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常武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常武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常武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常武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李方联【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3 页(P82-84)【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常武地区【作 者】李方联【作者单位】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TU982.29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郁的“乡愁”。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步伐中,对于传统村落格局,物质或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和保护如何并存,生活品质提升中对于村落格局的影响,古建筑如何改造等都是传统村落保护与
2、发展所面临的时代难题。本文以常武地区传统村落实际调研情况为例,展开分析其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尝试就传统村落保护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一、常武地区传统村落简述 常州是一座有 32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人们一般把常州市和所辖武进区称为常武地区。常武地区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很多交通节点上的村落(镇)得以发展壮大,一度成为交通重镇,商贾云集、贸易发达,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地方建筑和文化的繁荣,构建起富有特色的传统村镇,比如常武地区南部的杨桥,东部的焦溪就是典型代表。杨桥距今已有约 800 年的历史,古镇因杨桥街
3、南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南杨桥”而得名。在历史上水运发达的时代,由于南杨桥地处东太湖与西太湖之间,是常武地区到宜兴、无锡的必经之路,一时成为区域内的交通重镇。清代中期,杨桥镇成为常州府阳湖县和宜兴县交界地区的集市贸易中心,大批商贾云集于此,筑园造第,楼宇毗邻,其繁华一度超过宜兴县城,被称为“太湖首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杨桥村至今现存约 1.3 万平方米的明清、民国传统建(构)筑物,1000 余米石驳岸保存完好,村落、街巷、水系、田园交融一体,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水乡村落风。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杨桥村正逐渐失去活力,房屋受损等现象严重。作为传统村落,大量优秀传统资源的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村
4、庄发展也受到限制1。焦溪村地处武进、无锡、江阴交界处,依山傍水,周边舜山、凤凰山等山脉绵延不断。历史上老舜河、龙溪河、西街街河、南溪小河穿村而过,桥多、街多、弄堂多,有“四河、九桥、六街、十八弄、十一道圈门”之称。其传统特色肌理保存较为完整,现存“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焦溪建筑地方特征鲜明,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独具特色,众多民居东西山墙、前后包檐约有一半用黄石砌就,形成“黄石半墙”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出南地北风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特色。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有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种类型。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以村落选址环境、整体布局结构、村落建筑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就是当地居民的风俗习
5、惯,宗族家法、风土人情、生产方式等。常武地区的焦溪古村落自然环境优美,三面环山,溪流纵横,而且老街坊、老桥、古河道、民宅等保留较为完整,其中有近八百多间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点尤为难得。杨桥村拥有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文化氛围接地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如传统舞蹈调犟牛、调三十六行,传统美术杨桥捻纸,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掮轮车,传统技艺苏东坡“红友酒”酿制、杨桥头船制作,传统饮食有豆炙饼、杨桥面饺等。总之,常武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有其独特性印记。二、常武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13 年常州市出台相关文件把传统村落:焦溪、杨桥村、夏溪村等八个传统村落列入
6、保护名单,2014 年焦溪村和杨桥村被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政府近年来对常武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做了进一步挖掘和梳理,也制定了详细而科学的开发方案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一些特色建筑和名人故居进行修缮和整改,并选择性进行保护性开放,让那些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在公众面前发挥它的价值,几年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周边城市和大的发展趋势来比,在保护和开发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一)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传统村落的自然发展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城市化建设给传统村落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建设使得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很多,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随着对传
7、统村落的开发,土地逐渐被利用和保护,而外来游客和商品服务业务的入驻致使传统居民赖以生存的农耕经济逐渐被商贸、旅游、建筑等第二、第三产业所替代,造成了传统村落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活需求和生活空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3。(二)村落建筑与传统风貌出现蜕变 在以往对传统村落的开发中,往往把旅游作为首要目标,为了考虑外来游客的需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导致传统村落原有布局遭到破坏,另外在对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上,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流失,古建筑的修复亦显得只得其表不得其里。特别是在对一些宗祠、长廊等建筑的修复中在彩绘的色彩、建筑的形制、布局算法上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城镇 背景 下常武 地区 传统 村落 保护 发展 思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