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中心(基层版)建设与评估标准(T-CADERM 2006—2019).pdf
《心衰中心(基层版)建设与评估标准(T-CADERM 2006—20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衰中心(基层版)建设与评估标准(T-CADERM 2006—2019).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心衰中心(基层版)建设与评估标准心衰中心(基层版)建设与评估标准 Heart failure center(primary hospit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2 2019019-1111-0202 发布发布 2 2019019-1212-0202 实施实施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发布 ICS 11.020 C 05 T/CADERM 2006-2019 团团 体体 标标 准准 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目 次 前言.1 引言.2 1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和定义
2、.3 4 缩略语.3 5 基本条件与资质.4 6 心衰患者的诊治及管理.6 7 培训与教育.10 8 持续改进.11 9 心衰中心评估.13 10 评估结论.1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心衰中心组织机构建设要求.1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心衰中心标识示例.1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心衰中心评估细则.17 参考文献.23 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心衰中心评估工作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标准华工作委员会归口。本
3、标准起草单位: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孙
4、逸仙心血管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
5、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参与了团体标准的编制。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勇、葛均波、杨杰孚、王华、丁文惠、马登峰、王江、王冬梅、王贵松、毛威、孔洪、艾力曼.马合木提、白玲、卢永昕、刘莹、刘金秋、刘闺男、孙健、孙志军、李勇、李为民、李占全、李新立、杨萍、杨志明、吴学思、张庆、张瑶、陈牧雷、金玮、周京敏、周建中、郑昭芬、郝国贞、侯平、袁方、柴坷、齐欣、钟优、袁璟、徐东杰、徐验、唐其柱、葛志明、董蔚、董吁钢、廖玉华、黎励文、项美香、魏毅东、胡凯、徐亚妹 刘晨。1 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2 引 言 为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6、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 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33 号)文件精神,规范心力衰竭的诊疗和管理,贯彻心力衰竭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精神,落实方案中“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心衰中心建设,形成心衰疾病诊治网络体系,为心衰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诊疗服务”相关要求,确保心衰患者得到有效救治,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心衰中心通过整合院内医疗资源、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实施以心衰指南为依据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长期随访管理、推行
7、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模式,提高心衰的整体诊治水平。心衰中心的建设以专病为切入点,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具体到疾病的诊疗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强基层、建机制、搭平台、管长远的总体思路,促进各级医院心衰诊疗的“同质化”发展和医疗服务连续性的有效建立。心衰中心的建设是构建我国心衰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医院进行规范化心衰中心建设,特制定本标准。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3 心衰中心(基层版)建设与评估标准 1 1 范围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心衰中心建设的基本条件与资质、心衰患者的诊治和管理、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心衰中心评估、评估结论。本标准适用于具备心衰抢
8、救及诊治管理能力,但不具备开展冠脉介入治疗、CRT 及ICD、外科手术能力的医院心衰中心的建设及评估工作。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 10 次修订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急性心衰急性心衰 acute heart failureacute heart failure 急性心衰是由多种病因引
9、起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心衰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急性加重,伴有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常危及生命,需立即进行医疗干预,通常需要紧急入院。3.2 房颤房颤 atrial fibrillation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4 4 缩略语缩略语 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4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RB:血管紧张素受体
10、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仪(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BNP:B 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N 末端-B 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11、)HFrEF: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CCU: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ECMO: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5 5 基本条件与资质基本条件与资质 5.1 5.1 建设流程建设流程 心衰中心建设流程见附录 A。5 5.2 2 心衰中心的管理团队心衰中心的管理团队 5.2.1 概述 心衰中心宜组建一个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工作的实体单元,也可以仅是多学科功能上的整合,在心血管内科病房和门诊提供一个可以治疗
12、、随访、评估患者的场所。心衰中心的人数应占心内科人数的 30%,并且包括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和护士。5.1.1 心衰中心主任 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心衰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心衰中心,以书面形式明确心衰中心主任及职责。5.1.2 心脏专科医生 负责心衰患者尤其是新发或急性心衰患者的诊治,执行规范的诊疗方案,掌握转诊或出院时机,制订随访方案,参与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参与心衰数据库建设。5.1.3 护士或医生助理 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5 与心脏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患者衔接及沟通;负责安排患者的转诊、复诊;
13、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生活指导和康复训练;患者资料及健康教育资料的整理和保管等。5.1.4 社区医生和护士 与上级医院心脏专科医生衔接及沟通;疑似心衰患者的筛查和转诊;心衰患者的管理及随访;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填写相关文件及完善心衰数据库。5.1.5 临床药师 协助专科医生制订心衰患者用药方案,指导患者用药。5.1.6 康复治疗师 康复训练方案的制订和实施。5.1.7 秘书 负责心衰中心的日常行政工作,配合心衰中心主任做好日常管理及主要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促进和监督各项工作的执行,定期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管理团队反馈信息;负责典型病例讨论会和质量分析会的组织工作,定期组织技术分析和质
14、量分析工作;相关文件记录、汇总及留档。5 5.2 .2 心血管专科心血管专科条件条件 5.2.1 专科已经与上级医院建立固定的转运渠道,对于危重症心衰患者能有效转运至上级医院治疗。5.2.2 具备心内科病房或相对固定的病床。5.2.3 配备有急危重症监护室(ICU),具备呼吸机、除颤器等生命支持系统能满足抢救心衰患者治疗需要。5.2.4 具备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或 B 型利钠肽(BNP)检测条件,有超声心动图机等心脏影像检查技术,能满足心衰患者治疗需要。5 5.3 .3 随访数据库的填报与管理随访数据库的填报与管理 5.3.1 已开始启用中国心衰中心认证云平台随访数
15、据库,录入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并至少提供 36 个月的数据供认证时评估。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6 5.3.2 制定了数据库的管理规范、使用细则及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数据的审核制度,确保数据库的真实、客观、准确。5.3.3 应有专职或兼职的数据管理员。5.3.4 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数据库使用方法和相关制度的培训。5.3.5 数据的溯源性:患者的诊断、用药情况、检测、随访事件等可以溯源。5.3.6 应有专职或兼职的系统管理员。6 6 心衰患者的诊治及管理心衰患者的诊治及管理 6 6.1 .1 心衰患者的诊断心衰患者的诊断 6.1.1 心衰患者的诊断要
16、求如下:a)已制定心衰的诊断流程;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慢性心衰的诊断流程,并将诊断流程上墙。6.1.2 心衰的分类及诊断要求如下:a)已制定心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并将分类和诊断标准上墙。6.1.3 心力衰竭的分期要求如下:a)已制定心力衰竭的分期标准;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力衰竭的分期标准。6.1.4 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要求如下:a)已制定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标准;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标准。6.1.5 心衰的诊断和评估内容如下:a)已制定心衰的诊断和评估内容;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慢
17、性心衰的诊断和评估内容。6.1.6 心衰的辅助检查内容如下:a)已制定心衰的辅助检查(常规检查+特殊检查)内容及适应症;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衰的常规检查内容和特殊检查的适应症。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7 6 6.2 .2 心衰的治疗心衰的治疗 6.2.1 慢性 HFrEF 患者的治疗要求如下: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的治疗流程;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慢性 HFrEF 患者的治疗流程,并将标准治疗流程上墙。6.2.2 慢性 HFrEF 患者的 ACEI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
18、 ACEI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慢性 HFrEF 患者 ACEI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2.3 慢性 HFrEF 患者的 ARB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 ARB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慢性 HFrEF 患者 ARB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2.4 慢性 HFrEF 患者的 ARNI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 ARNI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慢性 HFrEF 患
19、者 ARNI 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2.5 慢性 HFrEF 患者的受体阻滞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受体阻滞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受体阻滞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2.6 慢性 HFrEF 患者的螺内酯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螺内酯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螺内酯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2.7 慢性 HFrEF 患者的地高辛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
20、地高辛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地高辛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2.8 慢性 HFrEF 患者的伊伐布雷定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8 a)已制定慢性 HFrEF 患者伊伐布雷定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伊伐布雷定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2.9 心衰患者的利尿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如下:a)已制定心衰患者利尿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利尿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使用方法。6.
21、2.10 慢性 HFrEF 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适应证要求如下:心内专科医师熟悉慢性 HFrEF 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适应证。6.2.11 慢性 HFrEF 患者 ICD 的适应证要求如下:心内专科医师熟悉慢性 HFrEF 患者 ICD 的适应证。6.2.12 急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流程要求如下:a)已制定急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流程;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急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流程,并将诊治流程上墙。6.2.13 急性心衰患者出院标准、心衰分级诊疗的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要求如下:a)已制定急性心衰患者出院标准、心衰分级诊疗的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急
22、性心衰患者出院标准、心衰分级诊疗的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6.2.14 心衰合并高血压的治疗要求如下:a)已制定心衰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标;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衰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标。6.2.15 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要求如下:a)已制定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目标;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目标。6.2.16 心衰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要求如下:a)已制定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6.2.17 心衰合并血脂异常的治疗要求如下:a)已制定心衰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目标;T/T/CADERM
23、CADERM 20062006-20192019 9 b)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衰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目标。6.2.18 心衰合并冠心病的治疗要求如下:心内专科医师熟悉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和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适应证)。6.2.19 心衰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治疗要求如下:心内专科医师熟悉心衰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手术适应证。5.3 5.3 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心衰患者的长期管理 6 6.3.1.3.1 入选心衰患者及建立医疗健康档案入选心衰患者及建立医疗健康档案 已制定入选心衰患者及建立医疗健康档案流程;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入选心衰患者及建立医疗健康档案。6 6.3.2.
24、3.2 心衰患者心衰患者的档案管理的档案管理 有专人负责患者医疗档案的管理,包括数据的录入、备份、更新、整理、统计。5.3.35.3.3 随访计划随访计划 已制定本中心心衰患者门诊随访计划(频率、随访方式、随访提醒方式);心衰中心的一线医务人员熟悉心衰患者门诊随访计划。6 6.3.4.3.4 随访内容随访内容 已制定本中心的门诊随访内容;心衰中心的心衰门诊医师熟悉心衰患者门诊随访计划与随访内容。6 6.3.5.3.5 心衰门诊心衰门诊 成立心衰门诊 6 6.3.6.3.6 参与参与注册研究及数据库注册研究及数据库的建立的建立及完成及完成 完成中国心衰中心认证云平台随访数据库(质控指标)填报;完
25、成心衰临床数据库(临床资料:病史、症状、诊断、辅助检查、治疗、生活量表、随访事件)填报。7 7 培训与教育培训与教育 7 7.1.1 心力衰竭医师护理队伍的培训心力衰竭医师护理队伍的培训 T/T/CADERMCADERM 20062006-20192019 10 采用科内讲课、外出进修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要求覆盖本中心及相关的医师和护士(急诊室、普通内科、心脏专科)。7 7.2.2 对社区医师护理人员的培训对社区医师护理人员的培训 7.2.1 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心衰预防宣教、高危及疑似患者识别、患者及家属教育、稳定期治疗、康复治疗和长期随访;7.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衰中心基层版建设与评估标准T-CADERM 20062019 心衰 中心 基层 建设 评估 标准 CADERM 2006 20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