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家乡民俗文化浅谈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结合家乡民俗文化浅谈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家乡民俗文化浅谈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结合家乡民俗文化浅谈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蒲县的农耕类型 我的家乡,蒲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县境似海棠叶状。位于北纬 36.3836.62,东经110.92111.38之间。从地理位置来看,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域,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旱作农业。为什么这么讲呢?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 度到 40 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
2、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1 在距今 100008000 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栗格局。北方的原始农耕以旱地农业为特色,这与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春秋冬三季干旱寒冷,夏季高温多雨。该区域普遍存在的黄土,持水保肥能力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所以选择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栗。南方的原始农耕以稻作农业为特色。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多湿润,所以选择了喜水作物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1 二、蒲县农耕文明的发展历史 讲到蒲县的农耕
3、文化就不得不谈蒲县悠久的历史。蒲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398 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 年),置石城县。(今蒲县黑龙关镇)。因此北魏对山西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北魏前期,北方农业屡遭破坏,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开始逐渐恢复,北周武帝改革后又有发展。最初,北方、西北游牧民族内迁,对中原农耕文明的破坏较大,黄河流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了发展,但是这使两汉时期过度开垦所导致的环境破坏的状况得到一定的缓解。随着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这些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了改变,中原地区的农业又发展起来。新农具、新技术的推广是北方农业发展最突出
4、的表现。马钧改进翻车,这种灌溉工具,可以节省人力;水碓、水磨等粮食加工器械也得到广泛应用;中原的新农具、新技术对边境、对南方农业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水利兴修也得到重视,曹魏时期曾在淮河流域等地筑堰穿渠,北魏孝文帝也下令修复水利,对促进北方农业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北周初置石城郡,大象元年(579年)废郡为蒲子县(县治今古县村)。宇文泰时期,在经济上根据儒家先富后教的传统观念,积极劝课农桑,奖励耕植,并相应地制定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就是将被破坏了的均田制恢复起来,使那些由于土地兼并、战乱、天灾而丧失土地,流落他乡的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农民
5、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隋开皇九年(589 年),置蒲川县(县治在今城关),隋大业元年(605 年),改蒲川县为蒲县。唐武德二年(619 年),改2 为昌州。唐贞观六年(632 年),废昌州,复置蒲县。隋唐时期从581 年隋朝建立到 907 年朱温代唐,长达 326 年,总特征是农耕文明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中,隋朝仅 37 年,但却是我国古代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统一全国、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仓储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继往开来,把封建农耕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峰。五代时期,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属。金兴定五年(1221 年)正月,蒲县升为蒲州。蒙
6、古至元三年(1266 年)废县,并入隰川县(今隰县),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七月,复置蒲县。明洪武二年(1369 年),隶山西省平阳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隶山西省平阳府。清雍正二(1724)改隶吉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归隶隰州。从五代至辽、宋、夏、金、元,这个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碰撞,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文明走向成熟。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带有工业文明演进倾向的变异。三、蒲县的传统民俗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传承,蒲县儿女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
7、民俗就是农耕文明的文化印记。蒲县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当数“四醮朝山”活动。“醮”是祈祷神灵的祭礼,后专指道士、和尚为祈福消灾所设的道场,(广雅所载:醮,祭也。昭明文选指出:“醮诸神,礼太乙”。而隋书中提到:“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本初的目的,是古代农民百姓对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谢,或祈求平安而举行的隆重祭典。祭典是通过道士、和尚为媒介通过一定的规程仪式与鬼神沟通,这个活动称之为“醮”。“醮”有固定的仪法,被称为“醮法”,其根据功能的不同被分为“清醮”和“幽醮”。“清醮”一般用来祈福报恩、
8、祝国迎样、祈祷晴雨等:“幽醮”则多用来招魂摄魄、炼度施食、破狱除灾等。蒲县东岳庙的“四醮朝山”按照“斋绝科仪”来说,是属于“清醮”的范畴之内。蒲县境内四方形成“四醮”最主要的原因是源于对东岳大帝的崇拜,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诞辰之日,每到此日,蒲县都要全民动员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历代沿裘,形成传统古庙会。据明正德八年(1513)重修东岳庙记载:“每岁三月二十八日一会,合晋地遐迩之人,相诚祈报者,肩之摩,踵之接,有如云集而雾翕;途之填,道之塞,有如蚁聚而蜂拥。”有全县乡民的狂欢节之称。2014 年蒲县朝山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蒲县朝山会东岳大帝祭祀活动,自农
9、历三月二十日之后,拉开祭祀庆典活动序幕,到三月二十九日结束,历时十天。以三月二十八日的“四醮朝山”为活动高潮。“四醮朝山”是蒲县东岳庙行宫独有的民间朝山祭祀活动。全县按东南西北分建四醮,各醮都供奉有镇醮神,三月二十八日这天,各醮要将自己所供之神送还行宫,让其归位,以享大祭。东岳行宫“四醮朝山”起自何时尚无记载可考。现有资料记载,“四醮朝山”在清顺治十四年(1567)已是“四方香客云集”。四醮按东南西北四隅划分,各醮由若干自然村组成,一般12 至 15 村不等。有些小村,两个村或三个村合组一个醮社,大村独立成社。各醮设1 名执3 事总管,有 1 名纠首负责。各醮社轮流主持朝醮事务,每年一换,12
10、 年一轮,或 15 年一轮。三月二十五日,所辖醮社参加朝山的醮民都在当年主持朝醮的社村集中训练,排演朝山仪仗队形,准备祭祀用品,安排醮民衣食住行及一系列活动等。哪村主醮,费用开支由哪村村民摊派解决。主醮村从三月初一起,全村村民开始忌五辛,不准在河里洗衣服,村设人负责监督。准备朝醮献神供品十分讲究,人员挑选近乎苛刻。如磨献面,不准使用牲口,只能人工推磨,严禁女人参于操作。推磨、罗面者均由醮会纠首承担。参加磨面人员一律赤脚,挽裤腿,用黄纸封口,严禁磨面时讲话;磨道打扫干净,清水洒地,黄土垫道。三月二十日清早请神,请神时需锣鼓33 面,焚香五株,将神迎至村庙正殿。凡参加朝醮人员三餐禁忌腥荤,禁忌污秽
11、行为;禁忌亵渎语言。三月二十七为“迎菜”日,这天,12 节锣鼓(每节 4070 人不等)在前开道,后随神楼,三桌献菜,每桌 12 碗,敲锣打鼓在村中转游,路过家户,其全家老少都要在门前烧香磕头,迎接神驾。迎菜事毕,将神楼送归村庙,献菜奉献神前。离东岳庙较远的做醮村,一般为三月二十六日“迎菜”,二十七日起醮,中途住一晚,二十八日朝山。三月二十八日正式起醮日。当日早八时,炮响三声,起醮启动。第一声炮响,朝山队伍开始集中;第二声炮响起程准备;第三声炮响起程。朝山队伍开始抬着神楼,打着仪仗,敲锣打鼓先在村里转一圈,然后一路偃旗息鼓前行;待进县城,队伍肃整,鼓乐起鸣,神楼威武,旗帜鲜亮,一直到东岳庙照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合 家乡 民俗文化 浅谈 中华 农耕 文明 传承 发展 意义 作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