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启蒙主义戏剧理论.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九章启蒙主义戏剧理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启蒙主义戏剧理论.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 启蒙主义戏剧理论 第一节 启蒙主义时期概述 与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关系相当密切的法王路易十四于一七一五年去世,他留下的是一个由精雅、奢华的锦幔遮盖着的烂摊子。八年后路易十五亲政,这是一个公开宣称“死了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荒唐皇帝。他死后即位的路易十六仍然昏庸得很,凡尔赛宫沉溺在淫靡挥霍之间,整个法国沉沦在政治、经济的危机之中。路易十四时代庄严的帝国幻影消逝了,一度尊崇过的公民道德日非一日。不少诗人、小说家、喜剧作家,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创作题材上都围着女人转,轻薄、细腻、放荡,绘画浮华淫亵,室内装饰力求轻巧、艳丽以至肉感,人们把这类流行一时的艺术称之为“罗珂珂艺术”(本义为螺钿装饰,
2、原指华丽轻浮的家具和房屋款式)。在这种时尚中,文雅精致也渐渐不对贵族们的口味了,应运而生的是津津乐道地刻划疯狂和糜烂的肉欲的作家萨德。似乎一切都无所不可,只有一点:不能自由思想。十八世纪法国的书报检查制度相当周密苛严,不仅查禁了大量国内的出版物,而且还在边境严格控制进口书籍。法令明文规定:“凡作品被判为可耻有害者,其作者与出版者皆应以死罪论处”,当然,其所谓“可耻有害”是正恰与这个意义相反的。在戏剧方面,专门有官吏在剧场中负责取缔、查禁事务。在日常生活中,私人通信的自由也遭受着蛮横的干预,而权贵们的一封“密札”则可坑害任何一个人。为一切进步的思想家敞开着的,是巴士底狱阴森的大门。但是,历史终究
3、不会在凡尔赛宫或巴士底狱的门口停步。事实上,法国的社会思潮一直在不息地向前涌流。首先,文艺复兴运动所点燃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之火在欧洲从未熄灭;其次,十七世纪连那些出入于宫廷的古典主义者们也呼吁过理性的力量,这种呼吁之声也未曾消泯,而且还由此产生了把“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这种局囿于自身主观的理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的一种趋势和要求;再次,海峡对面,革命后的英国的政治文化气氛象一阵阵海风吹拂过来,吸引和鼓动着大量法国的有志之士;最后,伟大的牛顿和其他科学家们对世界所作的新解释、新探索也对社会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以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工人罢工等人民斗争为背景,组合成了一种莫名而又巨大的潜在力
4、量,始而凝聚,继而奔突,如渴骥射泉,如骏马注坡,直有摧枯拉朽之势。君主专制该否定,贵族特权该否定,封建等级该否定,宗教偏见该否定,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也该否定!总之,几乎整个社会都需要怀疑,都需要改造。让真理来代替迷信,让正义来代替偏私,让平等来代替特权,让人权来代替压迫。这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必然会推举出自己的代表者,而这些代表者则认为要实现上述这一系列社会改革,第一步必须以一个思想文化运动来照亮人们蒙昧的头脑,因此他们就不畏艰险地奔走著述,发起了启蒙运动。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是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这四个代表人物的并列使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星汉灿烂的时代。他们之间,意见并不统一,而且还常有
5、龃龉争执,但是异中有同,总方向大体一致。思想本身的力量,深入浅出的宣传方式,加上渊博的学识,夺目的文采,使他们的影响十分巨大,使他们的声音遐迩可闻,由法国直播全欧。他们所论,是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的切实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所言,都诉诸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领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动情。于是,他们所构成的思想激流超过了文艺复兴时代,或者说,从文艺复兴时代发源的反封建浪潮到这时才奔流成巨澜,足以向着欧洲封建主义的墙垣猛压下去这就出现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启蒙主义时期的戏剧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启蒙主义者一般都或多或少地批判了古典主义的某些刻板原则,连其中显得相当保守的伏尔泰也说“一大堆法则
6、和限制只会束缚这些伟大人物的发展”,“在任何方面都逐字逐句地学步古人是一个可笑的错误”,而狄德罗等人对古典主义条规的批判就更明确。但是,他们大多没有对古典主义戏剧持根本否定的态度,致使在启蒙主义时期有不少国家还先后出现了新的古典主义的文艺流派,许多启蒙主义者甚至还是古典主义戏剧的热烈爱好者。十八世纪初期,古典主义戏剧已不如以前盛炽,但戏剧家的队伍中仍不乏古典主义大师的崇拜者,如克雷毕庸之摹仿拉辛,列牙尔和勒萨日之追随莫里哀。伏尔泰本人在悲剧创作中也以高乃依和拉辛作为榜样,对与古典主义戏剧原则相矛盾的莎士比亚剧作他虽然不能不佩服,不能不推荐介绍给法国人民,但比之于拉辛等人的剧作则又深恶其“粗野”
7、,甚至把莎士比亚的名剧说成“野蛮”,说是连法国和意大利最低级的民众也忍受不了。他自己也写了几部悲剧,在形式上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也不违背“三一律”。当然,伏尔泰的悲剧创作有比较明显的启蒙目的,包含着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悲剧所没有的新的激情和新的思想,在当时的法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只是象他这样的忙人,写戏大多是急就章,古典主义的拘束既未摆脱,些许艺术革新的愿望也未能通过精细琢磨得以实现,因此在戏剧史上,他的悲剧的地位并不高。相比之下,对古典主义的态度比较强硬的狄德罗积极主张现实主义文艺,热衷于与贵族情趣判然有别的市民戏剧,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在启蒙主义时期法国最有成就的戏剧家是博马舍
8、(1732l799)。博马舍受到过上述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他前期有名的剧作有欧仁妮、两朋友,而使他在戏剧史上占据突出地位的是所谓“费加罗三部曲”: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随着法国革命的历史和博马舍本人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这个三部曲的内容也出现了由进取而倒退的变化。在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时期,法国的市民戏剧虽然有坚强的理论支持,也有一些可贵的实践,但仍未能从根本上取代古典主义戏剧,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政治目标和文艺形式有时会产生一些微妙的矛盾。说来似乎奇怪:正是启蒙主义者的革命意向,使古典主义戏剧多留存了一些时候。在贵族的政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候,古典主义的戏剧原则也曾随之受到过
9、怀疑,至少被认为不很适应新的启蒙宣传,狄德罗等人的市民戏剧就是应顺着历史潮流问世的。但当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却渐渐感到,仅仅停留在“启蒙”阶段不解决问题了。用市民的意见写出来的讽刺贵族的戏剧,并不能使贵族们因羞愧而改悔。道德说教既已归于无用,那么,事情就发展到了必须消灭贵族的地步。但一涉及到血与火的真正搏斗,英雄主义和公民美德就成了革命者的一种必需,而古典主义戏剧中有的是这方面的教材。更何况,剑戟血泪比平庸的讽喻更适合于戏剧。用普列汉诺夫的话来说,“对共和政体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迷恋又促使对于整个古代生活的兴趣活跃起来了。摹仿古代成了一种风气。在那时候法国所有的艺术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现在
10、我们先指出一点:正是这种风气,由于资产阶级戏剧的内容象资产阶级本身一样平庸,而减低了人们对于资产阶级戏剧的兴趣,而且把古典主义悲剧的死亡推迟了好久。”(从社会学观点论法国十八世纪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那么,是不是还是依然故我的古典主义呢?不是了。革命家们在文艺领域里一度显得保守只是表面现象,他们借古典主义悲剧的外在形式,化入了新的革命内容,可谓是“旧瓶装新酒”。古典主义戏剧就这样长期地存在着,直到资产阶级彻底把自己封建主义的对手打倒,再也不要英雄主义的时候。到那个时候,我们将会看到,资产阶级市民戏剧将会真正兴隆,莎士比亚将取得更高的地位,他和拉辛孰高孰低的问题也将最后得到解决。但是,尽管如此,狄
11、德罗等人在十八世纪对于新兴的市民戏剧作过的呼唤,对于古典主义戏剧原则作过的批判,对于戏剧的现实主义职能作过的阐述,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正是这些论述,使“旧瓶”里的“新酒”真正具有新的本质,使以后市民戏剧矫健行世之时能很快就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复杂的时代原因,十八世纪的欧洲没有出现与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完全相称的戏剧作品,但他的戏剧理论是可以上接莎士比亚,后承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的。在美学领域和戏剧理论领域可与狄德罗合称双璧的另一个代表者,不在法国启蒙运动的行列里,而是德国的启蒙主义者莱辛。第二节 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 狄德罗(17131784)出生在外省朗格尔城一个相当殷富的
12、制刀匠家庭里,父亲希望他学神学和法学,但是他自己却喜欢钻研文艺学、哲学、语言学和数学,很想做个作家。父亲断绝了对他的接济,也未能使他改弦易辙。他当家庭教师,搞点翻译,以维持生计。就在这个过程中,狄德罗通过卓有成效的刻苦学习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也接识了一些具有高度思想文化修养的学者,如卢棱,孔狄亚克,马布莱等。狄德罗在一七四六年以后陆续写过一些怀疑神学的文章,引起官方的警惕,后来也曾被监禁过。出狱以后,他投入了划时代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巴黎的出版商普鲁东原意是把英国 E?张伯斯一七二八年编纂的百科全书译成法文,但狄德罗不以翻译为满足,主编起一部全新的法国百科全书来,作为对科学和艺术成果的全面
13、总结,也作为一种有效的启蒙宣传。在编百科全书的同时,狄德罗还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和文艺作品,著名的有哲学理论著作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等,美学著作美之根源及性质和哲学研究、论绘画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等。他的哲学著作中引人注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倾向中又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因而构成了相当接近现代唯物主义的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作为一个出色的哲学家,狄德罗当之无愧;他在美学著作中针锋相对地批判了古典主义的贵族美学观,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把“身外之美”和“关系到我的美”区别开来,肯定了美的客观属性,同时又申述了以人
14、道主义和启蒙主义为基础的真、善、美统一论,因此,他又作为近代现实主义美学的先驱者而受人景仰;他在小说创作领域的声誉建立在他去世之后发表的上述三部小说之上,这些小说以浓重的启蒙主义哲理色彩见胜,又长于日常现实生活的刻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比其他启蒙主义者的小说高出一筹,而且在现实主义的小说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戏剧作品没有小说好,但他的私生子和一家之长又标志着一种新的戏剧类别“严肃喜剧”(正剧)的建立。总而言之,自亚里斯多德之后,很少有人在学识的广度、深度和开创精裨上能与狄德罗比肩。而我们这里要详加探讨的,则是上述成就之外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戏剧理论上的建树。当然,驰骋于广阔的学术文化领域中的
15、狄德罗毕竟无法离开他时代的土壤,他还被一些绳索牵掣着,这主要表现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与孟德斯鸠、伏尔泰一样,他希望一个哲学家式的君主出世。这种思想,阻挡了这位杰出的启蒙主义者向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迈进的步伐,却把他推上了走向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宫廷的旅途。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的统治者,很想把主张开明君主的狄德罗作为自己的一种装饰,曾长期对他表示友好,并于一七七三年邀请他前往俄国。接待是热情的,但当狄德罗一提出改革政治的建议,女皇却不客气地说:“你那些伟大的原则,可以写出漂亮的著作,但用来办事,就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事实证明狄德罗的政治幻想是空虚无效的。他在俄国只逗留了七个月
16、,于一七七四年四月离开彼得堡回国。自俄国返回后,狄德罗没有作出什么突出的成就。去世前,他拒绝了天主教士要他放弃无神论的劝告,终于带着一个启蒙主义者的本色离开了人间。狄德罗生前未曾遇到一七八九年的革命风暴,但他感受到了风暴的逼近。尽管他的思想与他去世后五年爆发的法国革命还有一些距离,而他一生的奔忙著述却一直在为这场革命的到来制造着思想舆论;同时,也正是这个急速地、无可阻挡地酿发着革命风暴的时代,为狄德罗的活动提供了壮阔的舞台,使他的才学见识得其所哉地发出了光辉,让他的名字和那场他并未见到的革命联在一起载入了史册。狄德罗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写于一七五八年的 论戏剧艺术 中,在这以
17、前他还有过一篇关于私生子的谈话,晚年又写过关于演员的是非谈。综观这些著作,人们可以领受到作者对于戏剧艺术各个方面的广泛了解和深入思考。亚里斯多德的宏大理论气概,在隔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后,又在狄德罗这里出现了。论戏剧艺术一文原是写给当时喜欢与各国权贵、文士通信谈论文艺问题的德国批评家格里姆的,后来作为狄德罗的剧本一家之长的附录一并出版。无疑,这个附录要比剧本本身更有价值。这是一篇完全近代化了的戏剧论著,思路周密,内容广泛,分析精详,行文流丽,即便对于十九、二十世纪的读者来说,也不再有太多的隔阂和陌生感。尽管在时间上狄德罗与布瓦洛的距离更近,但其间却有着一座时代和思想范畴的大山;而从狄德罗通向
18、现代欧洲戏剧理论界,尽管路途间亦有不少岭岙涧谷,但却是在同一个视域之中了。不久将要介绍到的德国莱辛也有同样的特点,狄德罗和莱辛,可以说是近代戏剧理论最初的归结者。论戏剧艺术涉及到戏剧的好几个方面,其重心在于对自己所倡导的“严肃喜剧”的阐述,但这些阐述所体现的普遍美学原则,却是超越一种特定的戏剧体裁的。“严肃喜剧”是狄德罗通过自己的剧作私生子和一家之长建立起来的一种戏剧体裁,也就是后来占领世界剧坛的“正剧”的前身。早在写作论戏剧艺术的前一年就发表的关于私生子的谈话中,狄德罗就对古典主义所限定的悲剧和喜剧之间不可逾越的尊卑界线提出了挑战。他说,戏剧领域的类别只有悲剧和喜剧两种(悲喜剧、闹剧虽也出现
19、,但不符合“正统观念”),但事实上“人不总在痛苦之中,也不总在喜悦之中”,因而应该有一种接近家常现实生活的戏剧。叫作喜剧,它却可容纳独自:叫做悲剧,它又如此平易,因而不妨叫做“严肃喜剧”或“家庭悲剧”,反正是传统的悲剧和喜剧概念之外的第三种戏。这并不是悲剧、喜剧因素的简单杂拌在狄德罗之前另一位剧作家叟塞(16921754)曾作过杂拌的试验,写过一些“流泪喜剧”,没有获得太大成功,艺术功力固然是一个问题,而主要原因是叟塞仅止于体裁上突破和交叉的实验。狄德罗就不同了,他感觉到新的戏剧体裁的创建是时代的需要,有着一系列坚实的社会依据和美学依据。他把这种体裁与时代和历史接通了血脉,那就远非旧形式的撷取
20、,拌和工作所能比拟的了。他在论戏剧艺术中反复强调了这种戏剧所遵循的“真实”和“自然”的现实主义原则,申述了它的社会道德作用,还细致分析了各个重要的戏剧环节,从而使自己的戏剧观得到了明确而又具体的展现。一、现实主义的戏剧原则 狄德罗的戏剧观是现实主义的。他以醒目的笔触在他的戏剧理论典册中不断地写着“真实”、“自然”这两个词。“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如果说在你们的戏剧的最轻微的情节当中有一会儿是自然和真实的,那么你们不久就会觉得一切和自然和真实相对立的东西都是可笑和可厌的。”狄德罗把真实和自然放到了无与匹敌、不可或离的崇高地位之上,因此他在阐述具体戏剧原则的时候,大至情节、布局,小至语气、布景
21、,全然以此为标准。这样,他对那些与真实相对立的规则非常蔑视,对热衷于制订种种规则的戏剧理论家和戏剧批评家更看不起。例如,他针对“同一个人物不要在同一幕中屡次出现”这样的规则发表评论说: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假使他重新出场,象我们在社会上每天所接触到的那样自然,那就让他再来吧。现实根据对狄德罗来说远比法则根据重要,正是在这种地方,他与古典主义的刻板办法划出了根本的界线。古典主义悲剧习惯于构造一种特殊而又曲折的情节来宣扬先验的伟大感情,狄德罗认为这也是与真实的原则相背离的。他说,“布局愈是复杂,就愈不真实。”他又说:在各种感情当中,最容易假装的也就是最容易描绘的。伟大的心灵就是其中之一;它到处包含着
22、我所不能名言的虚伪的、过火的东西。真实最可贵,真实也最困难。戏剧的真实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对这个问题,狄德罗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更系统的阐述,他也把戏剧与历史、哲学作了比较。历史真实不是戏剧的艺术真实,这是亚里斯多德早就论述过的,但狄德罗却更具体地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戏剧有时明显地改动了历史事实,为什么连少数懂得这段历史的历史学家们也能接受下来呢?他说:历史家只是简单地、单纯地写下了所发生的事实,因此不一定尽他们的所能把人物突出;也没有尽可能去感动人,去提起人的兴趣。如果是诗人(指“戏剧诗”,即戏剧家。引者)的话,他就会写出一切他以为最能动人的东西。他会假想出一些事件。他可以杜撰这些言词
23、。他会对历史添枝加叶。对于他,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惊奇而不失为逼真;他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他遵照自然的程序,而自然适于把一些异常的情节结合起来,同时使这些异常的情节为一般情况所容许。这里所说的“逼真”,他解释为“谎言和真实的巧妙结合”,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说谎说得圆”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巧妙结合,因概括、提炼而克服了历史事实的偶然性和个别性,具有了必然性和一般性,也就是他所说的“诗的目的比历史的目的更一般化”。然而,这样的真实并非戏剧所独有,哲学也讲求比历史“更一般化”的真实,戏剧与哲学的真实有何不同呢?狄德罗说:诗里的真实是一回事,哲学里的真实又是一回事。为了存真,哲学家说的话应该符合事物的本质,
24、诗人只求和他所塑造的性格相符合。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戏剧艺术只要抓住性格不放,而可以全然不顾“事物的本质”呢?也不是。戏剧艺术不能象哲学那样让本质概括出来离开性格塑造骨立在外,但同样必须符合事物现象间的必然联系,也即合乎逻辑:诗人善于想象,哲学家长于推理,但在同一意义下,他们的作为都可能是合乎逻辑的或不台逻辑的。说他合乎逻辑或说他具有了解诸般现象必然联系的经验,这原是一回事。至此,狄德罗形成了合乎“诸般现象必然联系”的“想象”这样一个颇为科学的对文艺本质的见解。想象本是人的心理机制,“是人们追忆形象的机能”,但包括哲学家在内的一般人,常常只能把这种追忆的内容按一定程序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只有艺术
25、家,才能让这种理智的追忆过程进入到一个“不抽象”、“不一般”的阶段,“获得某一种明显的形象表现”。在这一阶段,理智未曾被驱逐,但它“休息”了。既然形象和想象得之于合乎必然联系和一般程序的“追忆”,那么它们本身也就不应违背必然联系和一般程序,艺术家“不能完全听任想象力的狂热摆布,想象有它一定的范围。在事物的一般程序的罕见情况中,想象的活动有它一定的规范。这就是他的规则。”狄德罗很少提到规范和规则,但却把它们加给了想象,这既让戏剧艺术与历史、哲学明确地区分了开来,又坚持了注重客观逻辑规范的现实主义路线。在他之前,在区别中论述文艺特性的理论家不在少数,但直截地从中引出想象和形象作为文艺的基本特性并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启蒙 主义 戏剧 理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