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客家山歌的传承问题与保护措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广西客家山歌的传承问题与保护措施.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广西客家山歌的传承问题与保护措施 摘要:广西是客家人主要聚居的省份之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客家人从宋明时期起便开始了“下南洋”的征途,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而作为客家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客家山歌自然具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随着时代的更迭,客家山歌在传承中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就成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急需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以广西客家山歌为研究主体,总结出一些广西客家山歌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传承保护广西客家山歌的措施。关键词:广西客家山歌 传承问题 保护措施 一、山歌概况 广西客家山歌是一种以客家方言演唱
2、的、流行于广西客家聚居地区的音乐体裁,它以汉族传统的民间音调为基础进行创作,并在长期发展中融入了壮、瑶、苗等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作为汉族山歌的分支,广西客家山歌的歌词在创作上不仅具有汉族山歌“即兴创作”的特色,还在创作中巧妙融合了中国民间文学传统“赋、比、兴”的手法1,一般为“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结构,逢一、二、四句押“平声韵”,并可将其按歌词内容划分为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时政歌等不同题材。二、传承问题 客家山歌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成员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随着大众文艺生活日渐的多元化,广西客家
3、山歌开始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传承问题。(一)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广西客家山歌的传统传承方式常以“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为主,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谓“口传心授”,即是通过“师傅口头传授、徒弟内心领悟”的方式进行技能的学习,因此常不立文字记载。传承人老龄化日趋严重是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广西客家山歌的教学有别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它常以“口头传授”为主,因此留下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而一旦传承人驾鹤西去,也就意味着这些未被记录的乐谱将与演唱者的心得体会一起被历史的尘埃掩埋,这将是中国文艺界无可挽回的损失。年轻人对山歌缺乏兴趣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根据相关论文在广西博白县的实地走访调查中发
4、现2,有许多老一辈的艺人虽愿意“免费收徒教学”以保证客家山歌能得以传承,却仍出现“收徒困难”的局面。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呆在村子里随师傅进修歌艺,这便使得广西客家山歌“青黄不接”的情况日趋严重。(二)方言演唱的局限性 广西地区客家方言的使用人数正在日益减少。广西客家山歌是采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种山歌体裁,因此只有用客家方言来演唱才能体现最原滋原味的“客家韵”。可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客家方言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渐减少,特别是在普通话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客家人,不仅对客家山歌毫无了解,甚至还会出现“听不懂客家方言”的局面。广西客家方言的语音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广西客家方言的语音
5、发音体系缺乏相对的评判标准,并没有形成一套以“元音、辅音和调值”构成的发音规则。此外,还它还缺乏配套的语音教材,也缺乏“书面语”与“口头语”间不同运用的教学讲解,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客家方言语音规律时变得困难重重。广西客家方言的书面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广西客家方言缺乏一套详实的字音词典,也缺乏一个可供书面语与方言间切换的“翻译网站”,并不能实现一站式转换的功能。在现如今这个翻译软件盛行的时代,如果不能对接线上翻译的功能,就意味着该种方言将流失许多的年轻用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客家方言的传播受到制约。(三)表演形式的局限性 广西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常固守原有的原生态表演形式。大多数传承人都来自民间,并
6、未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都普遍较低。有些传承人不仅排斥新的表演形式,还排斥兼具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商业演出,这种做法使得他们的演出很难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大多年轻人对传统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已不感兴趣。随着国内外流行音乐的盛行,许多年轻人已对客家山歌这种缺乏时代气息的歌唱艺术越来越不感兴趣。又因许多传承人较为排斥“用新的表演形式来演绎客家山歌”这一做法,使得传承客家山歌传承的问题陷入了一个恶行循环的怪圈中。三、保护措施 关于广西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保护措施”与“传承推广”这两个部分进行。(一)保护措施 广西客家山歌是广西客家人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唯有及时
7、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够保护更多原汁原味的山歌作品。首先,文艺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广西客家山歌的歌集汇总,以保护更多濒临失传的山歌曲目。2011 年出版的博白客家歌谣集是其中的典范之作,编著者通过对广西博白县客家山歌的收集与整理,生动表现了博白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次,电视媒体应该增设对山歌传承节目的相关制作。电视媒体具有“可视性、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较为显著”等特征,是广西客家音乐文化传播中最为重要的平台之一。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08 年央视国际频道直播广西节目中,对贺州客家山歌剧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引起业内关注;2013 年央视专门到博白拍摄专题纪录片,向观众介绍了博白客家山歌
8、的独特魅力,这在展示客家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歌曲作品得到了保护3。最后,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尝试在主体内容中加入山歌配乐的元素。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能通过“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实现目标用户宣传的精准投放,因此能极大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以短视频平台的操作为例,运营者可以在“广西乡村美食”等内容的制作中巧妙加入广西客家山歌的音乐元素,这不仅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可以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得以提高。(二)传承推广 从传承的角度而言,地方院校可以开设与广西客家山歌相关的课程。1998 年,有着“山歌大师”之称的汤明哲先生就已在高校中成功
9、进行了客家山歌传承课程的开设,他不仅培养了一批遍布海内外的山歌人才,而且也把客家山歌的艺术推向了更高的高度4。在广西桂东南地区,玉林师范学院也开始依托本地丰富的客家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着关于桂东南民间音乐文化的课程探索。地方院校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主力军,因此应该更积极地去构建客家山歌的研究平台,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或山歌音乐会,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山歌艺术的机会。其次,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相关演出项目的资金扶持,并为民间音乐人才提供更多的演出平台。在传统的民俗活动中,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民众需要加开山歌汇演的场次,如春节时举办“山歌助兴”的相关活动等。而在海外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更是一个向世
10、界展示客家文化的平台。对此,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客家山歌的选拔比赛,并挑选出能代表当地特色的传承人来组成“代表团”,以此向世界展示广西人优秀的音乐文化。最后,音乐工作者应该赋予客家山歌新的时代风貌。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音乐工作者可以融合客家山歌的元素进行编曲制作,赋予客家山歌新的诠释。比较代表性的如有“客家摇滚乐队”之称的“九连真人乐队”,他们大胆的在客家音乐中加入了摇滚的元素,并在编曲和配器上都进行了融合创新,因此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从表演形式的角度来看,音乐工作者可以融合现代多种的舞台表演元素来进行创新,使客家山歌的音乐不仅仅局限在原生态的无伴奏音乐中。以交响乐的演出方式为例,由中国
11、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作曲的交响乐交响山歌客家新韵一经首演便引起音乐圈的广泛关注,成功的原因在于作曲家在创作之前曾深入客家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采风活动,他不仅拜访了多位山歌大师,还从客家民间歌谣的作品中汲取养分进行创作,这也使得客家山歌的表现形式得以丰富5。从推广的角度而言,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是推广客家山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贺州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和“博白县客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成功的向世界展示了广西的客家文化,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作为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客家聚居区,旅游公司可以借此契机打造广西这个客家文化的特色品牌,例如可以加入与游客“互动对歌”的环节,使游客更能体会到山歌的魅力所在。此外,邀请“客家明星”代言推广也不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以客家籍著名歌手光良位代表,他常以客家人的身份组织举办客家山歌的比赛,为客家音乐的推广做出了贡献。四、结语 广西客家山歌是广西客家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但随着大众文艺生活日渐的多元化而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传承问题,主要表现“传承方式的局限性”、“方言演唱的局限性”及“表演形式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歌集的汇编、传媒的制作、课程的开设、资金的扶持、平台的提供、音乐表演的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更好的开展广西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