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位极其显赫现代电影中。几乎找不到一部没 有 音 乐 的 影 片。许 多 成 功 的 影 片 如 果 脱 离 了 音 乐。其 艺术感染力也将会暗然失色.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中运用音乐就像小说需要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一样重要.电影音乐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一)渲染环境气氛 1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2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为某个场面营造一种特 定环境的气氛
2、: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 等.(二)渲染时代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 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 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影片,常采用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瑚音乐旋律等等。这些音乐都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特征。(三)渲染地方色彩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歌曲、地方戏曲、地方曲 艺的音乐,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地方色彩来。例如我们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鲜、俄
3、罗斯等国的影片。音乐都有鲜明的各国地域 特色。(四)渲染民族特点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又为影片渲染了 民族特点。彦克、罗念一作曲的表现西藏农奴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故事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由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西 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刻画人物心理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虽然它所表达的思想不像视觉艺术。诸如绘画、摄影、电影 画面等那样具体明确.然而它在对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的丰富复杂的感情状态.音乐最大的长
4、处 在于可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电影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是 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起到这种作用的音 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画内音乐.也可以是画外音乐:可以是乐曲,也可 以是歌曲。1.角斗士的音乐感想 角 斗 士 年 奥 斯 卡 颁 奖 礼 上 重 整 山 河的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携斥资亿元打造的史诗性巨作角斗士一举
5、囊括最佳 影 片 最 佳 男 主 角 最 佳服 饰最 佳 视 觉 效 果 最 佳 音 响 五 项 大 奖 成 为 第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最大的赢家 影片讲述了身为罗马帝国将军的马克西姆斯 在历经家破人亡巨变后的挣扎和反抗而命运的安排又使他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角斗士让他 再次站在 搏 杀 场 上 开 始 踏 上 自 己 的 复仇之路 开篇:的音乐 影片以马克西姆斯轻抚麦浪的手 这 一 特 写 镜 头 为 发 端 伴 随 轻 柔 低 徊 的音乐 和 隐 隐 的 孩 童 笑 声 吟 诵 着 这 个 多 年 征战在外的将军对家的渴望 金色的麦田随风轻摆对马克西姆斯来说麦子的丰硕中有他对妻儿的思念和对归家的向
6、往 这段重复蒙太 奇 的 使 用 使 影 片 紧 张 僵 硬 的 节 奏 得 以 舒展 也给影片角斗和复仇的过程增添了些许柔情色彩 梦幻式的情节营造出浪漫唯美的氛围淡化了刀枪剑戟的嗜血冰冷 而马克西姆斯这段冥想中的场景最终也引导他的灵魂回归到梦寐已久的家园 2.和你在一起 影片 和你在一起,以 13 岁的天才琴童刘小春为线索,以流溢彩的影像风格,在一个严整有机的声画时空系统中,用缓而又不失激情的叙事节奏,将父子情、师徒情、男女情、俗与理想等种种复杂寓意,都纳入其中融为一个完整体,我们娓娓讲述一个世俗化的人间故事:J子小春是一个敏而沉默的少年,从小就学习拉小提琴。一把琴牵系了孩子一颗纯真而美丽的
7、心灵,是孩子对生活的朴素情感之源,同也是与他未曾谋面的母亲的深层联系:而父亲刘成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又幽默乐观,对不是亲生儿子的刘小付出了所有的心血。父子情深,为了儿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提琴教育。父子匆匆北上.经过一番艰辛的奔波之后,儿终于获得了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而刘小春却因为对父亲深厚感情毅然放弃了比赛,回到了养父的身边.面对都市活中五彩纷呈、眼花缭乱的灯红酒绿和车水马龙,一个孩用简单质朴的选择默默说服了整个成人世界.该影片主要设置了两个音乐主题:一个是由笛声和琵琶组成的清新质朴的水乡主题,它代表了古朴乡情和融融亲情:另一个是以小提琴为主旋律、和之以钢琴或弦乐的协奏柴可夫斯基的D 大调小提琴协
8、奏曲,这首协奏曲让刘小春唱出了心底的声音“我爱你。我要和你在一起”。该片镜头运动灵活自如,剪接手法纯熟洗练,动静有致,简相宜。片头。在江南水乡。镜头伴随着清幽明快的笛声随小春在“小桥流水人家问徜徉,或跟或摇,或静止不动看着小春来去,似乎获得了生命力而在顾盼留连。在少年比赛一场戏中,镜头先从正在台上演奏的小春身上缓缓拉,于大厅内听众身后慢慢横摇,摇至小春父亲刘威背影的写,停下,只听得他对身边的人自豪地说了句:“我儿子!”旁边的人赞誉一句“拉得好!”后,镜头视点便继续摇至仰在一把椅子上、闭目合眼的江老师,以中近景俯视了他片刻,便重又切换到台上的小春:尔后。镜头又从正面全景缓慢摇,掠过评委和观众,以
9、远景画面停在了观众席后面的江师身上,之后,镜头缓慢前推,推至仍仰躺在那里的蓬头垢的江老师的近景,突现他手指随着琴声颤动,仰着的头渐抬起,镜头旋即与他一同回望台上的小春,随着琴声的急加快,舒缓的移动镜头转为快速的短镜头切换。伴奏者钢键盘上手指的特写、小春随音乐节奏快速摆动的头及其操的手不同角度的特写,和江老师渐露赞许笑容的脸交叉剪。直到江老师在琴声拔高即将戛然而止之时啪地合上折叠扬长而去,这时镜头也陡地停在那里。默默注视江老师走景深处略带落寞感的背影。这组镜头一气呵成,将长镜头蒙太奇错落有致地穿插运用,既充满韵律感,又不乏幽默趣,同时把小春的超群琴艺、刘成为儿子的自豪、江老师对小春的赞赏及预感命
10、运不会垂青这个乡下孩子的愤感等诸多信息明白晓畅地传达给观众.影片的高潮段落.一组组时空交叉、气势澎湃的蒙太奇段落,有如交响乐的华美乐章,将影片的叙事和情绪推向峰巅。现实时空中的小春在北京火车站逆着人流呼唤“爸自右向左奔跑的镜头。与过去时空中的刘成在一个车站怀抱婴儿逆着人流自左向右奔跑喊着“唉!”的镜头反复切换:运动方向相反的动态画面的相互撞击及其声音的相互呼应即已造成强烈的视觉;中击力,其时空与声画的对立造成的高速运动感旋即又为下一组父子俩分别呆立于两个时空画面中的静止镜头所阻,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顿挫:接下来,同处于候车大厅现实时空的父子俩相遇、无言相对。几个正反打镜头将其万千感慨缝合其中,镜头
11、又推成刘成面部特写。于是在婴L 口li 哭、开车铃声与广播声相交叠的音响中。时空转人过去,画面变为黑白,连续快速组接的 1个短镜头重现了当年刘成拾得婴儿在人群中奔跑。高喊“唉。这是谁的孩子?”这一刻骨铭心的往事追忆音乐响起,切入舞台上林雨操弓拉琴的特写,又响起仿佛来自天堂的婴儿啼哭声,画面又 3 次切至过去,逆光中刘成将婴儿高高举起:随着柴可夫斯基 D大调协奏曲的前奏结束。画面重新切回到现实,火车站大厅中,小春泪流满面,紧闭双眼,左手手指在琴弦上飞快地滑动,右手扬弓忘情地拉着那首参赛曲目,琴弓上-,p断的弦丝凌空飞舞,像一条银色的弧线泣血般地倾诉着小春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于是,在激昂的弦乐声
12、和旋转拍摄的画面中,舞台上拉着琴的林雨、庞大的伴奏乐队、舞动双臂的指挥和在候车大厅中拉琴的小春,和着同乐曲的节奏快速地交叉切换,奏出一曲视听融合的绚烂而完美的人生乐章,并隐喻着小春艺术与精神的双重升华,完成了爱的绝响。这组蒙太奇段落气势雄浑,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并使之尽情宣泄,就在磅礴的音乐旋律达到顶峰、情绪达到饱和点的那一刻,声音与画面骤然消失,形成无声的黑幕致使观众昂扬的情绪在这一突兀的顿挫中得以延宕和抒发。片刻之后,音乐再次响起,画面重现,节奏转缓,先前趋于写实的、厚重而不饱和的银幕色彩此时为亮而柔的调子所代替,旋转摇移着的慢镜头将父子的拥抱渲染得如梦如幻,影片便在这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
13、色彩的氛围中结束,将一曲洋溢挚爱亲情、感人肺腑的银幕交响颂歌献给了广大观众。和你在一起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奏出了 人间爱的交响曲,人们沉醉于其问的同时更获 得深深的感动和对于爱的反省,人类因为爱而 存在。影片宣扬的与其说是为成功而奋斗,不 如说是为爱而追求。影片倡导的是一种人文关 怀,呼唤的是一种精神世界的重塑。3.钢琴家 电影钢琴家的音乐,导演基本选用了波兰浪漫派钢琴家肖邦的音乐,同样的国家,同样的职业,肖邦的音乐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成为人物与观众交流的直接表述,而电影又赋予肖邦音乐具体、明确的内容。法国影评人曾撰文说:“辛德勒名单是部简单的英雄电影,而钢琴家在艺术性以及表现人性和二战历史的
14、真实性、细腻性方面均超越了辛剧。”被意大利左翼作家卡努杜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其中由于加入了以音乐为主的声音,改变了电影的表现形式,扩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达到了真正意义的声画结合。电影中除了采用大量优秀的原创电影音乐之外,其实在众多的电影音乐里,引用世界著名音乐家的经典名曲并非少见,它们有不同时期和不同体裁的音乐,包括歌剧、交响乐、小型重奏和钢琴作品。如马丁斯科赛斯的纯真年代引用了贝多芬的 C 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在电影大家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关于未来社会问题的影片发条橘子中,“贝九”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清晰可辩。一部描写利用高科技手段盗取名画的影片死後余生,莫扎特温柔的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和普契
15、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中劳莱达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的唱段,长时间地漂浮在大段的对话场景之上美国科幻片第五元素中,外星人用奇特而美妙的声音重新演绎了 1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让人听得如醉如痴在澳大利亚的一部关于动物的喜剧片猪宝贝中,我们可以听到挪威作曲家格里格、法国作曲家圣桑、比才的优秀音乐片断 钢琴这件乐器的运用可谓一直伴随着电影艺术的成长,无论是电影音乐默片时期的钢琴家现场伴奏,还是电影音乐创作时期钢琴曲的大量使用,钢琴都为电影、电影音乐的创作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永久的灵感.除此之外,很多的片中的主人公本身也是音乐家,他们也都表现了世界音乐宝库里的经典曲目,这就使音乐
16、与剧情结合得更加紧密.如法国导演让雅克内贝的影片女神,主人公女高音歌唱家辛西娅霍金斯所演唱的就是 1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作曲家阿尔弗莱多卡塔拉尼的歌剧瓦莉小姐中的著名唱段。澳大利亚钢琴家传记影片闪光的风采曾轰动一时,片中不仅有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样深刻磅礴的大曲子,同时还能听到舒曼童年情景中的小品.音乐的电影用音乐刻画人物,描写人物心理,制造戏剧冲突,渲染气氛,进行情感交流,强化了电影的叙事功能。电影钢琴家开头是 193年的华沙街头,片子是真实的黑白记录片,画面有很多的划痕,有些地方模糊不清,人们闲适而又平静的做着自己的事,背景逐渐响起肖邦的钢琴音乐,那是肖邦的群小调夜曲(生前未编号).此
17、曲作于833 年,予 17年出版,是肖邦夜陆中的精品。夜曲这种音乐体裁由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首创,盛行于 19 世纪,是浪漫派作曲家所常用的一种独特的器乐题材,朦胧的黄昏,静静的月夜,富有诗意的大自然的夜景最容易引起艺术家丰富的幻想和深沉的思考,其形式高雅,充满诗意,以钢琴曲居多,偶尔也有合奏曲和声乐曲.影片中的这首#小调夜曲,体现出肖邦音乐的典型风格,曲调平静而深情,华美而细腻,音乐表现出一种倾诉的状态,时而又透出些许的伤感和无奈,好像在向人们暗示着什么,影片就在这样的情调中开始。慢慢地画面转到室内,成为清晰的彩色,首先我们看到一双修长的手在钢琴上轻抚,音乐与前面衔接,丝毫没有间断,随着画面
18、的移动,我们看清了演奏者和整个房间,这是华沙电台的录音间,它和外面的监听室隔着一面透明的玻璃墙。演奏者面庞清秀,略微忧郁的眼神中透出坚毅和自信。他平静地弹奏着,深深地陶醉其中,表现出一种高贵、洒脱与执着。突然,一声巨大的轰鸣震动了整个建筑,使钢琴家差点中断演奏,德国纳粹打过来了,外面监听室的人示意离开,但他坚决地摇摇头,继续着音乐,最终夹杂着尘土和石块的气浪迫使他停止演奏。人们四处奔逃,音乐与战争的矛盾、和平与战争的矛盾开始了。安逸的生活将不复存在,苦难开始了。在被大炮轰击得支离破碎的城市中,德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大踏步地进入华沙.所有的犹太人成了被蹂躏的对象,他们被迫带上标记,赶出自己的家,来到
19、已围起来的犹太定居点。在这里人们死的死伤的伤,生活极度困难。主人公日彼曼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来到犹太人的饭店演奏钢琴。不久犹太人又在被蒙蔽的情况下被一批一批地用火车运走,实际是运往集中营杀害。日彼曼虽然在一波兰伪警察的帮助下死里逃生,但旋及又落人虎口成为供德军驱使的苦役。一次偶然的外出劳动中,他见到一位熟识的女歌唱家,这给他带来了希望,他再次逃出虎口,被女歌唱家和她的丈夫隐藏起来.从此,日彼曼过起了提心吊胆的躲藏生活。这期间他差点被疾病和饥饿夺去生命,全因好心人的帮助才坚持下来。有一次,他被带到一间有钢琴的废弃屋中躲藏.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样,他在钢琴前矗立许久,然后打开琴盖静静地坐下,手
20、慢慢地抬起来放到了琴键上,音乐响起来,身体也随着音乐颤抖起来,那是肖邦为钢琴和管弦乐而作的降 E 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 22 号)的引子和主题部分。这首曲子作于 180 年 9 月至 181 年7 月,13年出版,音乐坚定而充满激情,在乐观豪迈的精神和热情矫健的气质方面显示出民族自豪感,音符如洪水一般奔腾而下,观众的心境也随着音乐慢慢的明朗开阔起来,一扫前面阴暗悲愤的情调。电影镜头从日彼曼的面庞逐渐地向下移动,最后到达手和琴键,啊!日彼曼的手并没有触动键盘,他的手随着音乐在键盘上凌空飞舞.是啊!在这白色的恐怖之下,怎能发出一叮点的响声呢,日彼曼为了生存只能压抑住对钢琴的渴望、对音乐
21、的渴望,那内心的音乐是一种倾诉,是对祖国的特殊的情怀,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是坚持下去的信心,活着就是一种胜利。场景虽然很短,但这小小的插曲却体现了导演的神来之笔1944 年 8 月,纳粹德国开始败退,俄国军队即将打过来,德军进行着最后疯狂的毁坏,城市变成了废墟。为了逃避德国人,日彼曼不得不东躲西藏,疲于奔命,常常被饥饿和寒冷所折磨。在一个难得宁静的夜晚,从黑暗死寂的废弃建筑中的某个窗口透出了一丝光亮,那是日彼曼,背景音乐慢慢响起,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音乐舒缓,充满了温暖的色调。只有在这样的夜晚,日彼曼那饱经战争苦难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抚慰。贝多芬这位哲人式的作曲家,在他的作
22、品里充满了光辉的人性,作品“贝九”中的欢乐颂代表了他的美好愿望: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而他的后裔却把世界变成了屠宰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一天夜晚,日彼曼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食物罐头,但在开启的时候不慎将其打翻在地,他急忙弯腰去捡,却看到了一双锃亮的高腰皮靴,一个德国军官站在他的面前,日彼曼恐惧得僵住了.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439 万方数据这时人们不仅为他的命运担心,然而以后的故事却戏剧性地发生转变。当那位德国军官得知日彼曼曾是钢琴家的时候,将其带到一间有钢琴的房间,并示意他弹点什么。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日彼曼颤颤巍巍地来到钢琴前坐下,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这样面临饥饿、寒冷和死亡的境遇下,在
23、德国军官冷漠眼神的监视下来演奏。他在钢琴前坐下,喘了口气,开始了演奏。在一连串缓慢、深沉且从容不迫的琶音之后,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开始了,肖邦g 小调叙事曲(作品 23 号)呈现在观众面前。乐曲的主题音调缓慢而忧郁,象一位老人用他那低沉的声音、平静而略带叹息式的音调在吉他简单和弦的伴奏下,吟唱起了人们闻所未闻的英雄史诗。钢琴叙事曲这种体裁是肖邦首创的,他从文学叙事诗和波兰文学中汲取了爱国主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气概,从波兰民间音乐中借鉴和发展了其严谨简洁的史诗叙述性和淳朴的抒情风格,同时还将欧洲声乐艺术的叙事曲的一些手法运用到创作中来,创造了这种单乐章大型戏剧性的体裁.这首叙事曲创作于831 一
24、185 年,96 年出版,是肖邦的第一首叙事曲,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写成,叙述古老的列奇波斯洛里塔亚国(即现在的波兰)抵抗条顿人的故事.导演之所以选用这首叙事曲正是认识到其故事情节的深刻性和与电影剧情相符合的独特意义。钢琴家日彼曼随着音乐的展开,渐渐地融人到音乐所讲述的故事中去,忘记了自己的危难处境,而纳粹军官则被肖邦的音乐和日彼曼精湛、投入的演奏深深吸引,坐在一旁静静的聆听。音乐从平静逐渐变得躁动和忧虑,旋律逐渐丰富起来,并且出现了强有力的和弦,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之情,音乐发展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它以充沛的活力和豪迈的气概使人感到振奋。面对德国纳粹,此时的日彼
25、曼看起来是那么的冷峻和高贵,这位昔日的钢琴家,在经受了纳粹长期非人折磨和狗一样的奔逃生活之后,此时此刻,在肖邦的音乐里重新获得了做为人的尊严。他在一个令他国破家亡的德国军官的面前,用肖邦的音乐表达了他深藏在心底的愤慨,也用肖邦的音乐表达了他坚决抗争到底和波兰必胜的信念。最后音乐以旋风般的经过句,在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中结束。音乐无国界,懂得鉴赏音乐的德国军官,被深深地感动了,看起来有些激动,表情也温和得多了纳粹用枪炮征服了波兰,而日彼曼却用音乐将其征服 军官很同情这位落魄的犹太艺术家,从此他每天都给日彼曼偷偷地送食物,就这样日彼曼迎来了俄国军队,迎来了波兰的解放。影片的结尾也很富
26、于戏剧性,在波兰的华沙电台,和片头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宁静,还是那间录音室,然而除了日彼曼,已物是人非了。日彼曼在钢琴前静静的弹着,同样是那首C 小调夜曲,此刻听来,优美的旋律下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沧桑啊!品味着这熟悉的音乐,看着录音间外前来探望自己的幸存下来的同行,回想曾经所发生的一切,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曾落过泪的日彼曼此时不仅黯然泪下.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消沉,在辉煌的音乐厅里,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日彼曼又弹起了肖邦的那首降 E 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他要继续用自己传奇的人生来阐释肖邦的音乐,来捍卫波兰民族的尊严,来续写自己人生的辉煌乐章。电影 音乐 人影片 钢琴家 根据波兰
27、钢琴家瓦拉迪斯罗 斯皮曼(Wladylaw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 1911 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33 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
28、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 90 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40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4 万方数据电影的真实是导演透过主人翁来再现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难忘岁月,使观众于目睹耳闻中如亲历一段真实的有意义的予人启示的人生,透过这段难忘而痛苦的人生经历,体验生命的可贵,由此珍爱生命,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国家被统治,家园被占领,自由被剥夺,而艺术却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无法被征服.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你可以是家产百万的富翁,可以住豪华别墅,驾驶名流轿车,而这一切随时都可能失去,唯有
29、人与人的精神世界是平等的:你很难想象在纽约的地铁里,乞丐也会付钱给艺术家们,只是为了能听上一段舒伯特的 圣母颂,他们同样具有高水平的音乐鉴赏力,他们也同样需要音乐;而在地铁里演奏的艺术家们,他们也同样是为了生活,为了艺术。他们并没有被窘迫的生活所打倒,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贫穷是暂时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却永不丧失。艺术的投入可以使人忘却自我,无顾生死。肖邦的一生正值他的祖国波兰处在多灾多难的时期,领土遭到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些列强的一再瓜分,人民受到外国统治者的无情奴役,民族自尊被彻底践踏。对祖国的深切关怀和对祖国的不幸感到巨大痛苦贯穿着肖邦的一生,同时也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波兰诗人齐普利安
30、卡米尔诺尔维德曾这样评价肖邦说,“他把洒遍波兰大地的泪珠收集起来,用他们凝成了一颗富于和谐美的晶莹宝石”,肖邦的音乐是波兰斯拉夫民族的优秀典范,是民族精神的标志,表现出深刻的民族性。同时他的音乐又是战斗的号角,当祖国被入侵的时候,他就是用他的音乐来声援祖国抗击侵略,如他的钢琴c 小调革命练习曲就是听到华沙沦陷后悲愤情绪的表达。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音乐是“埋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也曾在他的作品的扉页上这样题写道“我愿意使我的作品成为战歌.肖邦饱尝了离别祖国的痛苦,朝思暮想的祖国的片言消息都能使他神思心费,尽管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经济状况窘迫,仍坚持开音乐会为祖国募捐。历史竟是如此的相象,同样是音乐家
31、,同样的祖国,同样的情怀,“钢琴家”将肖邦的音乐深深的藏在心里,把它变为生存的力量,无论“钢琴家”在电台的录音室的演奏,还是在四处躲避追捕的短暂停留,甚至在侵略者的面前,都能把自己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不仅打动了自己,同时也感染了所有爱好音乐的人们。他那看似懦弱的表面,却隐藏着一颗坚定的心,他要坚持到最后,他要笑看德国纳粹的灭亡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画面与情节、钢琴与人等要素须要契合。按辞源,“契合意为“融合”、“相符”,指事物间的结合达到一定的有机程度,所产生的一种理想关系 电影艺术视觉的客观与真实的再现,只是达到理性的表述,而音乐听觉的主观与表现性与之完美的结合,才能具有视听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主人翁的辗转漂?白始终伴随着钢琴及肖邦的钢琴音乐,以钢琴为知已,以钢琴为生命,个中所体现的精神不仅是导演所想,而且也是肖邦以及所有富有民族爱国热情的观众所想,因此电影钢琴家的成功是必然的。“口之与味有同嗜也”,音乐艺术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尖锐的矛盾。音乐唤醒了人性的本真、善良的一面,在最危险的时刻,音乐战胜了邪恶,唤醒了良知。影片中的音乐让经历或未经历过战争的人看到,在历史最残酷的废墟中,也曾回荡过钢琴家的琴声,音乐让人们忘记了战争,使人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升华,为他们带来和平的信仰和力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