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 7 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期长达 60 年之久。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二、故事背景 1856 年1860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连续多天的抢劫
2、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1860 年 10 月 18 日,3500 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 300 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 1861 年11 月 25 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
3、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三、理解词义 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2.晨曦:晨光。3.瞥见:一眼看见。4.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5.箱箧:箱子。6.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8.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9.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10.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11.箱箧:箱子。12.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四、课文分段 第一段:(1)交代写作缘由。第二段:(2-9)作者以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第三段:(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
4、愤恨之情。五、问题解疑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 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 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2.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3.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统编 九年级 上册 英法联军 远征 中国 致巴特勒 上尉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