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新媒体传播论析.pdf
《武术文化新媒体传播论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文化新媒体传播论析.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术文化新媒体传播论析 吴攀文【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武术文化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体主导的媒介社会化环境.文章分析了新媒体的特征和传播要素,结合武术文化传播的实际需求,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播者应根据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延展性和融合性”四个特征,主动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应围绕新媒体“终端、内容、关系与服务”四个要素,探寻自身的文化传播路径;最后指出,利用新媒体进行武术文化传播,在传播空间上要“虚实结合”、在传播内容上应“精泛结合”.【期刊名称】搏击武术科学【年(卷),期】2016(001)008【总页数】4 页(P5-8)【关键词】武术;文化传播;新媒体【作 者
2、】吴攀文【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G85 20 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网络为基础、以数字为技术手段、以互动为传播特征的新媒体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新媒体将伴你一生”1的预言成为社会现实。在新媒体主导的媒介社会化环境中,武术如何主动适应新媒体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传播路径,是摆在武术人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2武术文化传播要根据新媒体的四个主要特征,创造性地调整传播形式和内容
3、,以主动适应新媒体。1.1 交互性 新媒体的交互性传播主要有“点对点”(即个人对个人)、“点对面”(即个人对多人)和“多点对多点”(即多用户之间)三种模式,在实际中多表现为复合式互动,即三种模式的融合。3武术文化传播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应在“议题设置”的前提下开启多向互动、相互反馈的传播模式,使“传者”与“受者”产生多元参与的信息交流。新媒体的交互性基于传播的共时态和跨区域特征,利用新媒体“时空交互”特征进行武术文化传播,可增强传受双方的关系纽带,提高受众了解武术文化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受众从新媒体中接受武术文化信息并产生互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模式满足了受众在虚拟中寻找真实感的心理
4、需求。1.2 即时性 武术文化传播要抓住新媒体所具有的网络信息实时传递特征,提高信息流传速度,有效缩短传播主题“把关人”的决策流程,减少信息反馈链的响应时间。有关武术的新闻内容,利用新媒体可突破传播的时空局限性,方便快捷地实时报道,达到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武术文化要满足新媒体即时性的传播要求,内容应简短精炼、形式应图文并茂,这样既方便受众理解,又符合数字化时代群众“快餐式”的阅读习惯。1.3 延展性 武术文化传播要适应新媒体在线对象的信息扩展特征,在进行文化传播时不拘泥于固定的话题,而是主动将某一信息点延伸出几个点,进而拓展成一个面或几个面,使受众从多维度获得丰富的武术文化信息,提高武术文
5、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针对某个武术事件,利用新媒体随时传递事态发展信息,并以后续报道进行信息互补和观点引导,实现传播内容的延伸和观点的拓展。利用高精度数字投影和全息成像技术,将武术技术或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新媒体传播网络,可使相关内容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呈现在世界任意地方,体现了新媒体的时空延展性。1.4 融合性 新媒体可将各种信息形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传输渠道(固定网络、移动网络等)、各种接受终端(电脑、电视、手机等)整合在一起,将所有的信息站点和不同媒介的用户互联,保证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得到直接或间接的服务。4所以,新媒体的产生内在地融合了传统
6、媒体的特征,武术文化传播主体应高度重视“媒介融合”这一时代特征,整合多种媒介形态,融合与媒介相关的各种传播要素,采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武术文化传播。在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主动采取媒介融合思维,可提高媒体与受众的互动频度和互动内容丰富度,提升受众对媒体各项内容的参与度,消弭主体与受众之间因话语体系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隔阂。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能融合受体视、听、触等感觉的功能进行武术文化传播,可使传播受体加深对武术文化的体验。新媒体的核心要素是终端、内容、关系与服务。5武术应紧紧围绕新媒体的四个核心要素,探寻自身的文化传播路径。2.1 在终端方面 每一项扩散的媒体形态,都体现了当今的文化环境
7、和社会状况。6在读图时代和视觉文化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受众对新媒体的感性体验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LED 触摸屏、移动多媒体等。在武术文化传播中,通过触摸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合成技术,能够使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在这些终端中发生对接,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武术文化体验。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手机媒体,成为目前最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终端,它既整合了以往传统媒体可读、可听、可看的传播优势,又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遨游在信息的海洋。7 在某种程度上,以新媒体为终端的武术文化传播方式,迎合了当前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极大地提高了武术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范围。但同时应认识到,在
8、新媒体终端中,原本鲜活的身体技术展示被编码成冷冰冰的数码信号,传播媒质呈现为清一色的声光电,使得武术文化作品的内容仿像化、质料同质化。武术文化的真实空间被新媒体终端的文化编码所取代,受众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藉由新媒体的虚拟塑造想象建构而成。2.2 在内容方面 武术以新媒体的形式传播,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体现中国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故武术的实用性逐渐消失而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得到凸显。通过新媒体,不同位置的人可被联合在一个虚拟空间,此时身体可能是缺位的,但人们却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识。8武术是身体的文化9,武者身体的武术表现应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重点呈现内容。新媒体培养了受众猎奇的阅读心理,
9、平庸而大众化的内容很容易被用户忽视。利用新媒体进行武术文化传播时,应注意传播内容的创新性,力求将武术文化趣味化、生活化、个性化,使受众看到新鲜、富有特色的内容,增加传播粘性。新媒体使受众形成了快速浏览的阅读行为,这就要求武术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应为受众提供“易于阅读、便于理解”的信息内容,尽量用精美的图片、精准的视频、逼真的动画表现武术文化内容和武术运动过程。新媒体还使受众养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针对中国武术拳种多样、内容丰富、动作复杂、拳理深刻、功夫上身慢、习练开头难等特点,基于绝大多数受众处于繁忙的工作环境的现实情况,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武术文化传播时,必须遵循“小而精”的原则,也就是呈现的信息量
10、要短小而表现的内容要精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单式为内容传习,方便受众识记。10 新媒体的武术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武者身体”,切断了现实环境中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默会知识交流;消除了“场过程”11掩盖了弥散于师徒之间传学现场的时空信息整合。2.3 在关系方面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不再如传统媒介中的传受关系那样界限分明,接受主体参与到文本的生产、传播之中,成为一个传播者;而传播主体需要聆听接受者的意见,由此角度可以看成一个接受主体。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置换,是两者互动、对话与交往的结果。12主客体在一定的情境下地位互换,瓦解了传统媒介的“中心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术 文化 媒体 传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