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晋书王羲之传》(附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晋书王羲之传》(附参考答案).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晋书王羲之传(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必令远近戍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吾惟恭以待命。”既拜护军,后又
2、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3、。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甚以为乐。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B.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C
4、.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D.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B.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意同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 2 高”“庙堂”。C.东土,顾名思义,是指东方的国土区域。在文中,与西方相对而言,称中国为东土。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在桑榆的树端,故代指日暮,可
5、引申为人的晚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幼时少言,后成大器。他长成后擅长书法言辞,深受族内长辈和朝中人士器重。B.王羲之性情真挚,不慕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允,在股浩劝说下才为官。C.王羲之关心朝政,胸怀家国。多次口头劝说股浩北伐无果,最后一次则写信再相劝告。D.王羲之生性天真,喜好山水。辞官以后,他游山玩水,渔猎取乐,朝廷也不再征召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译文:(2)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14.王羲之为什么要反复劝阻殷浩北伐?试结合全篇简要作答。译文:【参考答案】10 B 11.C 12.C 13.(1)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2)(王羲之)平素【很】喜欢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钱塘江】就有在这里终老的念头【意愿,想法,打算】。14.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交好,战争会带来内忧外患;王羲之向来受到殷浩器重,私人感情不薄,觉得可以恳切劝说,并以此作为报答;王羲之性情天真恬然,乐在山水,厌恶战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