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概念及英译名问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文学概念及英译名问题.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翻译文学”概念及英译名问题 张义宏【摘 要】“翻译文学”这一概念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翻译文学”在英译名上的混用却表明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翻译文学”不同于“文学翻译”在于“翻 译文学”侧重于对作为既定形态的具有文学性的译作本身的研究,因此英译名 translated literature 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内涵.【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5【总页数】4 页(P18-21)【关键词】翻译文学;文学翻译;英译名【作 者】张义宏【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北京 100089;陕西师范
2、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H159 随着学界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认识的深入,“翻译文学”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可以说,“翻译文学”已成了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的真正“宠儿”,但另一方面,“翻译文学”的英译名却并不统一,这可从各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英文题目看出,它表明部分人对“翻译文学”的理解还存在模糊认识,或者说对“翻译文学”的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翻译文学”概念的真实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合适的英译名。笔者所见国内各期刊发表的文章,硕士以及博士论文等多将“翻译文学”译成 translated litera
3、ture,但也有部分文章采用不同的译法。试举例如下:刘耘华文化领域中的翻译文学研究: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 Cultural Sight(外国语1997 年第 2 期);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Cultural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and Translators Cultural Attitude(中国翻译2000 年第 4 期);佘协斌澄清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中的几个概念:The Clarification of Some Concepts in Literary Trans
4、lation and Translation Literature(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年第 2 期);王宁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Translation and Chinas Cultural Modernity(清华大学学报2002 年第 1 期增刊);王向远 王霞近 20 年来我国翻译文学研究述评:Retrospective on Nation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for the Past 20 Years(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1 期);宋学智一部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傅雷逝世 40 周年纪念:The Birth of a Classic o
5、f Literary Translation:In Memory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Fu Lei s Death(中国翻译2006 年第 5 期);谢天振关于翻译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几点思考由王向远教授的两部专著说起: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y(中国比较文学2008 年第 1 期);宋学智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On the Relationship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with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
6、re(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2 期);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年)一书英译目录中,“翻译文学”被译成 translated literature。至此,“翻译文学”至少有以下几种英译名:literary translation;literature translation;translated literature;translation literature;translation。哪一种译名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实质?有必要对“翻译文学”的概念本质做一探讨。中国翻译词典1引用文学翻译家杨武能对“翻译文学”的定义:“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关系密切,常易混为一谈,却并
7、非同一概念:文学翻译定性于原著的性质,与之对照的是其它门类的翻译,如科技翻译、军事翻译,等等;翻译文学定性于译著的质地和水准,即本身仍旧是文学。优秀的翻译文学,意义和价值不下于创作,是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学辞典2将“翻译文学”译为 translated literature,并将其定义为:“指译自外文的各种文学作品,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促进文学的进步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译介学和比较文学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翻译文学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上定义对“翻译文学”的解释各有侧重。杨武能先生强调了“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区别,并指出了“翻译文学”的重要地位,译学辞典的定
8、义也指出了“翻译文学”的重要地位,但对于“翻译文学”的实质和特点,两者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杨武能先生只是说“翻译文学”要“定性于译著的质地和水准”,点明了“翻译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评价标准,但对“翻译文学”的特点未作充分的说明。译学辞典中的“译自外文的各种文学作品”,虽然强调了其在跨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对“翻译文学”概念的定义仍不免失之宽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词典的编写原则有关,由于篇幅所限,两部词典不可能对“翻译文学”概念展开具体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谢天振教授对“翻译文学”的观点体现在他对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的区别上。他说:“文学翻译史以翻译事件为核心,关注的是翻译事件和历史过程
9、历史性的线索。而翻译文学史不仅注重历史性的翻译活动,更关注翻译事件发生所处的文化空间、译者翻译行为的文学、文化目的,以及进入中国文学视野的外国作家。总之,翻译文学史将翻译文学纳入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中进行考察,阐释文学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状态、达到某种文化目的的翻译上的处理以及翻译的效果等,探讨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在特定时代的关系和意义。”3谢教授的这段话可做如下阐释:“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虽然都和翻译有关,但侧重点并不一样。“文学翻译”重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其考察对象有翻译事件、翻译行为、翻译过程等,而“翻译文学”研究除此之外,更关注从文化视角对翻译行为予以解读,包括译作的存在形式和所产
10、生的影响。与“文学翻译”相关的因素有:时代环境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接受环境,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文学翻译”研究会不同程度地关注所有这些相关因素,而“翻译文学”则主要侧重于译作,以及读者和接受环境,包括译作的文学性、译作对读者的影响以及读者对译作的接受情况等,而不太会关注作者和原作。王向远教授在其专著翻译文学导论中,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做了具体的区分。他说,“两者研究的问题有一些是重合的,例如它们都涉及到翻译的方法、原则标准等内容。但站在文学翻译立场上对方法、原则标准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践操作;而站在翻译文学的立场上的研究,则是要从翻译史上归纳、总结出翻译方法及原则标准的形成、演变
11、规律,侧重揭示其纯理论的价值”,他进而又谈到,“文学翻译的研究主要依托语言学,而翻译文学研究则完全属于文艺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文艺学研究”。4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争论由来已久,但作者把“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区别简单地概括为:前者是“方法、原则标准”和“依托语言学”的研究,后者是“纯理论”,“跨文化的的文艺学”的研究,这种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完全忽视了“文学翻译”研究描述性的一面。作者接下来所归纳的“翻译文学”的四个特征:即国别属性、历史属性、文本属性、文学属性就更值得商榷了,因为它们并没有准确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特性。该书“前言”中前后矛盾的例子也很多,例如作者说,“翻译文学理论
12、涉及更多的则是原作的客观性与翻译家的主体性问题,文学翻译及翻译文学的起源问题,主要是讨论运用什么样的原则标准、方式方法来再现原作中的一切”(前言第 6 页)。前文明明说“翻译文学”是侧重纯理论的价值,为何此处又称“讨论运用什么样的原则标准、方法来再现原作的一切”。后文中作者又谈到,“翻译文学却既要遵循翻译艺术的规律,又要指导翻译实践、并衡量自身价值的原则标准”(前言第 11 页)。这也和作者先前的“翻译文学”定义相抵牾。另外,这句话中作者声称“翻译文学”要遵循翻译艺术的规律,可作者又断言,“文学翻译属于翻译学的范畴,而翻译文学则属于文艺学的范畴”(前言第9页)。很难想象遵循翻译艺术的规律研究的
13、“翻译文学”不属于“翻译学”,而只属于“文艺学”。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罗新璋谈到,“文学翻译固然是翻译,但不应忘记文学。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自然也该是一种艺术实践。文学语言,不仅具有语义信息传达功能,更具有审美价值创造功能”。5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曾说过,“翻译文学可能拥有自己的文学形式库,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形式库甚至是专属于翻译的”。6221 作者旨在突出翻译文学的文学性研究,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将“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关于“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关系的正确说法应该是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都与翻译和文学有关
14、,区别表现为“文学翻译”定性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之相对的是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如科技翻译、新闻翻译、政府文件翻译等。“翻译文学”则是“文学翻译”的产品和结果,更侧重译作本身的文学性,影响和地位研究。举例来说,鲁迅翻译的荷兰作家凡伊登的长篇童话小约翰,文学翻译研究的视角会更关注鲁迅翻译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经过、翻译策略、以及译作对原作的忠实程度等。“文学翻译”的视角会更关注已成既定形态的译作本身,将译作作为一件具有文学性的产品加以研究,考虑其在国别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不太关注译作和原作的关系以及忠实程度。笔者认为,和“文学翻译”相比,“翻译文学”应具有以下几个区别性特征:完成性、影响性、文学性、
15、独立性。一个正确的英译名虽然不能反映所有这些特性,但可以最大程度地趋近于这些特征。Literary translation 的对应表达应是“文学翻译”,即有关文学的翻译,其重点仍然在翻译上,而不是文学上。“翻译文学”的此种译法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的界限。对读者来说,则会产生一定的误导,读者会误认为“文学翻译”就是“翻译文学”,或者会误认为其英译名无关紧要。诚如上文所说,“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虽然有联系,但却不能混用。literature translation 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翻译,相当于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语义更加明确具体
16、,但仍旧不能反映“翻译文学”的实质内容和特征。“翻译文学”重点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translation literature 和 translated literature 都可以作为考察的对象。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了 translation literature 这个英译名来表示“翻译文学”。字典里对 translation 的定义为:“the act of translating or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二版),第二种释义在这里是讲不通的。按照第一种释义,translation liter
17、ature 应该理解为“与翻译行为(或现象)有关的文学”,正如translation theory 是有关翻译行为(或现象)的理论,translation studies 是有关翻译行为(或现象)的研究一样,这和“翻译文学”的本质相去甚远,这种字面对应的翻译并没有很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特点。既然“翻译文学”侧重于研究已经完成形态的译作,那么用表示完成和造成影响的完成时态 translated 则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特征。这一点可以从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于1976 年在卢汶会议上提交的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18、 Literary Polysystem(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6223 一文看出来,作者在文中肯定了“翻译文学”在国别文学中的地位,并分析了“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多元系统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作者在题目中使用了 translated literature,应该说这一译法很好地反映了“翻译文学”的本质特征。汉语中的“翻译文学”表达在形式上是并列结构,这容易使其陷入翻译和文学的相互对立而纠缠不清。英语表达 translated literature 则可以避免这一缺点,它的本质是一种文学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翻译研究,毕竟这种文学是通过翻译而产生的。在“翻译文学”研究中,传统的“
19、文学翻译”研究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文学翻译”的某些研究成果可为“翻译文学”研究提供材料支持和比照对象。毋庸置疑,突出“翻译文学”的文学研究是正确的,但不应该忘记“文学翻译”是“翻译文学”研究的基础,离开了“文学翻译”研究,“翻译文学”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纵观我国几部翻译文学史,应该说书中既有翻译文学史的成分,又有文学翻译史的成分。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文学翻译活动的梳理和翻译策略的探讨,而重在考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翻译文学”的本质在于其研究领域的文学倾向性。英译名 translated literature 较“
20、翻译文学”的其它英译名更能反映出其概念的本质,它表明“翻译文学”的研究重点从翻译行为到翻译结果的转向。研究者在译名使用时应该本着准确的原则,不能因为粗心大意而影响了读者对“翻译文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注释:谢天振教授曾撰文为“弃儿”寻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 的地位,初发表于上海文论1989 年第 6 期,后收录在论文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一书中。谢教授在文中将“翻译文学”比作“弃儿”,呼吁恢复“翻译文学”在国别文学史中的地位。20 多年过去了,尽管人们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对“翻译文学”的研究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中国期刊网上显示仅题目中含有“
21、翻译文学”字样的文章有 216 篇,硕士论文 29 篇,博士论文 8 篇,这还不包括其它题目中没有显示,但研究内容为有关翻译文学的文章。王向远教授将翻译文学史的六个要素归结为:时代环境作家作品翻译家译本读者,笔者认为除这六个要数之外,还缺少接受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同时,将这七个因素归属于“文学翻译”应该更为合适,而不是“翻译文学”。(见翻译文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57 页)例如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年版);郭延礼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述(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王向远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2、 年版);孟昭毅 李载道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丛书;谢天振,查明建主编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版)等。Keywords:“fanyiwenxue”;literary translation;English name【相关文献】1 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86.2 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90.3 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8-119.4 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
2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 罗新璋.“似”与“等”J.世界文学 1990(2):213-214.6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Abstract:“Fanyiwenxue”is an important concept for both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but so far there has not been a clear perception on the nature of the name“fanyiwenxue”,as is shown in the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name.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nature of the name and discuss its appropriate English translation.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