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2玩偶之家节选等5篇).pdf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2玩偶之家节选等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2玩偶之家节选等5篇).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教案 12 玩偶之家(节选).-1-13.1 迷娘(之一).-6-13.2 致大海.-10-13.3 自己之歌.-15-13.4 树和天空.-19-12 玩偶之家(节选)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2.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3.探究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理课文中的词语,易卜生及其重要作品的戏剧常识。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写作背景及人物和剧情。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选文的戏剧冲突,
2、鉴赏主要人物形象,舞台说明的作用。分析并领悟娜拉出走的原因。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思考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难点:分析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18 年新青年出版了一个“易卜生专号”,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女性名叫“娜拉”,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受制于夫权束缚的“玩偶”命运。于是一时间,“女性解放”之声不绝于耳,“娜拉”不仅成为了中国女性的效法对象,同时更为处境尴尬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一针
3、令人兴奋的强心剂。今天我们走进易娜拉,听听她向社会发出了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喊:我不是玩偶。二、写作背景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 1879 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 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挪威强大的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已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三、作者介绍 易卜生(1828-1
4、906)世纪后半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1828 年 3 月,生于挪威希恩小镇的一个富足家庭。1936 年,父亲破产。迫于生计,16岁时经由父亲安排,到一家小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自学希腊文。1848 年至 1849 年期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凯替莱恩。1850 年,研读古典文学。1906 年 5 月 23 日逝世。主要作品:彼尔京特 玩偶之家 群鬼 人民公敌 海达加布勒 野鸭 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四、题目解说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
5、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娜拉在海尔茂的责骂之后突然觉醒。第二部分:柯洛克斯泰突然退还借据使海尔茂在“转危为安”之后再次露出丑态。第三部分:娜拉对海尔茂提出独立宣言。六、全文分析 1.娜拉一向爱自己的丈夫,并且为他不惜牺牲自己,为什么后面变化会这么大?她与海尔茂的谈判合理吗?明确:娜拉的变化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她的幻想。她突然觉醒,想要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人”。在娜拉和海尔茂的谈判中,话题安排得非常自然而又合乎逻辑。首先是海尔茂提出“我不了解你”,引出娜拉说明八年来朝夕相处的夫妻其实并不了解彼此。其次是海尔茂谈到今后的生活,说是“
6、玩耍的时侯过去了,现在是受教育的时侯了”,娜拉就提出“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要求独立人格的妻子离开她的“玩偶之家”,是不容易被人谅解的,因为她这样做就等于是对当时那种虚伪社会的一种抗议。海尔茂听到娜拉说“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后,认清了娜拉和自己是两种不一样的人,这才不得不伤心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尖锐激烈的冲突的最后结果,导致惊心动魄的关门一响,娜拉终于走出“玩偶之家”。2.联系全剧,谈谈你如何理解娜拉这个人物形象?明确:娜拉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善良真诚,乐
7、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同时又具有敢于反抗、勇于追求人格平等的独立精神。她为救丈夫的性命而伪造父亲的签名,暗中借了巨款,面对债主柯洛克斯泰的威逼恐吓,她也并不屈服,当伪造签名一事即将暴露时,她决定以自杀来挽救丈夫的名誉。随着事态的发展,她对丈夫虚伪、丑恶的面目和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她的反抗意志也越来越坚定,叛逆精神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愿屈辱地留下继续当丈夫的玩偶,而是毅然同丈夫决裂。她是易卜生塑造的“精神反叛”的典型。3.分析海尔茂这一人物形象。明确:海尔茂是一个以男权思想为中心,维护资产阶级的秋序和道德的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形象。在家中,他像娜拉的父亲一样,也把娜拉和孩子们当作玩
8、偶,满嘴甜言蜜语。然而,当他认为娜拉的行为“危害”了他的名誉地位时,他便火冒三丈,表现出他的卑劣和自私。当看到用甜言蜜语无法让娜拉回心转意时,他便搬出道德和宗教来阻止娜拉出走,甚至企图用法律的威力,迫使娜拉继续屈居玩偶的地位。正如他讲的:“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4.舞台上动作无处不在,有时候连人物的语气词和音响也具有动作性。萧伯纳说过:“娜拉身后砰的摔门声比大炮还要响亮。”易卜生用娜拉“砰”的一下关门声结束全剧。认真体会娜拉“砰”的关门声对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作用。明确:有时声音和音响在戏剧中不仅是一种声音效果,更是一种对人物、情节、场面等起强化作用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动作性。
9、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她留给海尔茂的最后“一句话”,是出门后一记有力的关门声。这“砰”的关门声表达了人物的心声,成为有力的戏剧动作,包含丰富的内涵,不仅表达了女主人公改变自己“玩偶”身份的决心,同时也是作者对娜拉出走的肯定,更让人联想到作者打破资产阶级不平等家庭关系、倡导妇女争取独立人格的思想。如果说这部戏是“妇女独立的宣言书”,那么,这关门声便是宣言书结尾有力的感叹号,给观众巨大的心灵震撼。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5.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请谈谈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以及社会意义。明确:(1)思想内涵:易卜生提出
10、的问题超越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婚姻中的几种常见的悲剧因素,诸如男权社会中的法律习俗观念(丈夫可寻花问柳,妻子必须忠贞)、父母权力造成的选择不自由、门第观念里衍生的婚姻悲剧,极其尖锐地提出了家庭中妇女地位的问题。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2)社会意义:女主人公娜拉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在 玩偶之家 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一致的男子结合;本文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的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6.请简要分析玩偶之
11、家戏剧冲突的特点。明确:(1)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2)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3)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
12、观念等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八、写作特点(1)戏剧场景高度集中。将戏剧场景高度集中于海尔茂和娜拉的家中,有利于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展现。(2)运用“突转”的手法。第一次“突转”是借据事件暴露,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第二次“突转”是收回借据,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两次“突转”深化了戏剧的悲剧主题。九、补充资料 玩偶之家主要人物 托伐海尔茂娜拉的丈夫 娜拉海尔茂的妻子 阮克医生海尔茂和娜拉家的老朋友,娜拉的爱慕者 克丽丝蒂纳林丹太太娜拉的同学,丧夫孀居 尼尔柯洛克斯泰银行职员,海尔茂的同事
13、 安娜玛丽保姆 海伦娜女佣 十、总结全文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布置作业 “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持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请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文字,阐述
14、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3.1 迷娘(之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难点: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蠡唱结构技巧的妙处。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
15、、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就是歌德。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二、写作背景 迷娘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形象之
16、一。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被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不久后她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三、作者介绍 歌德(1749-1832),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
17、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除了诗歌之外,在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四、题目解说 这首诗音韵优美,感情深挚,是歌德抒情诗中最著名,也流传最广的一首。从小说发表至今感动了无数读者,是被贝多芬、舒伯特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谱曲达上百次的诗歌;是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正歌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副歌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
18、强烈思念。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副歌部分表现出她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第三节:正歌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时的沿途风景。副歌更加迫切地呼喊:“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六、全文分析 1.诗歌第一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意境特点:宁静、美好。思想感情: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2.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意境特点:美好、哀婉。
19、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3.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意境特点:神秘、险峻。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4.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明确:“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
20、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5.如何理解诗歌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明确: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三种称呼所蕴含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6.诗歌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
21、作用是什么?明确: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每节诗以“你知道吗”“你可知道”不断发问,表达了迷娘对于被问到的景物的执着思念。而每节都重复发问“你可知道那”,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情。而每节诗末句的“前往,前往”不断重复,则强调了想要回到故乡的那种心情的急迫和强烈。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迷娘思念的景物由故国到故园,最后到回故乡
22、的道路,情感越来越急迫和强烈,而对于迈斯特的感情也由“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得到了升华。七、中心思想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诗篇明里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内里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意大利的热爱和向往。八、写作特点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回环往复,感情浓烈。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九、补充
23、资料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十、总结全文“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24、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布置作业 本课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任选几个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 250 字左右的抒情片段。13.2 致大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
25、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二、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 18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第四 单元 教案 教学 设计 12 玩偶 节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