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 2003年 10月 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2届大会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 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 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根据 这一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口 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文化空间。为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 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启动实施
2、了旨在全面推动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 护工程。立法上,2004年 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 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 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2005年 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 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 提出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 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另外,正 在制订中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也即将呼 之欲出。2006年 6月 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引 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日益深
3、入人 心。二、合肥市及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合肥市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省会所在地,辖长丰、肥东、肥西 3 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 4 个区,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 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 别称为“庐州”,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 八民政府正式 成立,驻合肥市。由于独特的人文、地理、历史特征,合肥古城孕育了悠久的 文化,并保留着丰富的
4、文化遗存。不仅物态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而且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就有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曲 艺、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以及典籍精粹等 各大门类近 30 种。在国务院和安徽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中,有庐剧、门歌、庐州大鼓、包公故事、抛头狮、紫蓬山庙 会等 13项入选。由于历史的原因,合肥地区不少民间技艺正在 消亡、大量民间器物已经流失,一些传统技艺,例如依靠口头和 行为传统来表达的艺术、习俗礼仪等被逐渐淡忘,或逐渐从人们 的生活中消失。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他们的环境和传承技艺的条件十分艰辛,许多老艺人已失去传艺 的可能。因此,应该站在对民族、对子孙
5、后代负责的高度,认真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一)本真性原则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本真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 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这就是说,本真性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现代社会由于社会转型所带 来的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原生态的 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或走向变异 H。如电视、电影及网络普 及后,合肥市传统戏剧如庐剧、门歌等受到巨大冲击,对人们特 别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大量农民纷纷走出乡村到城里 打工、经商,致使本来在合肥乡村有很
6、好的群众基础的传统舞蹈“抛头狮”等民间文化活动就自然消歇了。(二)整体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 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我们倡导的保护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 来反映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整体性是我们 必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保护原则。例如合肥传统戏剧“门歌”,被誉为皖中南民歌的“活化石”,它的歌词完全是表演者根据生 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即时创作而来,生动形象,歌词一般是“望 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 结朋友”。其语言简单、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表现方式则分 为走街
7、串户演唱,也可受人邀请演唱,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 时对唱等。这种完全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曾经 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奉为主要的 精神“食粮”之一。但是,这样的传统戏剧大多是建立在生动的 民俗活动基础之上的,如果这样的民俗活动少了,甚至无人参与 了,门歌还能继续演唱下去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看来,如果要保护门歌演唱传统,使之流传下去,只是整理歌词、录音、录像是不够的,必须设法保护门歌演唱活动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只有坚持活态保护,才能使之继续活在民间。(三)可持续性原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的事业、系统的文化工程,而不 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短期任务
8、。只要保护的对象一旦被认识和 确定,保护工作就应长久地持续下去,没有时间的期限,我们这 一代要保护,下一代还要保护,并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中弘扬光 大。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就应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为主”突出了保护的首要原则,“抢救第 一”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 路,“保护”、“抢救”、“利用”的目的就是“传承发展”。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更 重要的是精心培育,使之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活在现代社会、活 在民间。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措施(一)树立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