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pdf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 钟志贤 江西师范大学,课程及教学研究所,南昌江西 330027 摘要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有着及客观主义迥然相异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历史上,教学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变革必然引发教学设计理论及实践框架的重构。为了回应知识时代和人才发展的需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框架的建构必将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师生角色及关系、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关键词 建构主义;当代学习理论;渊源;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及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
2、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及教学实践的关系”(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及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及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及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及
3、教学设计125/13 的革命已经兴起。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及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 18 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 G.Vico 的“新科学”,19 世纪德国哲学家 LKant 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 20 世纪美国哲学家及教育学家 J.Dewey 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 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V.Glasersfeld 称 Vico 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 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
4、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及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及创造自身。Kant 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 认为,经验是主体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 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 J.Piaget 的结构及建构观、L.Vygotsky 的心理发展理论和 J.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 从主客观相互作
5、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及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及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及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 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
6、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及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 6 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4各种流派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如表 1 所示。(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内容非常庞杂的教育/学习哲学,在知识观、127/13 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5其整体思想可以总括为十大理念。1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
7、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总是用建构的方式(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人们是从经验的各种现象(如各种事件、活动和过程等)中学习的,从中,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经验和作出推论,并对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Bruner(1990)称这一过程为意义制定(meaning making)。因此,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 A 传递到 B。从本质上说,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2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由于人们总是依照所经验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现象的理解及经验活动割裂开来。活动是人
8、及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人们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经验及情境的互动活动。3.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包括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如激奋、担忧、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4意义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个人的意义制定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固然,人及人之间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共享不同的看法。通过社会性的交流、协商,可以共同探究事物/现象的意义,达到共识共享。这也说明,知识并非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它不能简单地被
9、“传递”,也不能机械地被“复制”,它只能被建构。5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经验更是如此。这意味着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化的,无法由他人替代。反过来,知识的建构影响我们的经验看法/观点和共享的方式,也影响我们对任何事物或主题的看法。比如,政治、宗教观的迥然不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等,无不说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观点。多元意味着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和碰撞的条件,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6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非和谐性是引发意义制定的触点,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及“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
10、发的。面对问题,学习者可能产生好奇、惊讶、困惑、不安、烦恼、失落等等情绪体验,存在认知不和谐及失衡感。因此,要有效地建构意义,学习者必须对问题有深刻的切入感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学习者的主见直接决定他能学到什么(即知识的建构),因为主见是学习者自己而不是别人进行认知同化和顺应的结果。7知识的建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表达或展现,这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方式,也是检测知识建构水平的有效方式。活动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真正有益的知识建构来说,学习者必须认真思考他们在学习什么,并阐释其中的意义。阐释的过程/结果通常是言语的,但也可从系列视听学习媒体中建构经验或理解。阐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
11、的过程,计算机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的反思过程。8意义可以及他人共享,因而意义的建构可以通过交流来进行。交流是人129/13 类的天性。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及者之间通过对话及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从中,参及者共同分享经验,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相互促进学习。对话/交流共同体是意义制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强势学习资源。9意义制定存在于文化交流、工具运用和学习共同体活动中。交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必然受到共同体的观点、价值观的影响。在共同体中,
12、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分布式学习理论来看,一个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布式记忆”的群体,其记忆能量远非个人所能比。在共同体中,个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共同体的认知特性和运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小组的社会组织也不一样,这些差异为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如同活动的形式会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一样,共同体中的交流可能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信念和学习伙伴的关系,因为在共同体完成某种复杂的任务时,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此外,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10并非所有的意义建构都是一样的。一般说来,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在任何知识建构共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