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pdf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pdf(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19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古诗词诵读客至优秀教案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优秀教案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对于诗歌诵读部分的学习应先从书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入手,使学生在大致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能够贯串起学过的作家作品及其风格流派,再从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去鉴赏诗歌,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对诗歌地学习和掌握。教学目标 1.了解可作者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
2、感,背诵及默写诗歌;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提高阅读诗歌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准备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
3、意旨。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
4、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二、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
5、“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2.作品背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
6、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 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 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三、
7、读诗感悟 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挑选 23 名同学)3、示范读(听录音)。再读:疏通诗意,质疑难点 教师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或小声读疏通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教师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其他学生解决不了再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预设:1、“行叹复坐愁”?2、“举杯断绝歌路难”?精读:品读鉴赏,体悟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以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交流。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的哪些行为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感?明确:“愁”诗人的具体行
8、为: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可以启发学生用诗句回答,师举一示例,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教师的示例总结概括)2、诗歌中的哪一个字是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命”;(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鉴赏)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个人际遇:鲍照和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长于乐府诗,艺术风格俊
9、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杜甫等有较大影响。但出身寒微,空有一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取湮当明确感情变化:开始:平静舒缓 发展:自我宽慰 转折:借酒消愁 高潮:倾泻悲愤。3、诗人由何事物引发出关于“命”的深刻思考?明确:比兴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
10、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品读:感悟领会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酿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那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大家来品读这首诗歌,看怎样能更好的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愁情?悲歌一曲诉愁肠。四、整体感知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
11、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
12、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
13、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
14、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 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
15、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五、小结 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
16、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六、诗歌鉴赏【甲】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乙】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列诗句。(2 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_(2)请说说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所抒发感情的不同。(2 分)_ 答
17、案:(1)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子简短有力,尾句是疑问句,反复咏叹,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困难和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2)【甲】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乙】诗表达了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情。客至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客至选自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本诗从结构上看,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客至和宾至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
18、客”,这样就造成 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市,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理解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3.能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我诗人的思想感情。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线索。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课文,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线索。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在客至中变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课前准备 1.搜集
19、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客至是不是也是这种风格呢?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 年 2 月 12 日 770 年),字子美
20、,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 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
21、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 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2.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严武等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
22、钩”(江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闲适诗。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三、诵读明义 1.播放多媒体朗诵。2.注意读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 sn 市远无兼味,樽 zn 酒家贫只旧醅 pi。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3.指名朗读: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
23、能与之相亲。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余杯:余下来的酒。4.请用散文化的语言疏通全诗。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5.全班齐读。四、评讲诗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1释“群鸥”。鸥鸟性好猜疑,如
24、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3赏析“皆”字。“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1释“缘”。因为。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3体味作者的情感。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
25、之至,待客之诚。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A 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B 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五、鉴赏点拨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古诗词 诵读 教案 教学 设计 行路 难客至登快阁 临安 春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