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最新年精选文档.pdf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最新年精选文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最新年精选文档.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文献标识码:A “五四”时期,许多作家不满日益变得陈腐和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借助于外力来摧垮内部的顽固势力,翻译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新文化传播媒介,他们将翻译外国文学作为一种反对旧思想、传播新文化的手段。“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少中国新文学家就是从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创作生涯的。戏剧翻译也不例外,尽管它的规模不及小说翻译和诗歌翻译,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同时,也诞生了属于中国自己的话剧形式。因此戏剧翻译在文学和思想观念上对中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
2、一)政治背景 在这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中,为了冲破传统思想的牢笼,寻找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出路,很多进步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先进的西方世界,介绍、翻译欧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著和文学艺术作品,成为时代风尚;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学说、思潮与文化艺术流派纷至沓来。人们的眼界为之大开,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新文化运动当中,逐渐被中国先进分子所认识,所掌握,成为改造旧中国,使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武器。正是在这场中外文化交流、撞击的时代大潮中,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也因受外来影响,融入新机而发生深刻变革。翻译新剧不仅可以输入新的思想,还可以输入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当时
3、戏剧翻译家的政治目的就在于唤醒沉睡的国民,启蒙民众觉醒。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翻译外国新剧的目的在于传达自由民主的先进思想,同时反对封建专制的旧思想。灿烂辉煌的西方戏剧艺术,就是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涌入中国,并催促中国民族话剧的诞生。戏剧翻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二)文化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正值中国文化的转型期,而文化的转型要求文学的转型和文学观念的转型。此时,戏剧翻译的出现适应了文化、文学和文学观念转型的背景与要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少戏剧改良的倡导者从反封建出发,对我国传统戏剧持一种极端的态度,认为它是和现代生活根本矛盾的,而编制新剧又不能立即奏效,于是便倡导翻
4、译介绍外国戏剧。1918年新青年4 卷 6 期又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发表了罗家伦、胡适合译的娜拉(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和小爱友夫的节译,刊载了胡适的著名论文易卜生主义,集中介绍了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此外,新潮、晨报 等也都大力译介外国剧本。由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从 19171924 年全国 26 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发表、出版了翻译剧本170 余部,涉及到 17 个国家70 多位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戈尔、王尔德、高尔斯华绥、斯特林堡、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可夫、安特莱夫、果
5、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西方戏剧史上各种流派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戏剧到现代象征派、未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的戏剧几乎是同时涌进了中国,带来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却又是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这就为中国现代话剧的作者提供了新的、又是广阔的戏剧想象空间与戏剧艺术探讨的可能性;不同思想与文学倾向、不同艺术趣味与修养、不同个性的中国剧作家对之做出了不同的吸取,从一开始即形成了现代话剧的多元创造的局面。二、“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特点 作为“五四”文学翻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五四”时期的外国戏剧翻译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普遍的翻译手法 “五四”时期的翻译,尤其
6、是戏剧的翻译,“自由”度颇大。有些被命名为翻译的作品,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改编本,甚至是一种再创作。洪深搬上中国舞台上的少奶奶的扇子,可以说,就是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的一种“改编本”。其中,剧名、人名、地名都被改变成为中国的了,但情节与风格仍归属于西方。如果说,“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中又包含着对原著的选择性共鸣的话;中国近现代时期的这种翻译法,尤其是戏剧的翻译法,正是翻译者顾及着自己所在的传统,包括美学传统的一种选择性共鸣”。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社会改良者和知识青年们,怀着满腔热情,希望借助新剧的力量向国人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要想使新剧在中国扎根并为大众所接受,译者就必须对它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略论 五四 时期 外国 戏剧 翻译 新年 精选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