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13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教《13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13信息技术》优质课教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教 案 课题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信息技术 授课班级 高一 4 班 授课人 教 学 目 的(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信息对人类的重要,体会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应该并且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以便今后能更好适应这个社会。教法 事例分析法 讲授法 提问法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信息技术的组成技术 2、5 次信息技术革命。难点 1、5 次信息技术革命。一、课程内容讲解 (一)信息技术 教 学 过 程
2、1.什么是信息技术: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信息技术是完成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技术。获取:人类借助五官(眼、耳、鼻、舌、皮肤)感受和认识信息,并通过思考,理解信息。加工:信息经过分类、检索、排序、计算、分析判断等加工处理后,可以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于信息处理的工具有很多,如:手指、绳结、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等。而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中处理信息的主要工具。存储:人们先后采用过石刻、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半导体芯片等介质来存储大量的信息。管理:对于大量的信息资料要进行分类储存、定期备份、及时更新等管理使资料存放有序,查找方便,提高使用效率。表达与交流:信
3、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电报、电话、传真机、卫星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而计算机网络可以及时、方便地表达和交流信息。2、信息技术的组成技术:微电子技术:研究如何利用固态内部的微观特性以及一些特殊工艺,在 固体的一个微小体积中制成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完整电路或器件,是基础。通信技术:传递信息的技术 传感技术:对信息的传感、采集技术 计算机技术:指处理、存储信息的技术(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数学组合)(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正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1、人类先后经历的 5 次信息技术革命:第 1 次 语言的使用 第 2 次 文字的创造与使用 第 3 次 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 4 次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 5 次 计算机(Computer)和网络(Network)的普及应用 2、信息技术的展望 二、课堂练习 1、P6 的六个例子各最主要反映了信息的哪个特性 2、P5 的五个例子各反映了信息的哪些特性 三、教师总结 1、信息的特征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 5 次信息技术革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信息技术 浙教 13 信息技术 优质课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