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编二上语文《雾在哪里》获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部编二上语文《雾在哪里》获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雾在哪里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运用联系生活、字理演变等方法,识记“雾”“岸”“梁”等生字,理解“海岸”“桥梁”等词语,正确书写“论”“切”2 个生字。(二)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三)通过圈画提取信息,借助图表厘清雾到来的变化,在语境中理解“无论还是都”句式的表达意义,并尝试运用句式拓展说话。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学习单、PPT。三、教学过程(一)揭题读题,认识“雾”字 1.直接揭题:今天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课题。2.认识“雾”。(1)识字方法。“雾”字,谁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2)关注偏旁。还有哪些“雨字头”的字?(相机出示:雷
2、、霜、雹、雪、露、霞)发现了什么?(“雨字头”的字一般和水或者天气有关,都是表示一种自然现象)3.读好课题。(指名读,齐读)(二)巧借图表,整体梳理 1.出示自读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2)边读边想:雾在哪里?2.交流反馈:雾在哪里?(1)指名回答,整理板贴字卡。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在城市上空(2)连起来说一说:雾在哪里?用上“先接着最后”,说一说雾在哪里。3.找一找:雾藏了谁?(1)圈一圈。雾到过这么多地方,再读课文,找一找,雾娃娃藏了谁?用“”在文中圈出来。(2)对一对。你圈我贴,圈好后校对。(课件出示文中圈的词,板贴圈出的词语,学生校对)4.合作
3、摆一摆。(1)四人一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字卡摆在学习单上,并相互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2)摆得最快的一组上台摆一摆,摆好后说理由。(按照“海上”“岸边”“城市上空”三个区域摆放)(3)小组合作校对所摆的内容。5.画一画:结果怎样?(1)雾藏起来这些东西之后,结果怎样?用“”画出相关句子。(2)学生上台摆一摆结果。都看不见了什么都看不见了都露出来了 6.梳理板书,弄清楚各地方所藏的景物,相机教学“海岸”“桥梁”。(1)教学“海岸”。“海岸”在哪里?海水旁边的陆地就是海岸。河水旁边的陆地叫河岸。湖水旁边的陆地叫湖岸。读好词语:海岸河岸湖岸(2)教学“桥梁”:见过桥梁吗?(出示古诗桥梁图以及“梁”
4、的演变过程)“河水清清流,有桥河上走”,古时人们把高高架在河上的木头称为“梁”,所以里面有个“木”。中国的汉字会变魔术,渐渐就变成现在的“梁”,读好“桥梁”。鼻子上高高的地方称为鼻梁。房顶上高高架起的木头称为房梁。背上支撑整个身体的这部分称为脊梁。来挺直你的脊梁,读好这四个词:桥梁、鼻梁、房梁、脊梁。7.当雾躲在城市上空没什么可藏的时候,把自己藏了起来,难怪文章说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1)理解“淘气”和“顽皮”。淘气和顽皮之间藏着一个小秘密,发现了吗?它们是一组同义词。(2)词语运用:淘气的()顽皮的()小结:文中的雾娃娃真是又淘气又顽皮。(板书补充:括号和“又又”)(三)比较阅读,积累
5、语言 1.学习第三、四段,发现构段特点。(1)标出句子:同桌相互听读,一人读一段,用小序号标出每段有几句话。(2)合作朗读:老师读每段 1 号句子,女生读 2 号句子,男生读 3 号句子。(3)找共同点:这么一读,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先说雾说的话,再写雾怎么做的,最后写结果怎样。(不同颜色显示)都有一个相同的句式:无论还是都(下加红点)2.对比阅读,体会“无论还是都”句式的妙用并运用。(1)多媒体出示。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2)媒体再出示。海水、船只,蓝色的远方,
6、看不见了。霎时,四周变暗了,天空,天空中的太阳,看不见了。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与第一组句子相比,你喜欢哪一句?读好句子。小结:用上“无论还是都”可以把东西说得更多,更全,读起来也更有意思。3.借助板书,迁移说话:看,雾来到岸边,他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你也能用上刚才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雾把()藏起来了,无论()还是(),都()。4.拓展说话。(出示森林和学校图)雾来到森林和学校,他又藏起了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再举手说。雾把()藏起来了,无论()还是(),都()。5.淘气的雾娃娃到一处,藏一处,每一次,他又是怎么说的呢?挑一句你喜欢的读读,读好句子。(出示第三至八自然段,突出雾说的
7、话,隐去其余内容)(1)指名读,相机评价:读出雾说话时的骄傲、神气、威风以及疑惑等。(2)师生合作朗读:(将课文的语言巧化成引导语)现在,你们就是调皮的雾娃娃,我们合作一起来读读这部分的内容。(四)复现生字,指导书写 1.诵读儿歌,巩固生字。从前有个雾娃娃,真是淘气又顽皮。他把一切藏怀里,藏起大海和海岸,藏起街道和桥梁,无论什么他都藏,最后还把自己藏。生字都藏在这首儿歌里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自读,拍手齐读)2.辨析字形,指导书写。(1)给“切”“论”找朋友:评论、议论纷纷、亲切、急切。(2)仔细观察相同点和关键笔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切”的左边,不是提土旁。(3)范写“论”“切”,生
8、练写。(4)讲评。(出示星级评价表)左窄右宽有间架,握手笔画有穿插,特殊位置有站牢。3.结课。雾把自己藏起来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下节课再学习。古诗三首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暮”、“瑟”“缘”等 6 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 7 个生字,借助注释读懂暮江吟 题西林壁的内容。(二)借助插图和注释把握景物特点,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三)背诵积累暮江吟 题西林壁,体会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关注诗题,了解诗人 1.板书诗题,了解题意。(1)板书:暮江吟。引导学生根据字形说说“暮”的
9、意思。(补充:“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请学生说说还读到过哪些这种体裁的诗)解释诗题。(2)板书:题西林壁。指导书写“题”。引导学生看注释,说说诗题的意思。(补充:把诗写在墙壁上,这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是当时诗人发表作品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今天微信发朋友圈一样,可以让很多人看到;这里的“题”是“写”的意思,以前学过的 夜书所见 中“书”字也是“写”的意思今天我们又积累了一个表示“写”的词,那就是“题”)2.了解诗人。(1)唤醒学生旧知,回忆已经学过的两位诗人的诗。(板书:白居易、苏轼;出示卡片)白居易一年级下册池上,三年级下册忆江南大林寺桃花。苏轼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年级下册
10、惠崇春江晚景。(2)请学生挑一首背给大家听。(二)学习暮江吟,感受景物特点 1.读第一、二行诗,思考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有什么特别之处?提示:先借助插图和注释大致读懂诗意,然后想想哪些字词中藏着景物的特点,用小圆点标出来,也可以将自己想到的词写在诗句旁边。2.集体交流。(1)聚焦“残阳”,说说残阳的特点。提问:读读第一行诗,说说句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预设:“铺”。学生尝试将“铺”换成别的词,如“照”“酒”“射”等,引导发现“铺”写出了残阳的柔和。指导朗读: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个“铺”字,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这残阳多了一种柔和的美,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一读。(2)聚焦“暮江”,交流江水的特点。理解“
11、瑟瑟”“红”。学生读第二行诗,理解江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颜色。展开想象说说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什么的颜色,没照射到的江水像什么的颜色。(预设: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玛瑙一样红,没照射到的像碧玉一样绿;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火一样红,没照射到的像森林一样绿)带着美好的想象,集体朗读第一、二两行诗。3.欣赏摄影师镜头下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出示照片)4.拓展阅读。(1)比较相同之处。(出示白居易笔下描写日出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读:不管日出还是日落,白居易都抓住颜色把江面的景色写得很美。我们一起读读白居易笔下的日出(学生接读),再读读他笔下的日落(学生接读)。
12、(2)回顾积累。(出示其他诗人描写日落的诗句)李商隐笔下的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之涣笔下的黄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叔同笔下的黄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5.读第三、四行诗,思考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有什么特别之处。(1)提问:这两行诗中的“露”和“月”的特别之处藏在哪些字词中呢?(2)交流,聚焦“似真珠”“似弓”。(相机板书)(3)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读到的美景。6.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7.借助板书描述整首诗呈现的画面。(预设: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一半江水被染红了,一半还绿得发黑;天上的月亮像弓一样弯弯的,身边草叶上的露珠像珍珠
13、一样晶莹光亮)(三)迁移学习题西林壁,感悟诗理 1.过渡。刚才我们在诗句中寻找藏着景物特点的字词,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到了诗中的画面之美。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题西林壁。2.学生自读题西林壁。3.交流。(1)说说庐山的特点。(随机在屏幕上重点标注“远近高低各不同”)(2)启发联系相关的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形态各异(3)引导学生关注表示“看”的词,思考这不同角度的“看”,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用上这些词说说苏轼眼中的庐山。(4)再读前两行,关注“横”与“侧”,思考除了远近高低,苏轼还怎么看庐山。(随机在诗中重点标注“横”与“侧”)在苏轼眼中,庐山呈现出了哪些不同的姿态?(预设: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耸入云的山峰)4.有感情地朗读题西林壁。(四)小结学法,背诵积累 1.小结。这节课,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学,重点欣赏了两首诗中的景物特点,想象了美丽的画面。诗人正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才有了这流传千古的写景诗。(板书:抓住景物特点)2.根据板书提示,背诵古诗。提示:现在把有些词句隐去了,你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自由准备,齐诵)附板书:古诗三首 残月铺 暮江吟 江瑟瑟 红 唐 白居易 露似真珠 月似弓 题西林壁 庐山 形态各异 宋 苏轼 抓住景物特点 写景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