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工具异化倾向的现状和预防对策基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视角.pdf
《论高职教育工具异化倾向的现状和预防对策基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视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职教育工具异化倾向的现状和预防对策基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视角.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高职教育“工具异化”倾向的现状和预防对策基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视角 徐旭珊【摘 要】近年来,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出现了浮躁化、功利性的倾向,片面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追求,使高职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工具异化”的倾向.因此,考察高职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现状与本质,适应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主体、校企联动、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高职教育“工具异化”预防机制,成为了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 页(P28-31)【关键词】高职教
2、育;工具异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人文教育【作 者】徐旭珊【作者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建漳州 36300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G710 近年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然而,为应对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在“职业技术”性的掩蔽下,弊端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被大大异化。因此,在全面推进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关注高职教育“工具异化”倾向的现象,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预防对策尤显必要,也是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一、考察高职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现状与本质,重塑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一)正视当前高职教育“工具异化”倾向,剖析当代高职生
3、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大量一线中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自 2005 年以来,随着教育部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后,全国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便开展得如火如荼。可是大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如何加强实训实习环节的顶岗培训,如何提高高职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把人才培养导向了“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误区;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忽略了高职生作为“社会人”的品德锤炼、修养提升、人格完善和社会责任感的培
4、养等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高职生某种程度上已被简单地“异化”为劳动工具,沦为物质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工具人”,职业教育的本质被大大异化。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成不争的事实,学习态度功利、浮躁心态盛行、享乐主义严重、责任意识淡薄已成为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通病,其状况着实令人忧虑,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根本原因:片面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主旨 近年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全国高职办学的主导性方针,而“以就业为导向”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其最重要的办学主旨。应该说,这是基本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总体
5、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内涵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上却过于片面和极端,“以就业为导向”被狭隘地泛化为“以就业为本”。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应对社会对就业者提出的岗位能力要求,因而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评机制都是根据社会市场及其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设置,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素质的养成和可持续发展,把对高职生的培养简单地“异化”为类似劳动工具的生产。这就严重地背离了高等教育的“育人”的根本属性,是教育理念的退化和狭隘化。2.“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
6、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但也使人们对科技产生了盲目崇拜的错误意识,“实用主义”思潮盛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导致了当今普遍的以功用利益为第一原则的“功利主义”。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心理在教育领域恶性蔓延,再加上对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片面理解,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于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便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重在强调“应用”,而教学也成了知识的叠加和技能的操练,专业越来越细化,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却越来越狭隘。渐渐地,学校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职业技能培训场
7、所,其培养的仅仅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拥有一技之长、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工具人”,而不是技能、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人”。3.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矛盾性制约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获取和技术的掌握,具有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而人文教育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化和熏陶,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并最终外化于行,很难在短期内预见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这种职业教育的“直接性、速效性”和人文教育的“间接性、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使得高职院校在推进“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再加上我国的高职教育
8、起步较晚,建校时间大多较短,文化积淀明显不足,对高等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够,往往只专注于职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4.高职师资队伍的主观性束缚 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便自然而然地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上,对人文学科师资明显重视不足。人文学科教师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处于边缘地带,久而久之,有些人文学科教师便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学上也是应付了事。而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专业技术岗位的外聘教师或囿于自身人文知识结构,或囿于对人文教育的主观偏见,很少自觉发掘专业技能教育中蕴涵的人文素材和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教
9、育者都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培养出来学生往往也只是缺乏人文气息的“工具人”。(二)重塑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三品”人才 要推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转变固有片面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刻理解这仅仅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或手段,而并非是其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既不是单纯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工具人,而是能胜任工作任务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高素质”意味着必须注重学生“做人”全面素质的提升,“技能型”才意味着注重学生
10、“做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高职的人才培养要转变原有急功近利的错误理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和社会整体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职业岗位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和企业倡导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规范等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结合,形成了对从业人员新的职业岗位要求。据一份来自国内的研究报告2,“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由强到弱排序”的 17 项指标中,“诚信、工作的意义、守时、人生观、自信、宽容等 6 项分别排在第 1、2、3、5、6、8 位;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现状的上述对应指标由好到差的排序分别是第 14、11、13
11、、12、15、9 位。”3可见,当前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远远不能满足职场用人对其的诉求。再有,在现实社会中,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术造假、版权盗用、金融诈骗、网络侵权等高科技犯罪,很大的比例均出现在掌握高技能的人群中,“有才无德是社会的危险品”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高科技越是发展,越是需要重视高技术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据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长远的发展来讲,高职院校在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其作为高等教育终极的“育人”目标。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并非仅仅是“造器”之处,而更应是“育人”之所;高职教育也并不仅仅是为了造就拥有某种职业技
12、能的“工具人”,而是要培育既具有实践技能,又能在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具有完善人格和人生修养的“三品全人”,即“做事有品质,做人有品德,生活有品位”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重塑“育人”为先的理念。二、适应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主体、校企联动、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高职教育“工具异化”预防机制(一)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突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5 年)第 8 条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有利于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理解、判断和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教育 工具 异化 倾向 现状 预防 对策 基于 工学 结合 人才培养 发展 模式 视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