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全文.pdf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全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全文.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 内部控制制度 作 者:专 业:年 级:学 号:指导老师:论文成绩:日 期:年 月 日 目 录 _Toc105491688 _Toc320284253 摘 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维护自身财产安全和完整,防范经营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促进有效经营,提高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提升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使其“免疫”的功能有效发挥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话题。面对内部控制制度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是否当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可以理所当然的将其归结为其局限性所致?在建立和运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应如何识别
2、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缺陷,如何完善处在尝试阶段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服务?本文将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背景下,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以及如何识别其缺陷进行论述,并对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字:企业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缺陷识别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_Toc320284254 _Toc105491692 一、绪论 _Toc320284255(一)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公司逐渐建立起了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同时,随着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对
3、公司治理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而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在近年来也逐渐得到国家和企业界的重视,尤其目前不断有企业因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生产经营出现重大问题,甚至破产,引发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这更要求加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尤其对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能加深研究。_Toc320284256(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蓬勃发展,企业治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但我们仍然必须面对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机制并非十分完善,而我国大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国企改制之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
4、建设上并没有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机制,而众多新兴的民营企业和私企在追求自身的高速发展和投资扩张时更容易忽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郑百文因内控不完善由盛转衰,三鹿奶粉缺乏社会责任感给消费者造成巨大创伤,而其他比如公司出现内部人现金支票私自提款,出纳贪污、挪用公款等问题更是不胜枚举。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和现状解剖,发现其中的问题,深化对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同时为如何识别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思路,为我国企业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益借鉴。_Toc320284257(三)研究现状及成果 目前学
5、术界已经对企业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研究,企业界也有不少针对自己公司具体情况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对策建议,同时也有少量文献将内部控制制度放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有益借鉴。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内部控制课题组(2011)发现将内部控制局限于审计视角具有先天不足,主张应从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挖掘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特征。然而现在学界对于内部控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导致理论研究难以深入,杨胜雄(2011)认为内部
6、控制是个人、组织、社会各层面,运用识别、评估、计量、转化、抗御等专门方法,正确防范并遏制“非我与损我”,主动保护并促进“自我与益我”的系统化制度。但这种定义并没有对“非我与损我”和“自我与益我”给出明确解释,而只是以人体“免疫系统”做比喻,认为免疫系统发挥功能时对其进行免疫的属于“非我与损我”,反之属于“自我与益我”。尽管如此,这种观点还是为我们加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提供了帮助。杨友红、李宇立(2011)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和报告进行了研究,从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实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实现目标的两大原因,即内部控制的先天缺陷和内部控制的局
7、限性,并提出了识别内部控制缺陷的测试识别和迹象识别两种识别方法。让我们能够正视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_Toc320284258 二、我国企业的治理机制 _Toc3202842659(一)企业治理机制理论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建立在委托代理下的两权分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可以看作一系列代理契约的结合,其中最主要的代理契约关系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即企业所有者将企业的经营权交给具备更加专业经营和决策知识的经理人手中,同时建立一系列制度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另外企业所有人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关系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之下,虽然企业有相关契约,但仍然很难保证受托人
8、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执行受托责任。对于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而言,经理层更倾向于获得在职期间的绩效与收益,而忽视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利益,同时由于缺乏完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层通过在职消费消耗企业剩余现金流,通过经济设防,例如进行负收益的企业合并扩张将企业做大,或者进行低效率投资,进行“帝国建设”,以此来稳固自身的地位,因为企业一旦规模巨大,更换管理层的成本自然成为所有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于企业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而言,如果缺乏有效监督,所有者很可能与企业经营者一起将债权人借出的资金用于高风险项目,即所谓的资产替代效应,通过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债权
9、人的利益。鉴于此,债权人在对外借债时常会签订限制性条款,对企业所借款性的用途和投资风险性进行规定。反过来,这种限制性的条款对于企业在必要时候灵活有效的运用资金又会产生反作用。_Toc320284260(二)我国企业治理机制现状 在我国企业中,两职合一或者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普遍,企业经营者以法人代表的身份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企业经营者在没有内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完全掌握这企业的资产运营管理权。除了以上所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和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在当今我国现实情况下,由于股权高度集中,所以公司内部大小股东,尤其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大股东
10、对企业的绝对控制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都很难反映中小的利益和需求。从图 1 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中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所设置的相关之约监督机制。其中股东大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发挥作用;董事会是股东大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常设机构,代表股东大会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董事会下设提名委员会、行政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其他委员会,其中审计委员会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监督作用的机构;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图 1 中国企业治理基本框架 在这种科层体系中,财产所有权业经营管理权是分离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力图通
11、过上述多层代理关系,从激励和监督、权责对等、信息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首先绝不是技术优势,也不是资金或人才优势而是制度优势。在我国公司治理的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制约监督机制的错位和失效,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在企业中普遍缺少实权和事权,其作为股东大会的代理机构对董事和管理层进行监督的职能发挥受限;而审计委员会作为对公司内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的机构,由于设置在董事会之下,其对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受限。另外,一方面在股东是国家的情况下导致所有者的缺位,使公司董事会的管理层在受到
12、制约和监督不足的情况下掌控了公司资产的实际运营权,形成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公司内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也会运用自身的绝对控制权通过隧道攫取中小股东的利益。这些因素都对公司治理机制和在此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提出挑战。_Toc320284261 三、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_Toc320284262(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缘起、目标和要素 内部控制的理念古已有之,现代以来最先正式提出内部控制这一概念的是 1936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即“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
13、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越好,财务报告需测试的范围越小。”在这之后,内部控制的概念越来越明确,该机构 1946 年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审查人员的重要性 中首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国外对内部控制最近最权威的定义是 1992 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各个委员会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的定义,即“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目的在于为取得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在1997 年,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14、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定义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可见无论是国外是还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都强调这是一种程序,是一个过程,而非通过某个机构或某种特定措施一蹴而就达到相应的成果。对于内部控制的目标,两种定义在其定义的内涵中就已经有所体现。COSO 在其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中将内部控制的目标界定为取得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当的法规三个。主要集中企业运营,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和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我国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界定在COSO的基础上又加上
15、了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的保证和对错误与舞弊的防止、发现和纠正,这反映出我国国内对内部控制作用的期许高于国外。同时不得不考虑的是,尽管我们将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了扩充,但在实际运用中内部控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对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的保障的目标是否应该由内部控制这一制度来实现,仍然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根据 COSO 报告的内容,内部控制的框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
16、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这五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控制环境是其他四个要素实现基础,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步骤,监督主要由企业的内部审计完成,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状况和效果进行的后期分析与评价。_Toc320284263(二)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关系
17、 现代的公司可以看作将一系列契约结合在一起的纽带,公司治理机制作为协调公司内部契约各方利益的程序和政策,对于保护公司正常运行,保护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利益有重要作用。而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同样的目的,而且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构成和有益补充,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一套内生的免疫系统。根据 COSO 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一种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影响的一个过程,这意味着在公司治理各个层级中的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参与一方面是受到公司制度的规定要求,同时也有利于保障自身的权益,维护自身在公司章程中所享有的合法利益。良好的企业治理机制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
18、度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公司的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才能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又能够促进企业治理机制的运行,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企业治理机制中存在种种问题,健全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促进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产生的问题。内部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对于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的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通过内部控制约束经营者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企业 治理 机制 内部 控制 制度 全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