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劝学》.pdf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劝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劝学》.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补充。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2、”。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 32 篇,其中 26 篇为荀子所著,末 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
3、”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熟读课文 1、预习,初步感知课文。2、听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3、学生自己练习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第一段(找出中心句):第二段(找出中心句),第三段(找出中心词)3.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四: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第一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1)
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练习读第一段。3、本段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如何展开议论的?第二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参考译文来试着翻译。(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2、学生练习读第二段。3、文理分析。(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为了论述什么观点?(2)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与中心论点是什么关系?(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
5、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4、作者就这一段而言强调了什么?作业: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 使之然()也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3、翻译下列句子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已:停止。中:符合。然:这样。疾:强。假:借助。绝:渡过。有-又 暴-曝 知-智 生-性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一、分析第三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看译文书。
6、(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学生练习读第三段。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4 写这一段的目的是强调了什么?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7、本段主旨:二、总结课文:本文作为 荀子 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
7、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3、结构采用“总分”式。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三、整理词句:1、通假字:2、活用字: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3、.特殊句式(1)判断句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3)定语后置 (4)
8、省略句:(4)固定格式:4、一词多义(1)君子生非异也()(2)蛟龙生焉()(1)骐骥一跃()(2)用心一也()(1)非利足也()(2)金就砺则利()(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成语:(二)延伸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4 题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
9、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高邮秦观秦观劝学 注释:暗疏:默写。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勒:编。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A旬朔之间 何陋之有?(陋室铭)B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C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D庶几以此补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口技
10、)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1)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译文:(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译文:(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译文: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具体文字说明。(3 分)四、课堂作业: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
11、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3.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四: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第一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1)君子曰
12、: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1:名词“青”2:形容词。“于”1:从“于”2;比(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
13、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4)“日”:名作状,“每天”。“参”,同“三”。2、学生齐读第一段。3、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第 l 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
14、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
15、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部分: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2、学生齐读第二段。3、文理分析。(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揖”可“绝江河”。)用了五个比喻。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新教材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导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