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04第三章电子教材19.pdf
《影视鉴赏04第三章电子教材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鉴赏04第三章电子教材19.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二章 影像元素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一书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语言,但它们又只是特定意义上的语言。它们不是文字符号的语言,而是直觉符号的语言。”影视语言作为符号,也是如此。在影视符号中,画面所表达的物象和含义 都包括在画面之中。人们总是说“看”电影,“看”电视,影视艺术和其他艺术样式最根本 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影视是使用活动的影像来表情达意的。与美术、雕塑、建筑这些视觉艺术或者舞蹈、戏剧这些视听综合艺术不同,影视的视觉元素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看 得见摸不着的光影。影像是影视艺术得以存在和传播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理解影视艺术的基础。影视中的“影像”是指
2、借助摄影、摄像和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二维平面(银幕和荧幕)上形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运动图像。苏珊朗格曾说:“电影与梦就其表现方式来说彼此相似。”影像的直观性使我们很容易明白画面的外延,但唯有触及画面的内涵部分,才达到了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境。影像是影视艺术基本的构成因素,本章的目的既是通过介绍影像的各种要素,阐明影像之于影视艺术的意义“看”电影(电视)也是需要经过学习的。镜头是电影和电视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认为,所谓镜头,就是看见影像的“眼睛”,就是摄影机的焦点,镜头的功能就是将形象从真实世界转移到电 影胶片上。人的眼睛是一个镜头,或者说,是许多镜头,它可以使人们看到大约
3、 180视野内的全部景象,或者能够收缩成对一个物体的微观考察。镜头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摄影机自开机至停机之间连续不停地一次性拍摄下来并显现在银幕(荧幕)上的影视片段。一个镜头所摄取的人物和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连续性。每个镜头都包括下列影像要素:景别、构图、镜头运动、光线、色彩等。第一节 景别 一、景别的含义 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的范围。它是由于摄影机与被拍摄物体距离不同,或者所用摄影镜头焦距不同而造成的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大小的区别。二、景别的分类 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 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167 页 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中国社
4、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480 页 美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年版,第 75 页 2 根据这种范围的比重和画面表现空间(一般是以画框内成年人身体部分多少为标准),可以进一步分景别为若干种。这种区别使影像具有不同的叙事功能并能使观众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一)远景 远景,指的是远距离拍摄所形成的视野开阔的画面,是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自然景观,是如“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的惊心动魄场面。远景的画面处 理,一般追求总体效果为主,着重把握画面的整体结构与气势。远景用来展
5、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者环境氛围,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也可以用来书法情感,创造意境,渲染气氛。远景镜头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因此镜头时长一般较长,以便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对画面的丰富信息做出反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片头使用了远景,连续运动的镜头穿过云层,掠过监狱高墙,然后监狱的全景展现在银幕上,壁垒森严的高墙在第一时间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这不但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还为安迪最终逃离监狱的不易埋下了伏笔。观众往往通过远景画面,了解影视故事的空间状态和感受宏观场面,但参与程度和对细节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在用远景表现群众场面时,由于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很大,所以特别要求导演有很好的
6、空间感觉和现场把握能力,否则往往会出现空间混乱、线索不清、细节错误等问题,给影片制作带来巨大损失。当远景镜头中只有少数人物时,人物会显得非常小,而环境的特征则格外鲜明,这时一般是要强调环境与人的特殊关系。至于这种关系的意味怎样,则要结合其他影像要素在具体的影片中加以分析。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有一个阿拉伯人在沙漠中独自行走的段落,其中的远景是这样处理的:地平线在银幕高度 45 的地方,强烈阳光照射下的沙漠呈现刺目的大面积黄色,地平线上端是深蓝色的天空,身着黑衣的人物行走在地平线的边缘上,从视觉效果上被上端的画框、地平线以及两个色块挤压得极为紧迫。导演大卫里恩显然是要让观众感受到无边无际的炎热沙漠对人
7、生命的严酷威胁。(二)全景 全景,指的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作为具有比较广阔的空间的镜头,全景中一般包括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交代,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因此对于影片的一个场景来说,一般由全景确立其空间关系和其他影像元素的总体基调。路易斯贾内梯认为,全景可能是电影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名词,也是涵义最不确切的一个名词。通常情况下,3 全景的范围大致上等同于剧院现场中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在这类镜头中,演员可以显示全身的姿态,观众也可以看得清演员的脸部表情。相对于远景对环境的重视和营造,全景关注的是人在环境中的情况,主要用来展示一个特定的叙事空间,既有局部又有整体,可以用来表现人与特
8、定环境的关系,表现人或物体的运动和行为。全景的使用,保证了观众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的注意,观众通过这种景别对被拍摄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产生完整认识。在表现多人运动场面,如歌舞、打斗等时,也经常使用全景,以充分展示场面的华丽或动作的可观赏性。歌舞片出水芙蓉中的歌舞段落多使用全景,让观众完整地欣赏水上的群舞、独舞和焰火,至今仍然令人喜爱和叹服。有些全景镜头更多是利用空间造型传达意念,这时人物、道具、环境和其他影像因素经常会呈现表现性的而非写实性的处理方式。在公民凯恩中,用大量的全景拍摄别墅室内,豪华的装潢、家具形成造型感强烈的又一“画框”,将银幕空间分割,突出房间的空旷 凄凉,暗示出房间主人性格的
9、专制刚愎和感情世界的空虚寂寞。全景的视野和信息量在各个景别中仅较远景为少,因此时长也较长。(三)中景 中景,指的是表现成年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属于中景要表现的画面效果。在这种景别中,被拍摄主体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环境成为一种背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和集中。中景可以使观众清楚地看到人物的造型、动作、运动或者一部分场景的设置,有利于交代人物之间、人物和场景的关系,可以分为二人中景、三人中景等。观众通过中景将注意力集中于被拍摄主体。在实际创作时,中景起到视觉过渡的作用,时长往往也较短。正因如此,中景镜头有时被称作“过渡镜头”。例如,先是用全景交代环境,接人一个中
10、景,引出这场戏的主要角色,进而再接人该角色的近景(或是顺序反过来,由近景过渡到中景再到全景),这就使得观众视觉上感到十分流畅舒适,不致有眼前画面“跳”一下的感觉。而在惊悚恐怖片中,为营造紧张恐怖的氛围,导演往往在镜头的衔接中抽离出中景镜头,如由楼梯的全景直接过渡到人物的面部特写,以制造出惊恐骇人的视觉效果。同中景相比,现在电影中更多使用的是被称为“中近景”的景别,它表现成人身体腰部以上的范围。这种景别兼具中景展示形体动作和近景凸现细节的长处,在以表演、对话手段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 页。周星主编: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 页
11、。4 为主的影视剧中使用尤其频繁。中景和中近景都接近人们日常的视点,因此适宜表现日常生活场景,其传达的感情也较为平和。(四)近景 近景,指的是表现成年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面积占画幅一半以上的景别。近景也是很日常化的视点。在近景这种景别里,环境基本被忽略,变为背景;观众注意力加强,主要集中于被拍摄主体的局部,可以观察到被拍摄主体的细微特征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让观众清楚地看到画面上人物上半身的活动和面部表情,介入人物的情感活动,特别是在人物对话和需要表现被拍摄主体的细微变化的情景时往往较多使用近景镜头。如在影片撞车中,克里斯汀发生车祸后,曾经无理
12、骚扰过她的白人警察在即将爆炸的汽车里舍命将其救出,克里斯汀劫后余生复杂而痛苦的表情通过近景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由于观众和被拍摄人和物的距离感近,容易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所以在情绪的高潮段落,经常用近景来打动观众。比如,在死神来了影片中,当近景中美丽的女主人公因为死亡时刻逼近的原因惊慌万分时,由于我们是如此清楚地看到她惊恐的表情,则也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情,体会着与女主人公同样的情绪。如果影片里近景过多,就会破坏环境空间的完整真实感,因此在影片中的比重需要创作者仔细斟酌。(五)特写 特写,指的是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这是一种视距最近的景别。这种景别特别善于拍摄极
13、其微小的动作,表现人物脸部神态的微小变化,如欲滴的泪花、颤抖的眉毛,表现出类似“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视觉效果。在特写中,用一种放大和夸张的方式突出特定局部、特定细节,环境几乎完全隐退,而只保留创作者刻意突出的主体。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极大部分景都只是为了使观众容易看清楚、看明白故事才采用的。唯有特写镜头(还有近景,从心理学看,两者是相同的)和全景,它们一般都具有一种明确的心理内容,而不 5 仅仅是在起描写作用。”特写镜头对于传统电影而言,更适合充当悬念的大师,是经典情节电影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14、它使“演出与观众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了。人们不是在看生活,而是深入了生活。它允许人们深入到最隐秘处。在放大镜下,一张脸赤裸裸地暴露在人前,毫无遗漏地把它热烈的模样展示出来。这是真正存在的奇迹,是生活的展览,它就像一只被剥开的石榴那样暴露于众,易被人们接受,然而它又是那样离奇。”影片四百下结尾处就使用了一个面部特写,将少年主人公安托万的迷惘与无助直观地袒露在观众面前,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在影片秋菊打官司的结尾,画面定格在秋菊诧异和无奈的面部特写上,这个特写,将秋菊细腻和复杂的神情完整的勾勒出来,引导观众思考个体心理意识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在影片中,特写镜头的比重也不宜过多,否则会令观众觉得视觉碎
15、片目不暇接,空间关系凌乱,以至于产生疲惫感。一般说来,人物特写出现在情绪的高潮段落,物品特写则在情节关键环节处使用。各种景别的镜头在影片中交替出现,以不同的画面流畅地组接,完成影像的叙事、抒情和达意等功能,同时产生形式上的节奏美感。一般来说,如果以“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为主,影视片的节奏感更紧张、画面对观众的注意力的强制性会更强;以“远景全景 中景”景别为主的影视片节奏则更加舒缓,观众的感知自由度更大。此外,一部影片内容发生的主要环境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创作者在景别问题上的选择。一般来说,战争片、科幻片更倾向于使用大量的远景,情节剧则以中景、近景居多。在电影中,为了展示场面和环境,可以比较频繁使用
16、远景和全景镜头;但在电视剧中,由于屏幕和播放条件的区别,这种视野开阔的镜头一般较少使用,往往以“中景近景特写”镜头为基本叙事镜头。第二节 构图 影视的构图与其它视觉艺术的构图有所不同,它不是静态的,是要在被摄对象、环境、光线、色彩等各种视觉元素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完成构图。所以,影视艺术的构图除了与其它视觉艺术的构图一样考虑位置等因素外,还要充分考虑画面内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以及画外的 空间。“在结构每一个画面时,电影导演的主要目的是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画面中,并把它准确地引导到他所需要的地方。没有一个导演会以漫不经心或随随便便的态度来对待画面构图。整部影片的成功往往取决于电影导演在构图上的眼力
17、”。一、影视构图的含义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8-19 页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9-20 页 美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年版,第 61 页。6 简单地说,影视构图指的是影视艺术家结合被拍摄对象(动态和静态的)和摄影造型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影视画面中,形成统一的画面形式。正如本克莱门所说:“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务中找 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把大量散乱的构成要素组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影视构图,说到底
18、就是安排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一个演员、一件道具放置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往往能够产生不同的意义或者能够产生隐喻或者象征的效果。好的构图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念,表现情节,体现创作者的美学素养。二、影视构图的组成和方式 (一)构图的组成 一般来说,电影画面构图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部分。1.主体 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也是画面构图的中心。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在画面构图时,可以通过线条、体积、位置、视点、亮度、色彩等方式来实现对主体的修饰与映衬作用。2.陪体 陪体是指与主体构成一定的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人或物。陪体具有突出主体
19、、说明主体、均衡和美化画面以及渲染气氛的作用。3.环境 环境是围绕着主体与陪体的环境,包括前景与后景以及背景三个部分。前景,是指位于主体前面或靠近摄影机位置的景物,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前景不仅是空间环境,也是导演所要传达的情绪的形象载体。正确选择富有意蕴的前景能有效地烘托主题,使画面带上感情色彩,将景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后景,是指位于主体后面的景物,是构成生活氛围的重要成分。后景还可以丰富画面内容,产生多层次的造型效果,增强空间深度,增添画面的信息量。背景,是指画面中主体周围或笼罩主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能够表现人物及事件所处的特定时空,还可以营造各种气氛。背景是用来衬托主体形象的,景物
20、和人物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物更加突出。例如菊豆中“杨家大院染坊”的一场戏,飞舞的大红大绿大黄染布,染布机器的各个细部在特写镜头中详尽地展示给观众,而全境镜头则显示出各个部件的严丝合缝和机器运作的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在染坊里人和畜牲在同一架机器下工作,巨大笨重的机器占据 7 着前景,处于后景的天青和菊豆则显得非常渺小。在这一画面中,尽管菊豆和天青是主体,机器和拉磨的毛驴是他们的陪体,但是我们通过画面深深感受到主体完全受制于机器的作用,因为前景巨大的机器给我们一种无法摆脱掉的压抑感,同时,由于主体完全处于后景,与不停干活的毛驴处于同一地位,那么菊豆和天青在杨家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这就为影片中他
21、们两人日后的遭遇作了充分的铺垫,具有一定的隐喻意味。(二)构图的方式 构图的方式一般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从构图的内部空间布局来看,影像构图可以分为平衡构图和非平衡构图。平衡构图能够还原人眼日常的视觉习惯,是常规的影视构图,因此能给观看者带来相对轻松舒适的观影体验。非平衡构图则是指画面内各部分的配置明显失去比例,与人的日常视觉经验相异,是非常规的影视构图,因此会给观看者带来新鲜感,往往用来表达情绪和提供陌生化的思考。例如,一只突然伸进画面的女人的手打破了画面的平衡,暗示整个人物就坐在能看见的画框之外。一种是根据构图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来看,影视构图又可以分为封闭性构图和开放性构 图。封闭性构图是指画面
22、中包含完整的视觉形象、具备明确的视觉信息的构图。封闭性构图主要受传统绘画封闭性特征的影响,以画框为依据,画面中人与物、主体、陪体与环境的安排较为严谨,使画面中心点两旁的物象所产生的重量感大体一致,从而达到一种均衡、对称、稳定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方式类似于平衡构图,它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内空间,便于观众接受画框内现成的影像信息。如被誉为银幕哲学家的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画面构图就有此特点。开放性构图是指画面中的影像缺乏完整性,视觉信息比较暧昧,它引导观众注意画外空间。开放性构图类似于非平衡构图,似乎不讲究形式,不讲究精心安排,构图比较朴素自然。它是在长镜头理论提出后才产生的。由于强调画面的连
23、续性,以摄影机和演员的运动取代蒙太奇的切换,画面中的影像缺乏完整性、均衡性和统一性。开放型构图内的人与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常常通过物象的设置或画外音的提示让观众联想到画外空间的存在,并在其头脑中产生想像,以补充画面信息的不足。这种构图方式比较含蓄,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让观众领略“象外之象”的意境。总而言之,构图可以说是一种“听不见的旋律”,它能构成影片的审美情调与影像风格。第三节 镜头与运动 8 影视中的运动至少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镜头中人物或者物体的运动;二是镜头本身的运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第二层面的运动,即镜头本身的运动。一、镜头运动的概念 镜头的运动指的是摄影(像)机在
24、机身或机位移动中拍摄被摄对象,是影视场面调度的手段之一。镜头的运动造成画面空间关系和空间内容的变化,产生一种运动感,从而引起观众注意力的变化。摄影机的能动性使导演能够及时采取有利的拍摄角度。它是活动的,更重要的是它使导演在动作展开时改变影像的性质。例如,摄影机推近一个动作,全景变成了大特写。或者摄影机往后拉,场面从一个人物的细部特写变成了这个人物孤零零地站在一个空荡荡的城市里的全景。这样一来,在一个不用切割来打断的场面中,只要推拉摄影机,或用摄影机围着演员转,就能改变影像的性质。镜头中人物或物体的运动可以是横向(左右方向)的,也可以是纵向(朝向或者背离摄影机)的。在通常意义上,人的眼睛习惯于从
25、左向右的运动,反之则会让人觉得有些紧张和不自然,这种心理现象常常可以在影片中表现为戏剧性的效果。而纵向的运动在观众一方则产生了某种与日常经验相同的体验,我们看到一个人朝我们走来或者离我们而去。“如果这角色是个坏蛋,他(她)朝镜头走来就显得含有挑衅、敌意和威胁,因为实际上他正侵入我们的空间。如果这角色是引人好感的,他朝摄影机移动就会显得是友善的、给人好感的,甚至是富有魅力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朝观众方向的运动一般是热烈和肯定的,表示正在走来的这个人物是充满信心的。”“离摄影机而去的运动则往往表示相反的含义。随着他或她的冤屈,紧张程度便减轻下来,人物也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了。如果是坏蛋这样离去,观众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视 鉴赏 04 第三 电子 教材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