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色彩构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与色彩构成.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色彩与色彩构成 色彩与色彩构成 第一节色彩 一、色概念 大自然是美的,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蓝天、白云,青 山、绿水,红太阳、黄柠檬,金首饰、银餐具,黑色的电器、灰色的大楼、粉色的衣装、橙色的标志,等等。美好的一切被我们感知,需要几个必不 可少的条件:光。试想,在一片漆黑的夜里或暗室里,再好看的颜色也会失去它 的魅力。要感受一个颜色,首先要有光,即色是光的赐予。但光并不等于 色,它只是能引起色彩感觉的客体。正常的视觉。一个盲人或色盲色弱者都是无法感受色彩的。客观物体。感受的对象必须存在。色彩差异。无论是大的物体,还是小的物体,一眼望去尽收眼底,主 要是因为它们有了色的差别,包括深浅阴
2、影的差别。所以说,各式各样的 物体被认知,是因为可以看到它们的形,而不同的形又是由不同的色伴随 同时出现的。很难想像,如果我们周围都统一在一种色彩里,那还有什么 视觉可言?就像在白纸上用白颜色画东西,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因此,有色才能看到形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由此可给色彩下个定义:所谓色是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感觉。也可 以说是人的视觉对光反应的产物。这种光包括自然光和人造光。二、色表现 色彩是情感。原始图腾、壁画呈现的强烈、单纯的原始色感,古埃及 和古希腊的各种颜色图案充满了装饰风格,中世纪教堂神秘的彩色玻璃,罗马帝国浑厚温暖的颜色组合,中国的唐三彩、青花釉,阿拉伯宝石般闪 亮、浓郁的色泽,日
3、本那种审慎的中和性色调,以及非洲充满泥土气息的感觉,都展现着无与伦比的色彩特征及民族文化特征。色彩是力量。在光给予的彩色世界中,敏感的艺术家们早就在研究色 彩的运用和表达了。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中,着色只局限于黑、白、灰三种,为了使画面生动一些,也会节制地多使用几种彩色,有一种现实 主义的严谨效果。达芬奇反对强烈对比的着色方法,他用极细微的色调 层次作画。伦勃朗被认为是明暗对照法画家的典范,在他的作品中,色彩 变成物质化了的光能,具有令人振奋的力量。印象派画家们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使得他们在光与物体之间的色彩 表现达到了一个全新阶段。尤其是莫奈,“他不仅广泛地运用不混合的颜色,他还在各个部
4、分用短而小的笔触,一点一点地画到画布上,以求再现纹路 与光的颤动”。后期画家则反对“客观主义”地描述自然,提倡艺术要抒发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并以此改造客观物象,强调要描绘出客体的内在结 构,表现出它的具体性和稳定性,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及色块,使之富 有体积感和装饰效果。代表性画家有塞尚、凡高和高更。塞尚使色彩结构 的发展达到逻辑的阶段。他的作品力求整个画面从形状上、节奏上和色彩 上融合一致。新印象派也称“点彩派”,他们把色域变成色点,认为调和的颜色会破坏色彩的力量。这些纯色点只有在观画者的眼里才会调和起来。修拉是此画派的创始人。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更强调个人的主观精神,其形象夸张变形,色相
5、单纯,色彩对比强烈,不用明暗法而多用平面化的大色块,追求浓厚的装饰性趣味。并主张绘画应发挥直觉作用,要达到像原始艺术和儿童画那样单纯而天真的地步。如果说野兽派是“色彩”的解放,那么立体派就是“形体”的解放。画家毕加索、勃拉克等将色彩用于他们的明暗色调变化上。他们首先是对形体感兴趣,将客观物体的形状分解成抽象的几何体形状,用色调的浓淡层次取得浮雕似的效果。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揭示了一个原则:绘画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奴隶,一幅画可以与人物、风景和静物无关而独立存在,它是线条、色彩和形状在画面上的抽象安排。表现派与后印象派一脉相承,其创作目的是想用形状和色彩的手段来 表现内心的和精神的体验。造型上追求强
6、烈对比、扭曲和变化;色彩上常常用高彩度甚至不加调和的色,如佩克斯坦的舞蹈、施米特罗特鲁夫的月儿初升 00 以克利、达利、米罗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画派,认为绘画中应强调无 意识的发现、偶然的结合(机遇性)、梦境的真实再现。手法上不拘写实、象征和抽象。克利说:“艺术并不描写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他的作品是将点、线、面和空间等绘画因素按照自己的知觉和逻辑法则组成非现实世界,作品有围绕着鱼、高尚的园丁等。米罗被称作“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糅为一体的大师”。他喜爱怪诞的事物,每幅画都追求“与黑色、猛烈和有动势的对比”,作品有女诗人、绘画等。此派有着某种神秘感和奇异的情调。抽象主
7、义有两种类型:一是从自然物象出发,对具体物象加以简约 抽取其富于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极其简单、概括的形象;二是几何构 成的抽象,反映了艺术表现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从描绘外在事物到表现人的精神的一般趋势。此派的观念和语言还受到工业和科技的影响,如机器运转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另外,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也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更为概括和简练的形式语言。最有代表性的第一代抽象主义画家为俄国人康定斯基和荷兰人蒙德里安,前者主要创造抒情抽象作品,后者是几何抽象的开拓者。康定斯基 认为绘画也应该像音乐一样,不描绘具体物象,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形式因素色彩、线、块面、形体和构图来
8、传达各种情绪,影响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想像。代表作品有蓝色天空、几个圆圈,第 323 号等。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领袖是蒙德里安。风格派拒绝使用具象元素,主张艺术语言的抽象化与单纯性,提倡数学精神。绘画中力求一种静止、经济,追求浪费极少的“力”。红、黄、蓝、构图是蒙德里安艺术思想最集中的表现,其特点是在平面上将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正方形、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面积不等的红、黄、蓝三原色,以求得力量的匀称和平衡。西洋绘画给人总体的色彩印象是较为浓艳、厚重和丰富。中国传统绘 画则分两类,一类是“墨具五色”与适量的彩色;一类是壁画与绢画色。墨看似单一,但在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空间感、
9、意境和色泽明暗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壁画色彩粗犷、有力;绢画色彩细腻、富有光泽。传统的颜料(石色和草色)加上特殊的笔、墨、纸、绢、砚等,构成了中国 传统绘画色彩的独特风格。一部绘画史,也是一部认识色彩与表现色彩的历史。第二节色彩构成 一、构成概念 我们今天所谈的构成,不是某一种艺术流派,也不能将其等同于设计,而是指人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构成一方面是训练理性、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复杂的视觉表面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另一方面要以追求“创造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对已知要素进行重构。构成常常是事先没有任何具体的功能和经济要求的,而事后的结果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构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目
10、的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创造。构成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的构成,它的含义是组合 的形式;作为动词的构成,它的含义是指组合、形成、建造等的行为。构成需要有构成要素,如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构成需要有构成法则,即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但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或体育明星是绝不忽视或排斥基础训练的,他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超水平发挥,恰恰是建立在平时千万次的基本动作重复练习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一个好的“设计人”来说,构成训练只是一种基本规律的训练,在具体的创作和设计中,这些基本的东西会依不同的主题和目的发生各种变化,这些以需求为前提
11、所做的改变才具有生命价值。二、色彩构成概念 色彩构成是构成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构成原理,将 色彩按照一定的关系原则去组合,创造出(调配出)适合目的的美好色彩,这种创造(调配)过程,称为色彩构成。色彩构成中的基本要素是色相、明度、彩度。作为基础训练,色彩构 成一般从色彩的形成及知觉原理人手,分别从色彩的物理性、感知色彩的生理性、色彩心理、配色原则及色彩调和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色彩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还是属于心理学范畴,比如,红色与蓝色所给予的心理刺激是截然不同的:红色使人兴奋、温暖;蓝色使人沉静、寒冷。同时,设计对象的嗜好、环境、年龄、性别、职业等,都包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光波本身没
12、有色彩,色彩是在人的眼睛和大脑里产生的。所以,有关眼睛这部分知觉原理和色彩的心理效应始终是色彩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艺术家和美学家更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图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一定的匹配法则,找出达到目的的理想色彩。“色彩构成练习与面对自然色彩写生不同之处在于它十分接近音乐创 作过程中的纯粹抽象的思维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扩大了人们对色彩的想像力,增强了人对色彩语言自身表现力的认识,而构成形式本身也给予画家更多的主动和自由。因此色彩构成学更确切地说是一门色彩创造学。”第三节教与学 一、教学目的 色彩构成是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为前提的一门美术教育基础课程,该课 程通过逻辑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全面讲授色彩在
13、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 面的知识,并通过大量系统的作业练习,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中,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好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的色彩美的境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达到能灵活运用色彩、自由表现色彩的目的。二、教学要求(一)理论上弄清色彩的基本科学规律,以较为理性的训练方法去学习 并掌握色彩的各种要素。(二)通过作业实践应用所学的知识,作业必须符合课题要求,离开题 目的随意发挥将失去构成练习的意义。在有限的范围中寻找最大的表现可能,陛。(三)作业全部手绘。电脑只可用来练习、出小稿。三、学习方法(一)认真阅读教材,用笔画出重点概念。(二)每一部分练习都有
14、相应的示范作品,按照课题内容对应着观看、研究。(三)按规定题目由浅入深逐一进行作业练习。色彩构成是一门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使用本书时一定要拿起笔来,在具体的调色中和画面与心理的表现中去体会、思考书中的原理。四、学习用具(一)水粉色(多准备白色,前两个单元作业必须用水粉,后几个单元 可配合用些其他颜料)。(二)水彩纸、水粉纸、素描纸均可(考试一般用素描纸)。(三)叶筋、衣纹等狼毫笔和小白云、中白云等羊毫笔。(四)调色盒、调色碟。(五)其他:铅笔、橡皮、尺子、圆规、双面胶、鸭嘴笔、拷贝纸、涮 笔缸等。、五、课程安排与作业量(一)课程安排 第一单元约 32 学时,第二单元约 20 学时,第三单元约
15、24学时,第四 单元约 28 学时,第五单元约 16 学时。共计 120 学时。(二)作业量 1215张(不少于这些)。书中的作业练习20几种,如果每一个作业 都能练习当然最好。每一单元练习都有考试要点,也可根据考试要点有重点地进行练习。本书最后安排有综合练习。这些练习可在考前选做一些,为考试作准备。思考题(一)1色的概念是什么?2色彩构成课与色彩写生课的区别在哪里?第一节光源 能唤起我们色感的关键在于光。光是产生色的原因,色是光被感觉的 结果。色与光如同母与子,密不可分。我们将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作光源。光源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 然光,主要是阳光;一种是人造光,如电灯光、煤气灯光、蜡烛光等
16、。太 阳光是学习色彩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一、光源光 光源光也称作直光。从太阳或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在物体上,这些光也都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眼睛,但过亮的光,如太阳光、一定亮度 的白炽灯光等由于光刺激量过大,长久注视会非常难受,也有损眼睛。二、反射光 人的视角通常是水平或水平向下的,所以,进入眼睛更多的是光遇到 物体后变成的反射光或透射光。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一 般物体或颜料的色属反射光的色。三、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彩 色玻璃和彩色赛璐珞的色属透射光的色。第二节光与色 有光才有色。光进入视觉有三种方式:光源光、反射光、透射光。其 中反
17、射光是人的视觉接受光刺激的主要来源。当这样的光刺激眼睛内侧的 视网膜时,视神经会将这种刺激传至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色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联系到了物体,我们就能辨清色彩了。比如梨是黄的、树叶 是绿的,好像是它们本身固有的色彩一样。由此可见,色彩的产生(被感 觉)需经过如下的过程:光源(直光)物(反射光、透射光)眼(视神经)脑(视 垂囊菱轰蠢裹 毫 I I I I mi I I I I I L 380nm 紫 580nm 黄 780nm 红 觉中枢)产生色感反应(知觉)一、可见光 在物理学上,光是属于一定波长范围内的一种电磁辐射,它与宇宙射 线、r 射线、X 射线、紫外线、红外线、雷达、无线电
18、波、交流电等并存于 宇宙中。由于辐射能是以起伏波的形式传递的,所以光又用波长来表示。电 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广,最短的如宇宙射线,最长的如交流电。在电磁辐 射中只有从 380nm780nm 波长的电磁辐射能够被人的视觉接受,此范围 称为可见光(图 1)。对于波长在 780nm 的光线,人的感觉是红色,380nm 的光线感觉是紫 色,适 中 的 580nm 是 黄 光,610nm590nm 是 橙 色,570nm500nm 是绿 色,500nm450nm 是蓝色。波长大于 780nm 时是红外线,也包括收音机 接收的电波;相反,小于 380nm 时就是紫外线,也包括医疗用的x 光线。二、光谱色 1
19、666 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利用光的折射实验,确定了色与光的关系。他将一束白光(阳光)从细缝引入暗室,遇到三棱镜,光就产生折射。当 折射的光碰到白的屏幕时,在那里显现出虹一样美丽的色带,称光谱(图 2)。光谱色以红、橙、黄、绿、蓝、紫的顺序排列着。如果将这个图像用 聚光透镜加以聚合,这些聚集的色彩就会重新变成白色。由此可见,阳光(白光)是由组色光混合而成,通过棱镜时,各 种色光由于折射率不同而使白光发生分解。色光对同一物体的折射率与其 波长有关,如红光波长最长,但折射率最小,呈直线传播紫光则折射率 最大。牛顿实验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即是彩虹。拿其他光源与太阳光相比,白炽灯的光包含有较多的黄橙光
20、,萤光灯 则包含较多的蓝光。由于它们所包含各波长的光在比例上有强弱,从而表 现出各种各样的光源色。第三节色彩的产生 一、物体色 我们了解了光的现象,但具体到某一物体色或颜料色又是怎样产生的 呢?一个物体的色彩或颜料的色彩是由它的表面和光源光两个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从光源发出的光若碰到不透明的物体或颜料,在那里一部分被 吸收,剩下的部分反射到眼睛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色彩。比如,在白色 日光照射下,白色表面几乎反射全部光线,黑色表面几乎吸收全部光线,故?一 呈现出白、黑不同的物体色。蓝色是蓝色表面吸收日光中蓝以外的其他色b 光而反射蓝色光(不吸收蓝色光)所致;红色是因为红色表面吸收了日 光中红以
21、外的其他色光而反射红色光;黄色表面则吸收日光中黄以外 的其他色光而反射黄色光。图:光源光由白色光变为单色光时,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在绿光照射 下,同样是白色的表面,因为只有一种绿色光可以反射,故这块白色就会 呈现绿的色彩;而红色表面在绿光下由于没有红光可以反射,故呈现黑色(可在红色暗房中拿一块绿色做类似的实验);黑色表面可将绿色光吸收 掉,仍呈现黑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体的色彩只是相对存在的。二、固有色 为什么在人们的意识中会产生固有色的概念呢?从科学角度看,任何物体的表面都有一种物理特征,即有选择吸收光的能力(即它们固有的某 种反光能力)。比如树叶只反射绿光,只要有绿光照来,它就将绿光
22、反射出,在红光下,因无绿光可反射才显得发黑。当每天都有阳光照射时,它每天 都将阳光中的绿光反射出来,使我们觉得叶子天天都是绿的。色彩只有在 这类相对条件下才不变。由此可以表明,物体固有色的概念来源于物体固 有的某种反光能力以及外界条件的相对稳定,像人的皮肤色、头发色、颜 料色、被油漆刷过的物体色等。固有色是对现实色彩的概括和抽象。这一 概念的广泛运用,是由于人们在表达事物的色彩特征时更愿意运用以往经 验中的色彩印象,这种生活给予的经验色和印象色显得生动、亲切,很容 易给人留下色彩的感性认识。即使对于色彩知识较少的非专业人员,也不至于出现大的误差。流行色色名用的多是固有色概念,如烟灰色、蟹壳灰、
23、葵灰色、瓦灰色等,如此形象的语言描述极易引发共鸣与联想。思考题(二)1色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2固有色概念的意义是什么?色彩的范畴 色彩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无彩色与有彩色。一、无彩色 黑、白、灰色属于无彩色,从物理学角度看,它们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中,故不能称之为色彩。需要指出的是,在心理学上它们有着完整的色彩性质,在色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颜料中也有其重要的任务。当一种颜料混入白色后,会显得比较明亮相反,混入黑色后就显得比较深暗而加 入黑与白混合的灰色时,将失去原色彩的彩度。因此,黑、白、灰色不但在心理学上,而且在生理学上、化学亡都可称为色彩。二、有彩色 光谱中的全部色都属有彩色。有彩色是无数
24、的,它以红、橙、黄、绿、蓝、紫为基本色。基本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以及基本色与黑、白、灰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会产生出成千上万种有彩色。无彩色是没有任何色相感觉的。一个略带红味的灰属有彩色。第二节色彩三属性 凡色彩都定会同时具有三种属性,即明度、色相、彩度。它们是色彩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也是最稳定的要素。这三种属性虽有相对独立的特点,但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一、明度(Value)明度指色的明暗程度,也可称色的亮度、深浅。若把无彩色的黑、白作为两个极端,在中间根据明度的顷序,等间隔地排列若干个灰色,就成为有关明度阶段的系列,即明度系列。靠近白端为高明度色,靠近黑端为低明度色,中间部分为中明度色(彩图
25、 1)。由于有彩色中不同的色相在可见光谱上的位置不同,所以被眼睛知觉的程度也不同。黄色处于可见光谱的中心位置,眼睛的知觉度高,色彩的明度也高。紫色处于可见光谱的边缘,振辐虽宽,但波长短,知觉度低,故色彩的明度就低。橙、绿、红、蓝的明度居于黄、紫之间,这些色相依次排列,很自然地显现出明度的秩序。即便是一个色相,也会有自己的明暗变化,如深绿、中绿、浅绿。当有彩色加白时会提高明度,加黑时会降低明度,所混合出的色可构成各色相的明度序列(彩图 2)。二、色相(Hue)色相指色彩不同的相貌。不同波长的光波给人特定的感觉是不同的,将这种感受赋予一个名称,有的叫红,有的称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名字一样。光谱
26、色中的红、橙、黄、绿、蓝、紫为基本色相,像玫红、大红、朱红、橘红标明的是一个特定的色相,它们之间的差别属色相差别;而一个颜色加白或加黑后所形成的深红、浅红,则属明度差别。色彩学家把红、橙、黄、绿、蓝、紫等色相以环状形式排列,如果再 加上光谱中没有的红紫色,就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状循环,从而构成色 相环(亦称色轮)。色相环中要尽量把色相距离分割均等,一般以 5、6、8 个主要色相为基础,进而求出各中间色,分别可做成 10、12、16、18、24 色色相环等(彩图 3)。色相环一般均用纯色表示。三、彩度(Chroma)指波长的单纯程度,也就是色彩的鲜艳度。劝;称饱和度。一个色掺进 了其他成分,彩度
27、将变低。凡有彩度的色必有相应的色相感,有彩度感的 色都称为有彩色。有彩色的彩度划分方法如下:选出一个彩度较高的色相,如大红,再 找一个明度与之相等的中性灰色(灰色是由白与黑混合出来的),然后将大 红与灰色直接混合,混合出从大红到灰色的彩度依次递减的彩度序列。得 出高彩度色、中彩度色、低彩度色(彩图 4)。色彩中,红、橙、黄、绿、蓝、紫等基本色相的彩度最高。无彩色没有色相,故彩度为零。除波长的单纯程度影响彩度之外,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辐别的敏感度,也影响着色彩的彩度。视觉对红色光波的感觉最敏锐,因此彩度显得特别高。而绿色光波感觉相对迟钝,所以绿色相的彩度就低。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个颜色的彩度高并不等
28、于明度就高,即色相的彩度、明度并不成正比。这是有彩色视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按照美国色彩学家孟谢尔色立体的规定,色相的明度、彩度关系如下(表 1,彩图 1)立体的色彩体系,简称色立体。一、色立体的基本骨架 图 3 是一个色立体的示意图。以无彩色为中心轴,顶端为白,底端为 黑,之间分布不同明度渐次变化的灰色;色相环呈水平状包围着中轴,呈 圆形;这上面的各色与无彩色轴连接,表示彩度。靠近无彩色轴处彩度低,离无彩色轴愈远彩度愈高。前面讲了各色相的彩度值是不相等的,明度也 是不相等的,它们相连接并非呈圆形,所以,此图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若把色立体通过无彩色轴纵切时,在此纵断面所表现的色相是互为补 色的两
29、个色相,外侧为清色,内侧为浊色。纵断面的上部分排列为高明度色,下部分排列为低明度色(图 4)。若用垂直于中轴的平面横断的话,则 表现为等明度面。现在世界范围内用得较多的有三种色立体:美国的孟谢尔色立体、德 国的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所的色立体。下面分别加以介绍。二、孟谢尔色立体 孟谢尔色彩体系是由美国的美术教师孟谢尔在 1905 年创立的。孟谢尔色立体的色相环(图 5)是以红(R)、黄(Y)、绿(G)、蓝(B)、紫(P)5 色为基础,再加上它们的中间色黄红(YR)、黄绿(YG)、蓝绿(BG)、蓝紫(BP)、红紫(RP),作为 10 个主要色相。每一种色相还可以 细分为等份,如此共得到1
30、00个色相。各色相的第5号,即5R、5RY、5Y为该色相的代表色相。分别置于直径两端的色相,呈现补色关系。孟谢尔色立体的中心轴,自白到黑分为 11 个阶段,白定为 10,黑定为 0,从 9 到 1 为灰色系列。明度用 1 人 2 人 3符号表示。彩度阶段以无彩色为 0,色度以等间隔而增加,用0、1、2数 字符号来表示,数字愈增加愈接近纯色。也就是说,彩度高低是通过与N 轴的距离来表示的,距离远,彩度高,距离近,彩度低。孟谢尔的 10 种主要色相中,以红(5R)的彩度最高,彩度阶段有 14 个色,距N 轴最远;而 蓝绿色的彩度阶段只有 6 个色,距 N 轴较近。由于彩度阶段长短不一,其 复杂的外
31、形使人联想到树,故被称为色树(Color tree,图 6、7,彩图 5)。孟谢尔色立体的表示符号为HVC(色相、明度彩度),如“5R4 14,分别表示第 5 号红色相,明度位于中心轴第 4 阶段的水平线上,彩度 位于距离中心轴 14 个阶段。孟谢尔色立体 10 个主要色相的纯色符号表示为:R414(红);YR612(黄红);Y812(黄);YG710(黄绿);G58(绿);BG56(蓝绿);BG8(蓝);BP312(蓝紫);P412(紫);RP412(红紫)。孟谢尔色立体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颜色系统,用以对表面色的分 类与标定。孟谢尔色立体经过测色学的修正是最科学的,而所使用的概念 以及它
32、对颜色的分类与标定符合人的逻辑心理与颜色视觉特征,比较容易 理解。以该体系为基础的配色研究成果也较多。自1915 年美国最早出版孟 谢尔图谱以来,经美国国家标准局与美国光学会多次修定,分别在 1929 年和 1943 年出版了孟谢尔图册。1973 年和 1974 年又先后出版了孟谢 尔颜色图册无光泽样品版(共包括1150块颜色样品,附有32块中性色 样品,用于组织配色)以及孟谢尔颜色图册有光泽样品版(共包括 1450 块颜色样品,分上下两册,附有一套 37 块中性色样品,用于油漆、油墨等 的配色),应用非常普及。三、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是由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德在 1920 年创立
33、的。他认 为一切色彩都是由纯色(C)与适当量的白(W)、黑(B)混合而成,其三 者之间的关系为:白量+黑量+纯色量=100(总色量)。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是以黄、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这8个 主要色相为基础,各主色再分 3 等份,形成 24 色相的色相环。每种主要色 相又以居中的 2Y、2R为该主要色相的代表色。色相环上相对的纯色为 补色关系。色相分别以 1 到 24 的数字符号来表示(图 8)。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的中心轴也由无彩色构成,自白到黑共计 8 个明度 阶段,分别用 a、c、e、g、i、l、n、p 这 8 个英文字母表示。每个字母表示 该色的白色与黑色含有量(表 2)。作为色标的白
34、(a)比理论上的白多含 11 的黑;黑色标(p)比理论上的黑多含 35的白。用这个明度阶段为垂直轴,作一个以明度系列为边长的三角形,其顶 点配置纯色,形成等色相三角形,然后把它分割成 28 个菱形,各附以记号 以表示该色标的含白与含黑量(图9)。如nc,n是含白量56,c 是含黑 量 44,其中所含的纯色量则为 100-56-44=504。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的每个纯色单页称为:三角色表。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是以此三角形回转而成的复圆锥体(图 10)。其表 示方法是以色相数字加上表示白、黑量的符号,如 16ga,表示色相为 16 的 鲜蓝色,g 代表 22的含白量,a 代表 11的含黑量,按照公式:1
35、0022 11:67,因此,16ga 为浅蓝色。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的每一个最纯色都被安置在三角形的顶点,按照明 度、彩度不能成正比的关系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的水平线不代表等明度关系,等值色环只是相对的。但由于此色立体是以 色彩知觉原理为基础,以整齐简便的定量形成的,所以,在色彩调和的实 际运用中显得比较方便。2 1 四、日本色彩研究所的色立体 1951 年,日本色彩研究所制定的标准色标“色的标准”所使 用的色彩体系。其色相是以红、橙、黄、绿、蓝、紫 6 个主要色相为基础,并调配成 24 色相的色相环,表示法为:1红;2黄味红;3红橙;4橙;5黄味橙;6黄橙;7红味黄;8黄;
36、9绿黄;10黄绿;11黄味绿;12绿;13蓝味绿;14蓝绿;15绿味蓝;16蓝;17紫味蓝;18蓝 戴 19蓝味紫;20紫;21紫;22紫味红;23红紫;24紫味红。此 色环因为注重等色相差的感觉,又称为等差色环(图 11)。其中互为补色关 系的色,不在直径两端的位置。为了学习方便,也为弥补这个缺点,还另 外备有 12 色相的补色色环。明度是把黑定为 10、白定为 20,其间有 9 个阶段的灰色系列,共11 个 阶段。彩度与孟谢尔色立体很相似,距离无彩色轴愈远,彩度就愈高,但 分割的比例与孟谢尔色立体有差别。纯红色的彩度 10 为最高(图12)。色立体宛如横置的蛋形,最纯的红色恰在蛋形的尖端(
37、图 13)。色的目 表示法为色相明度彩度,如 4144,4 为色相橙,14 代表中间偏下的 0 明度,彩度 4 表明彩度介于最高彩度与无彩色轴之间。此色接近棕褐色。g 五、色立体的应用 1(一)色立体图谱 g 色立体图谱是一本平面的、可翻阅的、装订成册的“色彩字典”,平时 3 翻一翻,用时查一查。它展现出的一千多块颜色都存在于一定的坐标上,色 4 与色关联,体现着无与伦比的秩序美。不同方向、不同页面的色彩之间很 i 容易找到关系要素,是配色练习、系列配色的好帮手。;(二)色彩标准;色立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上面的每一块颜色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不同;的色立体有着不同的表示符号)。比如一个封面设计,黑白稿描好后,只需;在上面标明各色的符号就可以了,如 5R414,就表明你所用的是孟谢尔色;立体,色彩是第五号红中彩度为 14、明度为 4 的那个纯红色,无论你的设:计稿拿到哪个印刷厂或哪个国家去印刷,都不会出现色彩偏差。当然,这:要建立在广泛使用国际标准色立体的基础之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