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能力指一种从书面语言或其他书面符号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文章语言符号,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可以说,阅读是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增长才能最主要的能力之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特点和结构(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特点 1、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接受新事物快,但容易偏激,比较盲目,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有所局限。但很多学生还缺乏一定的阅读能力,笔者经常听到学生抱
2、怨“最怕做语文阅读理解”、“读不懂文章”等等问题。2、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范文阅读和自己广泛的课外阅读来进行有效的积累。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同时也积累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语言知识和自然社会知识,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步在较全面、深入理解字词句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入到理解性阅读阶段。这种阅读水平的提高有一个由模仿到独立、由单项到全面、由浅近到深刻的分析综合的过程。(二)、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构 1、首先,认读能力是小学生阅读
3、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认读能力是中学生认知字形,认读字音、初步了解文字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大脑和感官在接受语言文字信息时要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在阅读时能够正确辨认输入感觉器官的言语符号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并准确地将这些符号化为语义加以吸收。学生要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感知表层文字与深层内容的联系和统一。2、其次,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成分。理解能力是学生感知的书面语言符号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文章表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
4、的理解。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循环的心理活动过程,才是全面地完成了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3、再次,想象力和鉴赏力也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在阅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要能够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再造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等,并把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同时要能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艺一术技巧、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初步的鉴别、欣赏和评价。二、中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由于小学阶段以字词为主,小学生往往过分注重课堂理论的学习,常常忽略课下的阅读,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时
5、间去做课外阅读,教师也往往忽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阅读行为,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阅读习惯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阅读方法、阅读程度、每次阅读持续的时间、摘记勾画评点的方式等等。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校和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分,缺乏对学生全面、系统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三)、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主性,阅读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事他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发挥潜能的 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
6、能的 20%左右。许多学生读书时不能专心致志,经常做小动作,或者走神,而且酷爱读书的中学生为数很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喜欢上网、看电视、打游戏,对于看课外书几乎完全不感兴趣,普遍反映不喜欢读书,碰到书就想睡觉。三、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措施(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创设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搜集、分析并做出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与创造力。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创办杂志”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放假时间,要求每组学生每个月根据个人喜好编订一本自己的杂志。教师规定杂志的必要板块,如“佳作欣赏”、“原创天地”、“美文推荐”
7、等,而杂志的版面设计、内容选择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决定。总之,教师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发掘学生的潜在动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二)、提高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就要让他们对读书产生兴趣。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性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自然倾向于
8、跟随教师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往往喜欢内容丰富、情节跌宕、生动形象的图书,对晦涩枯燥的文章难以形成深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的读物。此外,教师要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通过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等等,通过各种形式来鼓励和激发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兴趣。(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动作,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正确合理的阅读方法作为支撑,
9、教师应担负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方法的责任,比如读写结合的方法、适当摘抄或者背诵的方法、默读与精读的方法等等。默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一个基本方法,要让他们默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可以短暂的推理下一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精读则是通过仔细的研读来深入、完整的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思想见解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时,可以事先设计一到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圈点批注,把其中的经典语录或段落摘抄下来,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语段,放声诵读或者干脆把
10、它背下来。同时在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思考问题,也要随时质疑,不要带着疑问读书。碰到了生难字和不理解的词也要及时查字典解决,养成随时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要依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读书笔记,为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做准备。还应勇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努力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四)、家校合力 培养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学校应经常举办一些有益于读书的活动、营造阅读的氛围,从实际情况入手改善学生的阅读状况。比如完善学校图书馆阅读管理制度,使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图书馆的使用细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扩大图书馆
11、的规模、提高图书档次,使学生敢于、乐于去图书馆读书。对学生阅读时间安排不要流于形式,要保证最起码的阅读课不被占用、挪用,还可考虑适时地为学生增加统一的阅读时间。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家长和学生可应共同参与的读书活动,并经常和家长沟通,开展一些能够指导家长帮助孩子一起读书的讲座或者辅导。家庭是学生学习的另一块重要的领地,家庭中良好读书氛围的熏陶会培养出学生好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家长应为学生选择符合孩子兴趣和生活经验,能让中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具有预测性的健康图书,选择那些能丰富语言、概念和知识、促进其积极思维的读物,保证学生在家的时候有书可读,家里的桌上、床头随处放几本书,让中学生时刻感受到书香的熏陶。家长在休息时间可以跟着学生一起读书,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努力让阅读成为家庭中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以利于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此外,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大图书宣传,搭建交流平台,为读者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对家长和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积极营造全民读书氛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