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及审美活动的特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由审美疲劳论及审美活动的特征.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讲 由“审美疲劳”论及审美活动的特征 第九讲 由“审美疲劳”论及审美活动的特征 2021 年,由电影手机引发的“审美疲劳”一词,红遍大江南北、网上网下,它不仅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而且引来不少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这一极富现代意义的美学命题。2021 年,同名小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严格地说,“审美疲劳”并不完全是个美学命题,因为它在电影手机中是用来调侃现代人婚姻状况的,因此而具备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但是,倘若要对“审美疲劳”的深层原因探个究竟,并由此窥见审美活动的深层机制,却终究要牵涉到美感这一关键问题,因为审美活动与美感常常是互为表里的。记得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文艺心理学中开篇就说:“近代美学
2、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为什么这样说呢?朱先生对此又作了解释:“事物能引起美感经验才能算是美,我们必先知道怎样的经验是美感的,然后才能决定怎样的事物所引起的经验是美感的”。这段话如果说得简洁明了一些,那就是:要知道什么是美,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美感。因为一件事物美与不美,终归还依赖于人对它的判断与评价,终究要通过人的美感得到确证。所以,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离开人的美感去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么,什么是审美活动呢?一、何谓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特有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包括对美的感受、体验和评
3、价,也包括人的审美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创造活动。广义地说,它还可以包括人的审美教育活动,即通过审美对自身人格进行重新塑造。我们之所以强调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是出于以下理由:1、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现象 宇宙万物之中,无机物和植物不能审美,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动物呢?19 世纪中叶,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提出“动物审美论”,认为人和动物的审美能力一致,所以人的审美能力只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例如不少鸟类,其中雄性个体有极其绚丽的羽毛,每逢特定时节,它们便会在雌性面前展现羽毛之美,譬如雄性孔雀开屏。有的还以优美的鸣叫、有节奏的舞蹈动作来博得对方的欢心。达尔文据此推论说,这些美的展
4、示,必然能激得对方的赏识,要不然岂不是白费工夫?!然而,达尔文的看法并不确切。某些雄性动物的美,属于第二性征。它们的所谓“审美活动”,主要发生在发情期,是一种求偶行为。这些雄性个体,如在未成年期即遭阉割,它们的所谓美的特征,也告退化。而且,它们只能给自己的同类雌性对象展示某种“美”,却不能欣赏自然界的美。121 那么动物究竟能不能审美呢?这一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特别是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人们似乎找到越来越多的关于动物“审美”的例子。譬如:有些歌鸟,如白喉麻雀,可以根据该物种所有成员使用的调子和节奏的基本样态进行富有个性的即兴表演。沙丘鹤能完成复杂的双簧舞:它们屈膝、转向、竖趾旋转
5、,用一种足以打动任何舞蹈动作设计者的富于灵感的双人舞姿势拍动着它们的翅膀。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雄性园丁鸟的行为似乎更是“审美的”,它们搭建和装饰理想中的蜜月场所。其结构和布置会让人吃惊:有些鸟通过把石头或棍棒摆成环形来划分出一块区域,其他鸟用草搭建拱洞或风洞。基本场所用有色的花瓣、叶子、石子或可用的任何东西精心而巧妙地加以装饰,瓶盖、纽扣这些人工制品也不例外?不过,目前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动物是不能审美的,只有人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2、在审美活动中,美需要社会人群分享 审美具有无私性,美从来都需要供他人欣赏。即使是自我欣赏的美,如梳妆打扮,也需要与别人共享。如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
6、如飞蓬。岂无膏沐,谁m 为容?”(m,喜悦)司马迁说“女为悦己者容”,建安诗人徐值摹妒宜肌芬残吹溃骸白跃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其实不独梳妆打扮如此,人的审美活动包括一切艺术活动在内,都需要社会人群分享。艺术家的创作和表演,总是要期待读者或观众的欣赏,总是要期待自己的“知音”。如司马迁要把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汤达创作出红与黑之后,认为大概 100 年后才真正有它的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美需要社会人群分享,反映出审美活动是社会的人在精神上、情感上进行交流的特定方式。如同康德所指出的,审美表现着人适应社会、向往社会的内在需要,美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引起兴趣。他说:“如果一个人被抛弃在一个荒
7、岛上,他就不会专为自己而去装饰他的小茅屋或是他自己,不会去寻花,更不会去栽花,用来装饰自己。”3、审美活动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 审美活动的历史变迁,最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世界各地发现的最古老的艺术,如原始雕塑、洞穴壁画,主要表现的是人自身的活动(如狩猎),以及这一活动的对象(如野兽)。经过漫长的、上万年的历史,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人生活的自然背景,将江河湖泽、原野山峦、花草树木当成自己的审美对象,发现自然景观的美。今天,随着科学 司汤达云:“到 1880 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我抽了张彩票,得奖的号码是:1935 年拥有读者。”又说:“我一定要为二十世纪
8、而写作。”参考赵隆稹端咎来锖汀春煊牒凇怠罚北京出版社,1983 年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 41 节,据朱光潜译文。122 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已在到处谈论宇宙空间的天然美景,向往着即将成为时尚的航天旅游了。二是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更替。审美趣味表现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性,表现为主体在审美上特有的爱好、趋向和需求,它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如有些对象,在某个历史时期被称为美的对象,此后却被认为并不美,例如文身、缠足之类。而后代人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审美对象,表现着后人的审美趣味,则是前代人不曾梦想过的,古人做梦也想不到有今天的电子传声艺术和电影电视艺术。又如:魏晋之前中国人追求镂金错采之美。长沙马
9、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色彩绚丽、人物奇诡,直承楚文化特色,人文色彩很浓厚。汉赋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魏晋时追求出水芙蓉之美,可谓绚丽之极归于平淡,如谢眺的诗,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象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京邑,即江陵),诗中刻画春江日暮景色,词句颇为精警工丽。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受李白赞美,也被后人广为传诵。再如:对于女子的美,先秦时以长白为美,诗经?硕人中就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魏晋时以清癯为美,唐代时又以丰肥为美,故有“燕瘦环肥”之说。总之,对于审美趣味的时代变迁,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10、得对:“每一个时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是为那一代存在。”4、从汉字“美”的字源,也可以看出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早在三千余年前殷人使用的甲骨文里,就有了“美”这个字。20 世纪 80 年代初据肖兵先生考证,上部作“羊”,下部作“人”(“大”训“人”),意谓“羊人为美”。所谓“羊人”,指的是头戴羊冠或饰以羊角的巫师或酋长(“巫与酋同”),他们执掌种种巫术礼仪,向祖先与神明祈求幸福安康。“羊人”既代表权威,又体现了先民的愿望,是沟通神人两界的特殊人物,故美。汉代许慎在说文中,对“美”的字义作过另一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代徐铉明确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羊人为
11、美”重在“美”与原始巫术礼仪的联系,出现的时间最早。“羊大为美”重在“美”与味觉快感、与实用活动的联系,它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代表了美与善未分化时的观念。这两个“美”字从字源学上证明了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则仅仅把美联系于对象的形式及其和谐,这时美善已经分化。如论语?八佾(佾,古时乐舞的行列)中记载孔子欣赏“韶”乐时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 荑,草木的嫩芽;蝤蛴,金龟子的幼虫,身长足短白色;瓠犀,瓠瓜子;螓,古书上说的一种昆虫,象蝉但比蝉小。123 善也”。韶表现周文王“文治”(他当时未取得政权),推行人文教化。武表现周武王伐纣、建立
12、王国的武功。孔子认为韶乐艺术形式美,内容较好;武乐形式美,但内容不完满。因为孔子主张人文教化,反对武力征伐。孔子实际上就已区别了“美”与“善”。以上对“美”的三种解释代表了“美”发展的三个阶段,但都能说明美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综合以上四点可知,离开人、离开人类社会,就没有审美活动!二、何谓美感?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感,亦称审美感受,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点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其中审美趣味指主体对
13、审美对象或对象某些方面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审美体验指主体在产生审美感受的同时,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省内视,反复玩味与咀嚼;审美理想指主体对悬于心目的、尚待实现的美的事物和美的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审美观点则指引导和支配主体进行审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审美理想与审美观点是有区别的:审美理想虽然也有理性成分,但它是以感性形态出现的理性需求,而审美观点则摆脱了感性成分;审美理想是用审美意象表现出来,审美观点则是用概念、学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美感研究处在美学研究的核心地位。但是这一认识在中西方美学史上都是经历过曲折的:西方:1750 年,鲍姆嘉通创立美学,是将其放在哲学中的。1876 年,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美学
14、家费希纳(Gustav Theode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美学入门中提出:要把“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区别开来。他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辩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为“自上而下的美学”。这种美学历来都是哲学的分支,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近代的康德黑格尔,他们的美学都属于这一类。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学的法则。他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自下而上的美学”。从费希纳开始,“自下而上的美学”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的主流。这一发展趋势,虽然没有、也不可
15、能取消人们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但却证实了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124 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宗白华留学西欧,受这一潮流影响,也认为美学应该以研究审美经验为主。1932 年,朱光潜在他的文艺心理学(1936 年开明书店出版)中指出:“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此后,宗白华也在他的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1934 年)中说:“美感过程的描述,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心理分析,成为美学的中心事务”。由此可见,朱光潜和宗白华都是承接了西方美学的现代转向、并积极适应这一历史潮流的。但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朱光潜的观点却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许多美学、心理学思想被不适当
16、地提到哲学上来讨论。如“移情”说,这在经验上是极为常见的。高兴时,花儿也向我点头;痛苦时,青山亦为我含悲。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但是这一现象放在哲学上就会被列入“唯心论”,这其实是把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硬扯在一起。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才重新认识到美感研究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费希纳所提出的美学的现代转向,也有其理论上的必然性与合理性:1、美是需要通过美感来确证的 一件事物美与不美,既不能用科学仪器来测量,也不能通过逻辑推论来判断,只有通过人的美感才能确证。朱光潜生前曾反复提到“花的红”不同于“花的美”这一命题,以证明美感的重要作用。说这朵花红,是逻辑
17、判断,可以用自然科学手段分析测量,还可由此构成逻辑定式;说这朵花美,是情感判断,只能由“这朵花”所引起的人的领会和感动来确证。2、美感研究可为艺术批评提供法则 艺术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美感的传递和延伸过程。艺术家将他的美感通过艺术品传达出来(艺术作品成了美感的物态化形式),欣赏者则从作品出发,经过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美感。因此,抓住了美感,也就抓住了艺术活动的心理本体。具体地说,抓住艺术家的美感(创作心理),可由此分析艺术的本质、创作目的;抓住欣赏者的美感(欣赏心理),可由此分析文艺的社会作用。正因为美感研究之重要,西方许多批评流派都有不同的美感理论作“后援”。如印象主义批评以英国赫兹立特(1778-1830)和查尔斯?兰姆(1775-1834)为代表、形式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等。传统的意象式批评亦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而有两大本能:性欲本能和自我本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本能,它是人类一切生活和行为的根本动因。人的自然欲望大半是性欲或性欲的变相,它驱使着我们顺着自然的冲动以寻求肉体需要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受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欲望不可能随时得到满足。不能满足的欲望就被压 125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