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潜在功能与实践应用.pdf
《脑科学研究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潜在功能与实践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科学研究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潜在功能与实践应用.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脑科学研究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潜在功能与实践应用 张丰艳;侯建成【摘 要】音乐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人类自身潜能的独特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近十多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试图将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实践进行整合分析,而音乐教育正是这种跨学科研究设想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如何将脑科学研究成果实际运用于普及型的音乐教育中,从而对音乐教育决策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将是在交叉学科融合背景下,具有探索潜能的一个应用性研究方向.【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
2、总页数】4 页(P134-137)【关键词】脑神经;认知心理学;音乐教育;教学策略【作 者】张丰艳;侯建成【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系 北京 100024;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09【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J611 一、基于脑科学的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现状(一)脑科学与音乐教育的内在关系 近十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决策和实践中去。在国外,该方面的成果已经开始在音乐教育领域得到应用。根据脑发育与活动规律、脑认知活动的规律进行音乐教学,在充分了解和认识脑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和自我意识等高级功能的前提
3、下,建立适应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策略、教育评价方式方法等,做到科学的教与学,努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脑发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会产生以下几种关系:1、音乐学习与环境经验对脑的结构与功能区会产生影响。环境中输入的声音、语言、乐器演奏等技能的习得,都会在神经系统产生生物性变化,不仅可以形成不同的突触连接,增加树突密度,增多树突分枝层次,改变树突棘的形状,而且还可以增大脑的功能区;2、音乐演奏技能可以使中央前回、左侧颞横回、右上顶叶皮层灰质体积增加。这也提示我们,设计有针对性的音乐教与学活动可以对大脑特定的区域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3
4、、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大脑的结构。虽然同样是音乐活动,但不同形式的音乐刺激能对脑产生不同的影响,音乐学习增加突触的密度,而音乐练习增加的是血管的密度,这表明突触和血管是分别由不同的生理机制和不同的行为事件所驱动的。4、突触连接的细微结构与功能区的大小受到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经验教育的影响。因此,音乐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年、童年和青年期,而是可以作为一种持续终身的过程,对人的脑部发育产生积极作用。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以往许多心理学派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受到重要启发的有行为主义理论、格式塔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1、行为主义(Behavioris m)坚持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原则,致使长期
5、以来音乐教育重技巧轻感受,重行为轻思想,始终停留在“形而下”的操作水平,仅仅追求加强技能的培养。2、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强调意识的整体性,将音乐学习视为一个“顿悟”(Insight)的过程,是“直觉上领悟或感知事物内在性质的活动”。3、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则试图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它强调用音乐思维来解决问题。美国普莱纽姆出版社(Plenu m Press)在 1982 年出版了由脑神经科学研究者共同编写的音乐、思维和大脑音乐神经心理学一书,探讨了诸如韵律和节奏在脑半球的控制区域定位等问题,标志着音乐
6、心理学向脑神经科学延伸的开始;1996 年音乐心理学手册出版,其中有一章就题为“神经音乐研究”(Neuromusical Research),促使人们将研究向脑神经科学领域拓展。此后,以交叉学科为导向,陆续出现了许多关于音乐与脑科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如音乐家与非音乐家大脑结构不对称之比较、音乐训练对感知觉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等,这些研究都是采用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研究音乐活动中的思维、行为和情感,因而出现了“神经音乐学”(Neuromusicology)这一新兴学科,来探索人类大脑中还未被发掘的潜在功能。面对新世纪信息社会和生物基因工程的进展,音乐已成为脑科学探索人类智慧奥秘的重
7、要研究对象。音乐作为“高级脑机能之窗”(higher brain function),类似“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的研究成果,激励着人们通过脑科学来实现音乐提高儿童思维、推理和创造能力的梦想,而且更涉及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并发挥在儿童发展、医疗及人类与信息技术关系等领域的潜在价值。(二)以基础神经生物学分析音乐早期教育的适时性及必要性 基础神经生物学目前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与分子水平,以及神经元突触、神经元回路的结构、信息传递、神经活动本质等问题。所谓“突触”,是将电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地方。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出生后的20 年时间里神经突触在刚出
8、生时低于成人水平,两个月后开始增加,到第10 个月达到巅峰并超过成人水平,接着突触密度开始持续下降,结构开始趋于稳定,10 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故变化呈倒 U 型。值得强调的是,在突触密度高的稳定时期,高级哺乳动物和人都发展了许多生存的基本技能行为(当然不是所有的技能都必须在童年期进行),这强调了早期教育对儿童启蒙的重要性。如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真一,曾经对一位名叫阿部桂的普通日本小女孩进行了音乐才能教育。在阿部桂出生不久,铃木真一要求小女孩母亲播放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大师的作品,6 个月后,当小女孩听到熟悉旋律时,便能发出咯咯的笑声。这说明她不但记住了这些音乐,而且还能再认音乐。研究事实表明
9、,儿童不仅能主动探索和选择环境中的音乐刺激,而且还具有惊人的学习倾向。幸运的是,这一点在我国的众多教师和家长中已达到共识。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就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现象很普遍。(三)神经突触结构的生成终生都存在可塑性 在孩童的成长阶段,如果给予良好适宜的环境刺激,则脑神经回路的建立、神经元活动的建立以及皮层的功能区都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若刺激过渡、不足或者消极,脑的结构和功能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障碍。这就是大脑的可塑性。现在神经学家们已达成共识,即神经突触连接终生都可形成,成人进行特殊的音乐教育,会在相关皮层代表区产生特异的神经活动模式。再一种练习小提琴的触觉行为实验中,几个月后接受训练的手
10、指尖端在躯体感觉皮层中的代表区变大了几倍!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有新的神经生长现象。这就意味着新知识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在任何年龄中进行,这也为开展终身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20 世纪 60 年代产生了对大脑神经突触生长错误而流行的观点,认为幼儿出生到了 3 岁这段时间内是最佳获得学习效果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儿童没有置于完全充分的学习环境中,那么以后就不能再复原,也在早年失去了机会。但事实上,这一说法并没有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基础,音乐、绘画等艺术教育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开展下去。现在,不少高级中学和大学生都没能开设音乐艺术这门课程,这其中固然有中学生高考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大学生认为“已错过接受音乐教育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科学 研究 音乐 素质教育 中的 潜在 功能 实践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