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洮州花儿传承现状及分析(一)花儿的传承状况 莲花山花儿会是每年一度的地方重要节会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盛大庙会。初一、初二为朝山进香、祈福禳灾之日;初三、初四则在山下大唱花儿;初五,花儿会移到景古乡的王家沟门;初六移至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而每年都有当地的优秀独唱歌手演唱最新创作的 花儿曲目,他们被统称为花儿把式。在当地,花儿把式被公认为花儿艺术的真正传承者。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农舍田间,与 12 名花儿把式及其传人进行了交流,通过访谈、调研、提问、录音等多样的形式详细了解了当地洮州花儿民间传承的真实情况。洮州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
2、野花。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花儿 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产物。大部分唱得好的 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从而熟悉并掌握曲调和唱法,而后即兴编词进行传唱。目前洮岷地区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多年龄都在 40 岁到 75 岁之间(见图二),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见表二)。他们成长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当地青年大都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文艺活动也
3、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二)花儿的传承状况及分析 民间艺人的时代传承,是花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核心。目前洮州 花儿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就是传承和发扬问题,因此一定要在抢救保护民歌、花儿把式的同时,培养发掘新兴的高水平演唱者,使花儿艺术能够永葆生命力。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来源于大众。因此,艺术文化伴随经济、社会的变化发生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传统的艺术文化一旦在转型中丧失个性,则意味着消亡。因而一方面要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理性地接受新事物、新文化;二要保持其优越性、独创性,收集整理经典的花儿曲
4、调和唱词,并加强对当地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方面的教育。三 洮州“花儿”资源赋存现状分析(一)洮州花儿的生存环境 1 花儿艺术陷入传承窘境的原因:第一,作为区域的民间艺术,洮州花儿口头传唱者的即兴创作未能有意识地记录整理,导致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逐渐遗失;第二,当地的花儿热爱者和专业演唱传承者急剧减少,为花儿的广泛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第三,花儿民俗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收效甚微,并未能从理论上给予其有意义的指导,致使花儿艺术始终无法走出发展的瓶颈。2.洮州花儿生存的客观机遇:2.1 旅游业发展的契机 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一直以来始终以民族文化繁荣、自然风光优美著
5、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临潭县莲花山群众举办传统的花儿会,赴会者达数万人之多。以临潭县冶力关旅游景区为例,一方面,可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原生态的花儿艺术演唱相结合,开辟更多元、更广阔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可借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契机,将花儿艺术更一步发扬光大。2.2 西北文化底蕴的支撑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南端的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每年的参加者均在万人以上,最盛时达数万之众,演唱者主要是汉、回、藏三族的农民。洮岷花儿中的两叶儿令、折麻秆令、莲花山令和阿欧令,都是西北地区方圆百里的传唱名曲。洮岷一带的花儿会,几乎
6、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庙宇附近举行,这与花儿会大都起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等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花儿这一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口传心授和荒原对歌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丰富了洮州地方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在历史的年轮中逐渐形成了其深厚的独有的民间土壤,也孕育了一代代出色的民间歌手,也表达了一代代农家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渴望的心声和演绎了一代代青年农民对婚恋自由的追求。与同为地方文艺形式的秦腔相比,花儿更能呈现西北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花儿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 洮州花儿是西北花儿中极具艺术生命里的一枝独秀。洮州花儿演唱粗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显著特色,曲调自由舒缓,长于叙事,除了具有音乐价
7、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洮州花儿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族人物、奇风异俗、社会宗教、草木虫鸟等包罗万象,又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它的思想精神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祈求神灵的佑护与恩赐,祭祖祭天;二是排遣郁抑,以求生活安定,获得心灵深处的平衡。它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灵魂活的体现,是世代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最本真的自我情感表达。它生动的反映了西北人民的原始信仰和祭祀仪式,洮州花儿作为一种伟大的艺术生命,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四 洮州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保护意见 针对洮州花儿资源的赋存状况,结合此次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
8、报告。现就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以下六点建议意见:一,保护花儿传承者,扶持并培养优秀的新一代花儿演唱者。花儿把式和传承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补贴,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再者就是对重点的花儿示范乡、村、重点花儿庙会、湫神祭祀传承人进行政策上的保护。此外,也应该注重对年轻传承人的着力培养。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与花儿把式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对有潜力者进行培训和指导。也可考虑让 花儿逐步进入校园,借以提升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二,在坚持保留花儿艺术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创新。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
9、出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一方面搜集整理旧词曲,完善花儿艺术的乐理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利用花儿音乐素材进行再创作,使花儿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面貌和人民生活,力求展现全新的艺术魅力。三,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不同性质花儿组织的形成。一是建立专业的洮州花儿演唱团队和高素质的研究机构,二是鼓励当地自发形成一些艺术交流和学习性社团,引入群众自觉介入的热情,使之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文化致富的特色技能,这也是培养花儿艺术和地方民俗传承者、爱好者的有效方式。四,合理利用洮州花儿的文化资源,以举办大型花儿会、花儿研讨会、花儿艺术交流等活动,以提高社会保护意识,特别是当地年轻一代对花儿会和洮州花儿的认同感和
10、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感,使其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五,建立明确科学的花儿保护机制和激励机制,采取政府协调、协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全方位多层次运作方式,实实在在地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做出显著成绩的专家学者,予以一定奖励,承认他们的劳动成果。以比赛或交流的形式举办花儿演唱活动,对优秀的演唱者和词曲作者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唱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保护、传承、弘扬花儿文化,发挥出更大的积极的作用。六,将洮州花儿艺术引入市场,促进其与当地旅游业充分结合。花儿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流传地区广大群众的一部百科全书。发展花儿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与各种类型的民间花儿会活动结合的一个最佳选择。总
11、而言之,花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若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会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加快全面开拓花儿民俗文化旅游业的步伐。参考文献: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1998,185-187 宁文焕.洮州民俗风情大观.临潭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刘景慧 刘冰清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大湘西为例湖南社会学网.2008-10-31 陈南江 吴月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2007-01-24 注解:分为洮州花儿和岷州花儿。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它又分成两个分支:康乐、临洮等地称为北路,岷县一带称为南路。河湟花儿,泛指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即黄河湟水流域的花儿。花儿会:流行在甘、青两省多民族地区的山歌演唱节会 1938年,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赴洮河流域考察,曾目睹了临潭县新城的五月神会,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三十一日:下午,与明轩、霞波等同上城楼,看龙神会;又至隍庙看龙神像。临潭十八乡有十八龙神,其首座曰常爷,即常遇春,其他亦并明初将领,但有足迹未涉洮州者,而如沐英之立大功于此者转无有,盖此间汉人皆明初征人之后裔,各拥戴其旧主为龙神,以庇护其稼穑,与主之职位大小、立功地域无与也。龙神像舁至东门会齐后,即抢先到隍庙安驾,其至之先后谓与年之丰啬成正比例,故奔驰皆极迅,犹存端阳竞渡之遗意。明日龙神游街。后日端阳,将上朵山禳雹而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