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pdf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修订稿)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二)
2、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
3、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
4、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2 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
5、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
6、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
7、根本任务。具体要达成如下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3 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
8、的能力;4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9、,地理学不断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分支学科.鉴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性的课程,本课程仍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选修课程分设选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
10、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二)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 1(侧重自然地理)、地理 2(侧重人文地理)。选修课程包括 3 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 9 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图 31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 2 学分,2 个模块共计 4 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选修课程共设 3 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
11、业方向进行选择(06 学分)。选修课程共设 9 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04学分)。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 地理 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4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
12、别 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5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8 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9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12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
13、索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
14、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地理 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内容标准】2。1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2。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5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5、。2。6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7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8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2.9 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2.10 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2.11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教学提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
16、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二)选修课程 选修-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
17、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内容标准】-1.1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3 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4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1。5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8、1。6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7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8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9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教学提示】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提倡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
19、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选修-2 区域发
20、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内容标准】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2。2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2。3 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2.4 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2。5 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发展的方向。2。6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2。7 以某区
21、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8 以某些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2。9 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说明国家之间协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提示】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依据区域调查资料,建立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2017 修订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