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其各抒己见)明确与归纳:(板书)谈志论趣 7.学生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进一步感知人物特点。2.翻译全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学生对课文及翻译的掌握。从四名弟子的言行看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及论语的艺术特点。联系实际,反观自我,激情表达。拓展延伸,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回答问题 文学常识,主要字,词,句。2.检查翻译情况 二.学生讨论: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
7、意。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三.精读课文,理解主旨,了解论语的艺术特点和孔子的处世艺术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
8、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看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
9、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
10、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3、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
11、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4、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
12、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5.孔子的“志”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
13、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6、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让学生各抒已见。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
14、,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
15、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