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沉浸式育人模式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实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协同沉浸式育人模式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实践.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校企协同“沉浸式”育人模式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实践 作者:马维旻 邱小群 李妮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0 年第 06 期 摘要: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协同不深入、实训室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岗位技能培养需要、课程建设脱离企业需求等问题,运用校企协同“沉浸式”育人模式实现了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实训室和体验中心的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建设与企业项目对接、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能力培养对接,并通过一系列制度进行保障。该模式在本院电子信息类专业进行了实践,表明其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电子信息;产教整合 一、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
2、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产教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制度层面。全国职业教育战线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引,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的办学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校企协同共建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强化专业建设为抓手,不仅有利于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还有利于将校企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
3、企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沉浸式”育人模式以学生的体验和模拟演练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接近企业实际的工作场景、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并让学生“沉浸”在该情境中,凭借自己的感官和双手去完成实训项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认知、体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2。这与传统的课堂讲授、验证性实训教学和学习方法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3-6。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师资及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施专业与课程等项目改革,推进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精准对接产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教学过
4、程中,将企业真实项目导入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中,并借助于大数据教学平台,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校企“双主体”项目式管理,采取岗位递进、工学交替的校企联合技能培养体系,以岗位教学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岗位轮转形式,模块递进培养,有效保障岗位训练与能力成长较好的融合。二、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协同不够深入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其服务的企业一般都由生产、研发、工程和市场等核心部门组成,对接的往往是其生产部和工程部。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看,这些部门工作单调、工作目标弹性小,员工流动性相对比较大,对这些部门和岗位的兴趣不大;从企业的角度看,学生流动性大,或者在企业实习时间有限,一
5、般安排简单的组装和测试工作,不适合核心工艺和研发岗位。再加上企业提出的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需求,教师也不一定都能很好地解决,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而我们知道,只有校企“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持久。此外,由于企业和学校追求的利益不完全一样,社会责任和义务也不尽相同,虽然在协议中都进行了明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比较模糊。还有一点是很多“企业仅为招工、学校仅为就业”的校企合作,双方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上缺少沟通互动,平时往来较少,相互影响有限,产教融合无法深入。(二)校企协同共建实训室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 有些“校中厂”直接把企业的生产、研发设备和设施引入课堂教
6、学,但是受到学校运行维护措施不到位、企业产品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好,而且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此外,院校有时会受制于招标程序,中标的实验设备和设施不一定能满足本地校企协同育人的需要,造成学校搭建的实训环境与企业研发和生产场景有差异,学生到企业后,还是不能立即上岗,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三)校企协同共建课程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还是倾向于选择通用的专业课程教材,有些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应用,有些教材把本科的原理部分进行精简,再辅助一些实践项目,有些项目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项目甚至多年不变。用这样的教材教学,效果不会太好,而且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
7、习兴趣。此外,公办院校受制于招聘条件,很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偏重理论和验证性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缺少真实的企业项目,学生所练与企业岗位技能所需存在明显差异。还有就是如果教师没有深入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实践,就不能对企业的项目进行提炼加工,然后编成教材。三、校企协同“沉浸式”育人模式的建设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校企协同“沉浸式”育人模式,其主要建设思路是做好“四个对接”,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其执行质量和可持续性。(一)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学院相关专业对接珠海市高新技术智能电网产业链,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省重点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是省品牌专业。在学校“政校企、行校企”双三元办学模
8、式下,学院成立了“行校企三元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珠海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和珠海市软件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各专业成立了由行业协会、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企业人员占到半数以上。两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加强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促进“行校企”协同工作的开展。此外,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政校企合作桥梁作用,协调校企双方的诉求和利益,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合作的两家行业协会利用其影响力,指导学校和相关企业开展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崗位数
9、量预测、以及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等工作。协会还引进相关企业将智能用电终端和智能表计等前沿技术和岗位需求融入专业课程和办学条件建设。在专指委的推动下,学院还安排教师到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实地调研,了解企业规模、性质、业务、岗位、技能、待遇等情况,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合作愿景,形成校企合作可研报告,为专业发展与产业对接奠定基础。在省示范校建设的背景下,学院形成了“行校企”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章程,将一些做法通过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学校通过发放聘书和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等方式鼓励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积极参与两个“行校企”委员会的工作。(二)实训室和展示体验中心的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沉浸式”实训
10、环境要尽可能贴近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实训室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建设过程要体现校企合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最大化实现实训室的投入与产出,具体通过前、中、后三期逐步完成。前期实训室的建设以自建为主,满足课程基本实训条件,但是应尽可能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配备软硬件设备和设施,开展实训。比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有电子元器件焊接实训室、电子测量技术实训室、电子维修技能实训室、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应用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实训室等,能支撑本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基本要求。中期根据企业相关岗位技能实训需要,对实验室进行“教产协同”改造,面向企业产品的制造需要,对工作台、功能区、桌面设备等进行重
11、新组合。比如把电子元器件焊接实训室进行改造,分成电子元器件认知和组装、电子元器件焊接两个功能区,电子测量技术实训室改成电路板测试和电子产品整机测试两个功能区,这些实训室均已开展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后期,企业投入真实的研发和生产软硬件设备和设施,并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真正做到“校中厂”。还是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企业投入了元件库、检测设备、项目管理软件等,实训室按照作业分发、元件筛选、焊接、组装、调测、界面设计、软件版本控制、提交、测试、产品整机检测等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通过三个阶段的分步建设,实训室的功能更加明晰,更加贴合实际岗位的需要,学生将来就业就不会感到陌生。在实训室建设规划过程中,由
12、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制造和研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比如电气自动化类的企业和个人电子产品研发生产类的企业,在场地功能区划分、生产作业流程、质量检测等方面都会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因此,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学院会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专业定位、师资队伍结构特点、实训室建设经费和实验室场地情况等进行实训室功能取舍,保证一段时期内实训室的可用性,并尽可能提高利用率。此外,合作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是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重点考察的因素,企业规模大、效益好、用人量大、企业投入多,为实训室持续更新改造提供了保障。在每年度的新生教育活动中,学院都会安排学生赴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期间发现学生对企业的展示和体验中心最感兴趣,
13、但是由于参观的时间受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一件上市产品是如何设计、研发和生产出来的,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作用有限。学院利用格力明珠产业学院建设的机会,与格力电器共同设计和建设了格力电器产品和企业文化展示体验中心,不仅面向学生学习,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展示体验中心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产品体验,陈列企业的研发产品,按照产品线进行展示,包括原型和定型产品、拆解后的产品,有些产品提供多代的展示。在每个产品的旁边做好产品描述卡片,包括产品的基本信息和特征描述。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功能、客户群定位、研发周期。特征描述包括其优缺点、采用的主要技术、销售情况等。二是展示典型企业研发生产工作流程。由于场
14、地限制,主要通过图片等方式,展示企业工作场景,明确标记不同工作岗位,比如设计、装调、编程、管理等,用卡片说明岗位职责。让学生能体验到企业的组成和运营模式,体验部门和岗位角色互换的要求,了解岗位晋升的过程,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展示行业发展趋势,包括国内外行业概况、行业现状,本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和优势等,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前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四是格力企业文化宣传。在工科楼建设了格力企业文化宣传教育长廊,面积 200平米,展示格力电器企业使命、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自主创新、工匠精神、经营理念等内容,面向广大师生宣传和提升格力文化的感召力。(三)课程建设与企业
15、项目对接 校企协同“沉浸式”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课程和岗位的对接,开发以企业研发和生产项目为蓝本的课程,实现学生学习和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建设“课岗合一”课程体系,解决职业能力与岗位匹配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打造课程名称与企业岗位名称一致、课程目标与岗位胜任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内容为适度、岗位管理规范融入培养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由简入繁的学习规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模块递进开展能力培养。在具体做法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做到课程内容跟随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就要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但是,目前由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激励措施
16、不到位,企业安排实践岗位的动力也不足,造成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工作不好安排。即使教师下企业实践,由于时间不能集中、岗位流动性大等原因,导致实践的效果也不好,因此,学院规定了教师每两年需连续 3 个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方面,通过更改教学安排,把一学期分成了 3 个时间段(8+1,8+1,2),即:前 8周加 1周的考试周、后 8周加 1周的考试周、最后的 2周集中实践。这样教师前 8周上完课后,后边的 2 个阶段再加上假期,基本上可以保证 3个月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承担研发项目或学习现代生产技术,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学校还为在企业实践的教师按天数发放补助。另一方面,学校也邀请企业人员到
17、学校调研、讲课。让企业了解学校办学情况,表达学校长期合作诚意,增强企业合作信心,为教师提供与专业技能实训相关度高的实践岗位。第二,采用多种方式对企业、学校、毕业生进行调研,同时采集行业调研信息,完成大数据行业发展及设计流程对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报告,作为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的依据。全面分解相关企业岗位分级内容,建立岗位能力胜任标准,开发岗位胜任能力与素养要求具体内容,挖掘典型情景素材。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的特点,学生认知能力水平、课程培养目标和相关岗位要求,引入符合行业、专业、地区特色企业的典型产品做为实训对象,突出专业特点,有目的地开发沉浸式教学内容。
18、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把企业的产品进行分解,比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对企业的机顶盒产品进行分解,融入了“PCB 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对机顶盒这款产品的研發和生产过程有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二)实训室和展示体验中心的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沉浸式”实训环境要尽可能贴近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实训室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建设过程要体现校企合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最大化实现实训室的投入与产出,具体通过前、中、后三期逐步完成。前期实训室的建设以自建为主,满足课程基本实训条件,但是应尽可能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配备软硬件设
19、备和设施,开展实训。比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有电子元器件焊接实训室、电子测量技术实训室、电子维修技能实训室、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应用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实训室等,能支撑本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基本要求。中期根据企业相关岗位技能实训需要,对实验室进行“教产协同”改造,面向企业产品的制造需要,对工作台、功能区、桌面设备等进行重新组合。比如把电子元器件焊接实训室进行改造,分成电子元器件认知和组装、电子元器件焊接两个功能区,电子测量技术实训室改成电路板测试和电子产品整机测试两个功能区,这些实训室均已开展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后期,企业投入真实的研发和生产软硬件设备和设施,并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真正做
20、到“校中厂”。还是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企业投入了元件库、检测设备、项目管理软件等,实训室按照作业分发、元件筛选、焊接、组装、调测、界面设计、软件版本控制、提交、测试、产品整机检测等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通过三个阶段的分步建设,实训室的功能更加明晰,更加贴合实际岗位的需要,学生将来就业就不会感到陌生。在实训室建设规划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制造和研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比如电气自动化类的企业和个人电子产品研发生产类的企业,在场地功能区划分、生产作业流程、质量检测等方面都会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因此,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学院会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专业定位、师资队伍结构特点、实训室建设经费
21、和实验室场地情况等进行实训室功能取舍,保证一段时期内实训室的可用性,并尽可能提高利用率。此外,合作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是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重点考察的因素,企业规模大、效益好、用人量大、企业投入多,为实训室持续更新改造提供了保障。在每年度的新生教育活动中,学院都会安排学生赴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期间发现学生对企业的展示和体验中心最感兴趣,但是由于参观的时间受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一件上市产品是如何设计、研发和生产出来的,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作用有限。学院利用格力明珠产业学院建设的机会,与格力电器共同设计和建设了格力电器产品和企业文化展示体验中心,不仅面向学生学习,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展示体验中
22、心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产品体验,陈列企业的研发产品,按照产品线进行展示,包括原型和定型产品、拆解后的产品,有些产品提供多代的展示。在每个产品的旁边做好产品描述卡片,包括产品的基本信息和特征描述。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功能、客户群定位、研发周期。特征描述包括其优缺点、采用的主要技术、销售情况等。二是展示典型企业研发生产工作流程。由于场地限制,主要通过图片等方式,展示企业工作场景,明确标记不同工作岗位,比如设计、装调、编程、管理等,用卡片说明岗位职责。让学生能体验到企业的组成和运营模式,体验部门和岗位角色互换的要求,了解岗位晋升的过程,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展示行业发展趋势,
23、包括国内外行业概况、行业现状,本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和优势等,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前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四是格力企业文化宣传。在工科楼建设了格力企业文化宣传教育长廊,面积 200平米,展示格力电器企业使命、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自主创新、工匠精神、经营理念等内容,面向广大师生宣传和提升格力文化的感召力。(三)課程建设与企业项目对接 校企协同“沉浸式”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课程和岗位的对接,开发以企业研发和生产项目为蓝本的课程,实现学生学习和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建设“课岗合一”课程体系,解决职业能力与岗位匹配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打造课程名称与企业岗位名称一致、课程目标与
24、岗位胜任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内容为适度、岗位管理规范融入培养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由简入繁的学习规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模块递进开展能力培养。在具体做法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做到课程内容跟随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就要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但是,目前由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激励措施不到位,企业安排实践岗位的动力也不足,造成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工作不好安排。即使教师下企业实践,由于时间不能集中、岗位流动性大等原因,导致实践的效果也不好,因此,学院规定了教师每两年需连续 3 个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方面,通过更改教学安排,把一学期分成了 3 个时间段(8+
25、1,8+1,2),即:前 8周加 1周的考试周、后 8周加 1周的考试周、最后的 2周集中实践。这样教师前 8周上完课后,后边的 2 个阶段再加上假期,基本上可以保证 3个月的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承担研发项目或学习现代生产技术,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学校还为在企业实践的教师按天数发放补助。另一方面,学校也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调研、讲课。让企业了解学校办学情况,表达学校长期合作诚意,增强企业合作信心,为教师提供与专业技能实训相关度高的实践岗位。第二,采用多种方式对企业、学校、毕业生进行调研,同时采集行业调研信息,完成大数据行业发展及设计流程对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报告,作为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的依据。全面分解相关企业岗位分级内容,建立岗位能力胜任标准,开发岗位胜任能力与素养要求具体内容,挖掘典型情景素材。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的特点,学生认知能力水平、课程培养目标和相关岗位要求,引入符合行业、专业、地区特色企业的典型产品做为实训对象,突出专业特点,有目的地开发沉浸式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把企业的产品进行分解,比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对企业的机顶盒产品进行分解,融入了“PCB 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对机顶盒这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有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