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 简论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 作者:张旸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 年第 11 期 摘 要:翻译是不同国家地区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形式,本篇文章将从主要从介绍文化差异给文化翻译带来的困难来论述跨文化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同时通过实例论述跨文化意识给文学翻译带来的正面意义。Abstract: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and also an indispensa
2、ble form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society.This paper will formulate the importance of sense of cross-culture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by introducing difficult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genera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as well as clarifying positive influences from sense of cross-cul
3、ture on literary translation.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文学翻译,翻译理论,语言 Key words:sense of cross-culture,literary translation,translation theory,language 引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工具,翻译活动在人类的历史中可谓影响深远。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和信息网络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态势逐渐明晰,跨文化意识对文学翻译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不仅仅对文学翻译提出了挑战和新的问题,同时也为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文学翻译著作的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本论:什么叫翻译?广义地说它包
4、括的范围很广,甚至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具体到文学翻译来说,由于文学作为一种集中表现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特点和文化发展的形式,对其对应的翻译就有着更为严谨的要求。在做文学翻译之时,翻译不再局限于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文学的内容、表达方式、功能目的等都要求通过翻译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与原文语言特点、叙述形式、写作精神等方面一致,来准确传达原文的精髓。尤其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成为各个国家关心的问题,文学翻译的功能则尤显重要。文学翻译既是跨语言也是跨文化的活动。而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
5、才会有意义。所以考察和研究文化的翻译问题需将语言学的经验研究,文化学的人文阐释及翻译文本的个案结合起来分析,从而论证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就文化意义而言,文学翻译是将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作品的内容、风格、精神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如何进行转换的问题。文学翻译的真正困难就在于文化翻译、再现的困难。套语是文化的结晶。套语在文学翻译中的正确处理非常能反映跨文化思想的重要性。何为套语?如果有一杯水,我们可以从中抽出一些,然后掺入其他液体。有些句子也如这杯水,拿掉其中龙源期刊网 http:/ 一部分,再加入新词或短语,如
6、 we like apple 这句话,就可以随我们取舍,却仍然不失为一个符合英文语法的句子。我们可以说 we like books,也可以说 they like books。可以说,英文中大多数句子都是这一类灵活如水的句子。这种可替换性说明句子的文化内涵不浓,英文翻译时所跨越文化的幅度并不大。而套语与上面的句子不一样。套语犹如冰块,冻硬之后,既难以替换又难以分割。这个整体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我们知道说英文的人用 will 和 way来表达决心和出路的关系。其实要表达这个意思,英文肯定有不同的说法,甚至可以在原句上加以改动,比如可以说 when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7、a way和 the style is the person。从意思上讲,两句并无差别,但原句拒绝你对它做任何改动。一句成语就是一个整体,它已经被历史和文化结成一个凝固的“冰块”。你如果硬要打碎它,成语也就不存在了。还有一种是文化套语的翻译。当我们说 the style is the man的时候,都知道这是一个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这类句子看似流动的水,实则为冻硬的冰。这正是处理文化套语时的艰难之处。比如说 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 和 when I say American culture,I mean American culture
8、。上面两句很容易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而且会理所当然得用其他词语去做替换,但实际上是它们是不可变动的。如我们在第一句的上下文中就不会听到说英语的人说 you should think twice。第二句也不应说成 when I say American culture,what I mean is American culture,那样就破坏了整个套语。如果我们没有基本的文化常识,就会简单地翻译成“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和“当我说中国菜时,我指得中国菜”。这样翻译完全没有传达出说话人的原意。事实上,他们的意思是“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以及“我说的是美国文化”。因此,一个译
9、者仅仅是掌握了两种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了解跨文化意义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指导作用。不断地深入了解一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文化特征,传递文化信息才是文学翻译中的重点。以上说的是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特征上的不同,而下面提到的则是文化差异在社会生活中其所象征或是所赋予的意义不同而给文学翻译带来的困难。譬如,松、竹、梅这“岁寒三友”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们不过是三种普通的植物,并不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因而一般不会引起文化意义上的联想。那么一个译者通过翻译的方式把它们原有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给西方读者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学翻译的这种跨文化性要求译
10、者必须能够从源语言的创作中窥探到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并在将这种独特文化信息转换到目标语语境过程中,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读者接受的需要,以创造性的手段跨越文化差异给文学翻译和文学接受带来的障碍,从而达到文学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中国,数字 12,6,8被赋予吉祥、发财的正面意义。特别是 12被广泛用于中国人举行各种活动中。而对西方人而言,这个数字却不具有任何的独立含义。反之,英国人一向将数字13 看做是不吉利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13相对来说就尤为忌讳,那么更不会将其用于喜庆的时刻了。“玉兔”这一商标为什么英译成“Moon Rabbit”而不是“Jade Rabbit”?原因
11、在于“玉兔”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就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 Moon Rabbit 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不易产生异解,不会使读者误认龙源期刊网 http:/ 为是玉做成的兔子。我国出一种口红,商标叫“芳芳”,在汉语中这个名字确实很好。我国人一看到“芳芳”二字就不禁在心中升起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了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可这商标英译时依然使用汉语拼音“fang fang”,英文读者一看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 fang 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 1、a long,sharp tooth of a dog;2、a sn
12、akes poison-tooth(1、狗的长牙;2、蛇的毒牙)。于是,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红的少女,却是条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恶狗或毒蛇,仿佛如中国人看到了青面獠牙的“鬼怪”一般。由于翻译中的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大概是不难想象的。这类文化差异首先要求被译者所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调整或是相应的解释或注释来消除它们所带来的理解障碍。还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国家其隐含意义也不同。例如英语中的 peasant 一词,在英语国家中尤其是在美国,并不单纯泛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字典中对其的解释着重强调“uneducated person,arrogant,rude”;而在国人看来,农民是一个中性词
13、,甚至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还有政治上的正面意思。对于这类差异如果译者欠考虑或是忽略掉,也会给文学翻译带来失误。以上举出了一些实例来阐述了文学翻译中所应该注意的跨文化性给翻译带来的新要求和新困难,那么我们接着就来认识一下跨文化意识对文学翻译所带来的正面意义。首先,跨文化理论促进了新的翻译理论、新的翻译标准的诞生,丰富了翻译界的学术氛围。谈文学翻译时,我国推崇译笔出神入化,西方则强调等值等效。神似、化境与等值、等效,可说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外翻译观的主要不同。翻译界对文学翻译标准的观点也百花齐放。萧乾认为文学翻译有两种战术,一种是“游击战”,即不固定的翻译某一位作家的作品;一种是“
14、阵地战”,即经过摸索,逐渐确定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译,并且认为翻译与创作并不隔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国内也相继对等值等效说作了介绍。等值等效是根据西方语言学特点进行双语转换的译论,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孜孜求索的翻译理论家在引进这些观点时,虽也努力结合我国译例进行了探索,但往往参照多于建树,没能针对汉语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声音,因而更显露出这些探索的不足。同时,翻译评论家们也对一些大家的译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推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归根结底来看,跨文化意识既给文学翻译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了发展的新契机。各种理论争鸣、交锋的过程活跃了翻译学术界,使翻译与更多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其次,跨文化性要求译者能够激
15、发创造性思维带来创造性翻译从而译本增值。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化差异造成的困境往往会激发译者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带来的结果从翻译的本义来看有违于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可是实际的情形未必如此。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钱钟书先生就论述了翻译作品在艺术性上胜过原作的可能性。他提到,自己宁愿读林纾的译文而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因为哈氏的原文笨重,对话呆板,常是古英语和近代英语的杂拌;而林纾的译文则是利落的汉语文言,较原作轻快明朗。因此他指出:“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原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龙源期刊网 http:/ 在西方,罗马国时期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就是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
16、高于原作者的突出代表。他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两类。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创造性的翻译;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并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大量文学翻译的实践也表明,译作胜过原作的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如波德莱尔用法语翻译爱伦坡的诗,人们觉得波德莱尔的译作比爱伦坡的原诗更为出色。幽默的美国人就曾说,在“坡”的名字下有两个人,一个是平庸的美国作家,另一个是天才的法国诗人。歌德读了法译本浮士德之后给译者写信说:“读了您的译作,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还对助手爱克曼说:“我对浮士德德文本已看得不耐烦了,这部法译本却使全剧更显得新鲜隽永。”当百年孤独的英译本出版并很快
17、跻身畅销书行列以后,原作者马尔克斯宣布说,他认为译者拉巴萨的英译本比他自己用西班牙语创作的原著要好,即兴诗歌变成了生气勃勃的青春颂歌,使译文在艺术价值上大大超过了原作。所有这些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如何转换的过程,而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以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去接近、再现、超越原作的主观努力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总之,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潮流碰撞、激荡。传承自己的文化,介绍他人的文化,进而推广自己的文化都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层次上的要求。跨文化意识使文学翻译重心不再局限于传达原作者的思想,而使文学翻译成为了各国文化交流传播的桥梁。这种跨文化意识对翻译理论、实践上的促进,使文学翻译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参考文献: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2、郭著章、李庆生著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3、曹明伦著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4、王弄笙“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中国翻译,2002年第一期。5、范仲英编著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