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音乐中长调的传承与发展开题报告.pdf





《浅谈蒙古族音乐中长调的传承与发展开题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蒙古族音乐中长调的传承与发展开题报告.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浅谈蒙古族音乐中长调的传承与发展 题目 浅谈蒙古族音乐中长调的传承与发展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 称 所在 学院 课题来源 课题 类型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结合文献综述,阐述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结果或取得什么效果,含理论、技术、应用以及经济、社会价值):1.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蒙古族音乐的活态传承延续及当下该种传承模式的繁衍和变化。作为一个具有民族音乐学范畴的研究课题,本论文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畴及其空间与时间的范围。它是蒙古族音乐中以活态传承这一特定的形式在20 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文化现象为探讨的对象。论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与音乐片段都依附在蒙古民
2、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身上,而活态传承这一特定形式使得我们可以在当下同一个领域,同一个空间去研究和探讨它的变迁形式。笔者根据研究需要对蒙古族艺人的民俗生活、社会背景等进行了调查与走访,了解到了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中的主体变化、传承方式、传承范围等相关问题。蒙古族通过活态传承的音乐文化,很大一部分是流传在歌手的口头上或乐手的琴弦上,散失在民间。虽然有过收集和整理,但是很不全面。这些宝贵的音乐财富,有些已绝迹有些则人亡艺毁,随着民间艺人的过世而丧失殆尽。一些杰出民间艺人的消失,把珍贵的艺术创造也带走了,而且导致了传承的消亡。以蒙古族长调为例,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唱诵蒙古族长
3、调的蒙古人在草原上家家户户都有人选,而随着牧区的孩子们不断走向城市发展,接受着汉化教育,这一比例在不断地下降。我们都知道蒙古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随着他们生活、生产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们留给后人可考证的文化遗产也非常有限。他们的音乐多是口口相传,没有专属的人来记录下这一形式的音乐,而音乐的创造者也往往是表演者,他在创作音乐的时候或是有规律可循,或是自己的抒情达意,都有太多的即兴性,从而没有将这一少数民族音乐的原始风貌很好地记录下来。-2-1.2 研究意义 现代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草原牧民的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传统的草原文化受到当代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逐渐
4、消失的草原游牧文化显得更加珍贵,这些现象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加之如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进行保护的背景,使得这种“活态保护”升级成为了一个民族的问题,一个世界的问题,一个全人类的问题。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可附页):一直以来,国内音乐美学学科的研究甚少关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美的规律和审美规律问题。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 中的信息显示,自 1979 年第一届(广州)至 2005 年第七届(广州)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所提交的论文中,没有一篇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美学的专题性研究。1982 年,第二届(南昌
5、)全国音乐美学会议的讨论议题之一就是“如何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美学体系”,但音乐美学界在此期间仅有极个别学者将研究视域投向了少数民族音乐。1988 年于云南玉溪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讨会上,韩锤恩与刘石合作提交论文原生文化方式及其相应的审美发生(后发表于中国音乐1989 年第 2 期),但当时并未在会议上引起关注。0 此外,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与少数民族民歌以及歌唱艺术相关美学问题的探讨上,例如江明悖关于民歌特征的美学思考(载音乐研究1988 年第 1 期)、杨春发中国民歌演唱风格的美学支点(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94 年第 2 期)、周贵珠中国民族歌唱艺术审美漫谈(载音乐学习与
6、研究1996 年第 2 期),等等,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与此相对,直接针对某一少数民族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则更显得“凤毛麟角”。其中周耘的试论音乐美的异相兼及土家族音乐的审美取向(载黄钟1993年第 1、2 期)和张建国的论湘西苗歌的审美情态(载中国音乐2000 年第 3期)两篇文章比较突出。前者以土家族音乐审美取向为例,探讨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语境中对音乐美/丑的审美判断也是不同的,关注到当时音乐美学界较少涉猎到的跨文化音乐审美价值判断问题;后者就湘西苗歌的词情美、曲情美、声腔美进行分析,并指出湘西苗歌的美就在于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意识到少数民族歌种其独特韵味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就在于其民族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蒙古族 音乐 长调 传承 发展 开题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