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风格特点.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谈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风格特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风格特点.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浅谈 16 世纪意大利牧歌的风格特点 摘 要 文艺复兴属欧洲音乐辉煌期之一,此期因声乐创作之技术精湛、多姿多彩而获“声乐复调黄金期”的美誉。其中,意大利牧歌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俗乐体裁,作为一种多声诗乐体裁,它力求以音乐去最大限度表现诗歌的内容、意象、情感等,故促使作曲家充分挖掘新、旧音乐技法,牧歌成为当时许多音乐创作革新的试验田,大多数为诗歌配乐的手法在 16 世纪意大利牧歌中确立。该体裁影响遍及当时欧洲,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出文艺复兴盛期的音乐发展轨迹,所以,了解其产生及风格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关键词:意大利牧歌;风格特点;发展 1 一 16 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背景(一)
2、社会背景 1、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意大利因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拥有众多城邦和小公国,无强权政治势力,各地统治者为扩大势力和影响、提高所辖地域名声以吸引人们移居,于是一面大兴土木,一面供养一大批音乐家,以音乐表演来炫耀、娱乐来访领主,装点门面。此良性竞争客观上使 15 世纪末的意大利形成了与他国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此时期,宗教活动依然重要,但同时贵族的个人生活、社会交往及习俗制度的动力对于家族的繁荣、产业的增添和美化影响重大。贵族们按古典文学艺术路线对子女的教育和通过学习、社会服务获得个人充实等诸多方面对整个社会依旧有典范作用。所以,文学和音乐在贵族宫廷中备受重视,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费拉拉
3、的埃斯特家族尤甚,如当时的佛罗伦萨宫廷普遍流行一种一面读诗一面即兴演奏的风气。这些宫廷时尚对俗乐风格的形成和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是当时的许多俗乐作品创作、表演于贵族宫廷之成因。2、热忱的音乐赞助风气 当时的教皇、红衣主教与俗家君主均致力于提升当地的文化活动水平,积极担任艺术赞助人,这些赞助人也设法将一流的音乐家从法国、佛兰德等地请到意大利。16 世纪 20 年代,在各宫廷赞助商的支持、促进下,以法兰西佛兰德人为主的作曲家将音乐与意大利诗歌相结合,创造了牧歌这一新型的世俗歌曲体裁。早期牧歌大师韦尔德洛和阿卡代尔特都是在美第奇家族重启于 1511 年的赞助下,在佛罗伦萨开始了牧歌的创作。(二)文
4、化背景 1、人文主义思潮 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以新视角关注古代文化,尤其是文本的含义和暗喻。受其影响,音乐家开始关注文本内涵,对如何正确朗诵、强调、阐释歌词的精妙之处变得愈加敏感。于是,之前被音乐家所忽视的文本声调与音乐语汇间的恰当关系,在此时期得到普遍关注。“人文主义对音乐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使它与文学艺术结下更为紧密的联盟。古代诗人与音乐家合二而一的形象诱使诗人和作曲家们都去寻觅一种共同的表现目标。诗人们更关注其诗歌的音响,而作曲家们则 2 着意去模仿这一音响。”W 作曲家获得了过去只有歌唱家才有的“权力”精确地将诗歌音节与音乐的音高、节奏协调起来。上述音乐观念的变化使音乐能更直接地感染听
5、众,也更具内涵,而此时期彼特拉克诗歌的复兴则为之提供了理想的音乐文本源泉。2、彼特拉克运动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最著名的抒情诗人,被誉为“意大利诗歌之父”“诗圣”“人文主义之父”,是 13 世纪末至 14 世纪意大利三大文学巨匠之一(另两位是但丁和薄伽丘)。他对意大利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包括 366 首诗歌的歌集,其中诗人通过写给他一见钟情的美丽少妇劳拉(或虚构)的十四行诗,形成其世俗价值观及理想中的美。彼特拉克的诗歌在 16 世纪的复兴主要归功于意大利当时的文学权威、彼特拉克主义者、诗人、红衣主教本博。本博为捍卫 14 世纪意大利经典诗歌中的托斯卡纳语言及重塑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地位,开始研究诗歌理论,
6、其在.俗语论中就如何在诗歌中恰当运用声音和节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501 年,本博编订了彼特拉克的歌集,发现彼特拉克非常看重诗词的声音效果,其重音与韵脚的运用,特别是制造各种效果的能力,可通过七音节与十一音节诗行之自由交替部分达到。总之,“本博发现彼特拉克的诗是由元音、辅音和有声音节组成的音乐”,这也启发作曲家开始关注彼特拉克诗歌中的声音价值,并在对位中努力模仿此声音效果.16 世纪,本博诗歌理论广泛影响欧洲,本博主义者开始有意识地去努力创造一种具有高贵特征与迷人魅力的意大利音乐风格。3、音乐出版业高度发展 16 世纪初,随着印刷术的改进,音乐作品不再靠手抄本传播,而是以统一的、更快的书面方式
7、流传。而且,印刷谱价格相对手抄本更低廉并可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大大满足了以音乐自娱自乐的人们的需求,还培养了一大批业余音乐爱好者。对于他们,音乐不仅与宗教、节日、典礼有关,还是家庭及其他场合聚会中的一种高雅娱乐方式,作曲家也开始迎合这种需求进行音乐创作。此外,受人文主义影响,业余音乐爱好者喜用方言演唱当时的声乐体裁,这也进一步促进本已凸现的各种本土歌曲体裁的发展。3(三)音乐背景 1、法兰西佛兰德乐派之泛欧洲性音乐风格 15 世纪下半叶至 16 世纪初,法兰西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占据欧洲各地的重要音乐职位,各地作曲家均受其影响。此时期的法兰西佛兰德乐派以四声部复调写作为主,运用模仿使各声部变得同等
8、重要,和弦式与线条性对位织体形成对比,纵向结构上多形成完全三和弦,出现了调式和声终止式,并通过清晰的终止形成分段结构。而过去使用的连续不断、非模仿性、层层叠置并少用终止式的对位更多被有着清晰终止式的模仿式对位所取代。作品中常采用二声部或三声部扩展性段落引出四声部织体,为表现需要而交替运用人声的高低音区。此外,法兰西-佛兰德乐派还注重对歌词徼妙意境的表现,常采用“音对音”的音节式配乐法。2、意大利民族风格俗乐之兴起 狂欢节歌是意大利一种有影响的民族风格俗乐体裁,约兴于 14981520年间,后被其他意大利世俗歌曲吸纳,其清晰的吟诵式风格对后来的牧歌具有影响。在“高贵的”洛伦佐统治时期,佛罗伦萨的
9、狂欢节歌变得更华丽、高雅。因洛伦佐认为之前的狂欢节场面过于平淡,于是他本人开始创作狂欢节诗歌,并委约宫廷诗人创作同类诗歌,以狂欢节歌代替过去的舞蹈歌曲。狂欢节歌的歌词几乎全是有关情爱的,许多甚至是猥亵的,灌输人们“及时行乐”的思想。弗罗托拉字面意思为“用歌曲唱有趣的小故事”,15 世纪末源自意大利北部,是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前 20 年盛行于贵族宫廷的一种精致、简单的意大利世俗分节歌曲,诞生地及创作中心是曼图亚,后盛行于费拉拉、佛罗伦萨等地。15041514 年间,著名出版商彼特鲁奇于威尼斯等地出版了至少 11 本弗罗托拉,此举后被其他出版商效仿。弗罗托拉选用的诗歌有多种类型,有些有固
10、定格式,如颂歌、巴泽莱塔(即弗罗托)等有些则较自由,如坎佐纳等;而最典型的歌词是若干个由六行诗组成的诗节,每行八个音节、扬抑格,每个诗节后均有由四行诗组成的叠歌。歌词多为爱情或讽刺内容,风格纯朴,表达无拘无束,较少多愁善感。3、外来体裁之影响 法国与意大利的音乐交流对意大利音乐有较大影响。1515 年,新型尚松最早的一位大师克劳丁德赛尔米西(14901562)被弗朗西斯一世带给教皇利奥 4 十世,其新型抒情尚松的特色引发了意大利人的浓厚兴趣。尚松是一种节奏鲜明(多为二拍子)的四声部歌曲,按音节配乐,主题简短、易记,段落中有较多重复音,具有轻快的音节式吟诵效果,每个乐句对应每个诗行。其特征还有:
11、(1)以主调式、同节奏织体为主,抒情性的主旋律在最高声部,偶尔使用短小的模仿:(2)乐句平稳、划分清晰,每行歌词结尾均相应使用一个长音;(3)纵向多构成原位三和弦或六和弦。16 世纪初,经文歌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宗教音乐体裁,使用对位写作,讲究流畅的旋律线条。若斯坎的四声部经文歌圣母颂足以体现16 世纪经文歌的一般特征每句歌词各有其音乐动机;每一乐句开始于一个声部,其他声部以模仿方式分别跟随;歌词至结尾时,音乐进入终止:在终止式处引入新歌词,音乐又随新歌词以新动机开始;终止与新的乐段开始作巧妙交叠,从而形成大段落前音乐连绵不断的效果。二 16 世纪意大利牧歌风格的初步形成(一)牧歌诞生 事实上
12、,牧歌是 16 世纪初法佛兰德乐派的“国际性”风格与民族风格、复调与主调、旋律与和声等之间所形成的“冲突”的折中、解决形式,是崇高文学理想与外来精湛音乐技艺的结合体。通过牧歌,作曲家开始用音乐来充分表现诗歌的意义和情感。用音乐来忠实表达诗歌含义是牧歌作曲家的创作理想,让音乐自身逻辑适于歌词内涵表达是人文主义者追求的理想,牧歌则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正如切萨里(Cesari)所言,牧歌的诞生源自法-佛兰德作曲家和意大利诗人的结合。(二)基本音乐特征 1、和弦式为主的织体形态 初期牧歌一定程度上有后期弗罗托拉的风格延续。与狂欢节歌、弗罗托拉等意大利本土世俗体裁相比,早期牧歌更注重作品中各声部的
13、平等地位,高声部之外的其它声部被相对独立地构思,弗罗托拉那种以高声部为“主旋律”、其它声部为“伴奏”的声部组织特点此时已发生变化。但是,形成初期的牧歌总体上仍以和弦式织体为主,其中还有“复波东”式的平行三、六度进行,甚至最高声部一定程度上仍具某种优势地位,决定着牧歌的主要结构。维拉尔特能轻易将二十 5 二首韦尔德洛的牧歌改编为独唱加琉特琴伴奏的形式,即充分说明了初期牧歌的这一织体特征。所以,初期牧歌的和弦式织体虽与弗罗托拉类似,但二者有质的不同。牧歌的织体完全是人声化的,所有声部为人声设计,因牧歌本质上是一种无伴奏重唱形式,不同于弗罗托拉独唱加器乐伴奏的传统表演方式。下例牧歌完全是主调式的,但
14、其内声部不再是填充,而是与高音声部地位平等的人声声部;低声部也不再仅仅是支持声部,而同样是一个真正的人声声部;结尾不再是器乐,而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声乐配乐部分。但是,在和声及声部进行方面,早期牧歌仍存弗罗托拉的若干印迹。初期牧歌在以主调式织体为主的同时,将主、复调段落交替运用,其中主调段落具戏剧性、朗诵性的特点,强调歌词的重要性,与模仿段落形成鲜明对比;而模仿段落则是一种轻巧对位,远不如经文歌及若斯坎尚松中所使用的模仿那样精于技术,且模仿主题简短,对位整齐而清晰。2、和声简单、旋律平稳 初期牧歌以四声部创作为主。由法-佛兰德代表作曲家若斯坎所确立的四声部写作规范受到早期牧歌作曲家的广泛欢迎,从
15、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早期牧歌对弗罗托拉等体裁的风格沿袭。在和声运用上,早期牧歌在其短小的尾声处有一鲜明特征(需说明的一点是,这一特征也常用于后来其它风格牧歌的结尾),即最高声部在形成最后终止后,结束音演唱数“小节”,而较低声部先作短小模仿,之后再以变格终止形成完全 6 休止。弗罗托拉也有类似尾声,通常也是变格终止,但与牧歌不同,因前者显然是器乐性的,主要是作为诗节间的间奏曲。此种“变格补充终止”属教堂音乐的典型风格,其目的在于加深终止的印象。因为,在调式和声中,作品的“调性”是不明确的,即使牧歌开头、结尾是同一“和弦”,且结尾使用“正格终止”(源自 15 世纪后半叶),作品中间的调性仍不明确,
16、于是作曲家便将结束音延长,以凸显其作为作品真正结束音的重要地位。总体看,早期牧歌的旋律进行通常较平稳,音区活动范围较小,避免大的跳跃,属纯净的声乐风格,乐句较短,多为三拍子,节奏较方正,除终止处外很少用花唱,即便使用花唱,也常是表现或象征的需要,而非单纯装饰。此外,早期牧歌中常见一旋律进行模式,其特征为:四度上跳至一个附点音符,之后是一下行旋律线,此旋律型也成为早期牧歌的一个特色。3、清晰的乐句划分 早期牧歌与尚松、弗罗托拉相似,通常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形式,乐句与诗行同步,诗歌被按行配乐,每行诗使用一个乐句-一与弗罗托拉 较严肃的类型,主要是坎佐纳)相同,以清晰的终止将诗句明确分开(有时是完全
17、终止),各诗行常由休止符隔开,乐句开头和结尾常有清晰的标记。此外,也可由所有声部构成终止,但不与下一乐句以休止符分开,(谱例 17)从而构成连锁,类似经文歌。有时,在乐句结尾处偶尔使用一些模仿片断,使各个句子交叠在一起,乐句的部分重叠使诗行在音乐中顺畅连接,形成音乐结构上的整体性,这种模仿又类似经文歌。9 尤其是阿卡代尔特的牧歌,通过重要诗句的重复及一些乐句的部分重叠,从而将七音节与十一音节诗行的交替在音乐中作流畅连接,这使其风格明显优于皮萨诺,或许也优于韦尔德洛的早期牧歌,可以说,阿卡代尔特的牧歌一定程度上已具之后成熟风格牧歌的若干特征。即便如此,初期的牧歌配乐总体上仍受所选诗歌的结构束缚,
18、乐句通常要与诗行相一致。这种“古典”形式的牧歌创作持续了若干年,尤其是四声部牧歌。4、配乐对诗义的初步强调 早期牧歌在诗、乐关系的处理上常无太多大胆用法,主要采用诗节式配乐,尽管属通谱体配乐与诗歌一样,无固定结构(如叠歌)的重复,但作曲家常通过重复乐句的手法来达到对个别诗句的突出,如韦尔德洛在“Modonna,per voi 7 ardo”中将第三个乐句(第三行诗)以类似模进的方式加以重复,目的是为强调该诗句;而最后一行诗则以完全相同的音乐加以重复。除节奏外,作曲家还运用不寻常的旋律及和声以使重要诗词的意义得以突出。阿卡代尔特常通过对特定词或短语的强调来表现诗歌的意义,在其作品中,“绘词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16 世纪 意大利 牧歌 风格 特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