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的论文.pdf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的论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的论文.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简单回顾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引 言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本文简单回顾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从晚清时期的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一百年归化为主调,20 世纪最后 20年对异化、归化的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并指出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创造高品质的译品。1
2、归化和异化概述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解释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阐释直译:“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 1994:90)。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翻译的归化/异化概念直接来源
3、于 1813 年德国学者 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1995 年美国学者 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venuti 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 1999:192-193)在讨论异化翻译时,他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
4、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 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在各种不同场合,他重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5、概念这一观点,既”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归化派”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而“异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这种障碍;对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应该有过高要求,而是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他们之间有着相似和差异。王东风在中国翻译“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
6、直译与意译。(王东风,2002:24-25)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 20 世纪头十年,第二次是“五四”后的十年,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真正繁荣的也就是 50 年代的十年),第四次是 20 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孙致礼,2002)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1898 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1899 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
7、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先后翻译了 180 多种西方文学作品。,当时的翻译者考虑的并非是要忠于原作,而是如何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晚清时期,白话运动蓬勃开展,但当时的译者除个别以外,都不愿用白话文翻译,而坚持用文言译作。这样不但读者觉得晦涩难懂,译者自己也觉得颇受束缚,不得不对原文加以改动和删减。所以,为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译者大都采用叙述法,常常出现译文的夹议夹作、改写改译。这个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少数外来词的引用外,基本上是以归化为主导。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的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当时的作家和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翻译 中的 归化 异化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