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篇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 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
2、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 斯密国富论 1776(英国)2:查理 巴贝奇(英国)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 Y理论 4:Z 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
3、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二)管理原则的创新(三)经营目标创新(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4、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 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征 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三节 人本原理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 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 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第二节 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三、供应链管理系统 四、办公自动化系
5、统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挑战与机遇 第四节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 二、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 三、云计算的运用 四、云计算对管理学理论的冲击(1)劳工分工理论(2)规模经济理论(3)多元化理论(4)层级管理理论(5)财富分配理论 第五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 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 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第二节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二、权利主义道德观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 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 益的一种手段。2.从
6、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相关者的利益。4.不仅把 人看做手段而且把人看做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6.具有自 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作为行为导向。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2.个人特征。3.组 织结构。4.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第四节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和现代社会 二、企业的价值观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第六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 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二:管理哲学 三: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 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三
7、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二: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的方式 第六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二篇 决策 第七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二: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三: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和特点 一
8、:决策的类型(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三)集 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四)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五)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六)确定 性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二:决策的特点 1.目标性 2.可行性 3.选择性 4.满意性 5.过程性 6.动态性 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二:行为决策理论 赫伯特 西蒙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理性”“满意原则”三:当代决策理论 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一)头脑风暴法(二)名义小组技术(三)德尔菲技术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一)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二)政策指导矩阵书 p
9、257 页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小中取大法 2:大中取小法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八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1.名词意义: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 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2.动词意义: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二:计划与决策(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1.决策是计划的前 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
10、不可分 割的交织在一起。三:计划的性质(一)计划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二)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 基础(三)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四)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三: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四: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从抽象到具体: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 序、规则、方案、预算。西蒙把组织活动划分为-1:例行活动 2:非例行活动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一)确定目标(二)认清现在(三)研究过去(四)预测 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五)拟订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六)制定主
11、要计划(七)制定派生计划(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九章 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 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二:目标的性质:1.层次性 2.网络性 3.多样性 4.可考核性 5.可实现性 6.富有挑战性 7.伴随信息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一)制定目标(二)明确组织的作用(三)执行目标(四)成果评 价(五)实行奖惩(六)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近细远粗 可以避免不确定性 二: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1.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2.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
12、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 3.滚动计划方法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他可以提高组 织的应变能力。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二:网络图。1.工序2.事项 3.路线 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1.该技术能把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清晰 地表明,并指明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3.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4.便与组织与控制。5.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第四节 业务流程再造 一、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一)观念再造(二)流
13、程再造(三)组织再造(四)试点和切换(五)实现远景目标 第三篇 第十三章 组织设计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1.扁平结构 2.锥形结构(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四)组织设计的任务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二)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三)命令统一的原则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 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 二: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1:“保守型战略”2:“选择风险型战略
14、”3:三:技术及其变化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一)生产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二)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四:企业发展阶段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1.创业阶段 2.职能发展阶段 3.分权阶段 4.参谋激增阶段 5.再集权阶段 五:规模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1.规范化 2.分权化 3.复杂性 4.专职管理人员数量 第三节 部门化 一:职能部门化(是一种传统的普遍的组织形式)二:产品部门化 三:区域部门化 四: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第四节 分权和集权 一:权利的性质与结构 二: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 三:组织中的集权倾向(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 1.组织的历史 2.领导的个性 分析型战略”3.政策的统一与行
15、政的效率(二)过分集权的弊端 1.降低决策质量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四:分权及其实现的途经(一)分权的标志 1.决策的频度 2.决策的幅度 3.决策的重要性 4.对决策的控制程度(二)分权的影响因素 1.促进因素(组织的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需要)2.不利因素(政策的统一性、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三)分权的途经: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与主管人员在工 作中的授权 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 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原则 一:人员配备的任务(一)从组织需要的角度考察 1.要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开动运转 2.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 3.维持成员对组织的
16、忠诚(二)从组织成员配备的角度考察 1.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 2.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二:人员的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一)确定人员需要量(二)选配人员(三)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三:人员配备的原则:1:因事择人的原则 2:因材器使的原则 态平衡的原则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 一: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二:管理人员的来源(一)外部招聘(二)内部提升 三: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1.管理的欲望 2.正直诚信的品质 3.冒险的精神 4.决策的能力 5.沟通的技能 四: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一)公开招聘(二)粗选(三)对粗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
17、(四)民意测验(五)选定管理人员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 一: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二: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一)关于贡献考评(二)关于能力考评 三: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的影响 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 一:培训与管理队伍的稳定(相互促进)二:管理人员培训地目标 三: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第十二章 合 第一节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一: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 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三: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 一:直线、参谋及相互关系 二:直线与参谋的矛盾 三: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第三节 委员会 一:运用委员会的理由 二:委员会的局限性 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18、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第二节 管理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三、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 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第四篇 领导 第十四章 领导和领导者 第一节 领3:人事动 组织力量的整 导的性质和作用 一:领导的含义: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二:领导的作用(一)指挥作用(二)协作作用(三)激励作用 第二节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一:领导者素质及
19、条件(一)思想素质(二)业务素质(三)身体素质 二: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领导指出的新要求 1.建立愿景 2.信息决策 3.配置资源 4.有效沟通 5.激励他人 6.人才培养 7.承担责任 8.诚实守信 9.事业导向 10.快速学习 三:领导集体的构成 1.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 3.能力结构 4.专业结构 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1.专权型领导 2.民主型领导 3.放任型领导 二: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管理方格论布莱克、穆顿提出 四:权变理论 第四节 领导艺术 一:做领导的本职工作 二: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 三: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 四: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20、 第十五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的性质 一:激励与行为 二:内因与外因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一)生理的需要 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1.需要的多样性 2.需要的层次性 3.需要的潜在性 4.需要的可变性 二:期望理论弗鲁姆 三:公平理论亚当斯 四: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一)正强化(二)负强化 五:激励模式 第三节 激励实务 一:委任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二:正确评价工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 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进去精神 第十六章 沟通 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 一、沟通的重要性 二、沟通过程 三
21、、沟通的类别 四、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 五、沟通网络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1.个人因素 2.人际因素 3.结构因素 4.技术因素 二、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2.要学会听 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5.职工代表大会 6.工作组 7.加强平行交流,促进横向交流 8.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第三节 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的起源: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1.沟通差异 2.结构差异 3.个体差异 二、冲突处理 1.谨慎的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 2.仔细
22、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 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 4.妥善选择处理办法 三、谈判 1.理性地分析谈判的事件 2.理解你的谈判对手 3.抱着诚意开始谈判 4.坚定与灵活相结合 第五篇 控制 第十七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一节 控制及其分类 一: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一)环境的变化(二)管理权力的分散(三)工作能力的差异(四)控制的基本原理 二:控制的类型(一)确定控制标准 Z 值的方法,控制过程分为 4类(二)目标控制 第二节 控制的要求 一:适时控制 二:适度控制 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三:客观控制 四:弹性控
23、制 第三节 控制过程 一:确立标准(一)确定控制对象 1.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 2.资源投入 3.组织的活动(二)选择控制的重点 1.获利能力 2.市场地位 3.生产率 4.产品领导地位 5.人员发展 6.员工态度 7.公共责任 8.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三)制定标准的方法 1.统计性标准 2.根据评估建立标准 3.工程标准 二:衡量工作成效(一)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二)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三)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三:纠正偏差(一)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二)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三)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第十八章 控制方法 第一节 预算控制 一:预算的形式(一
24、)静态预算与弹性预算(二)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二:预算的内容(一)收入预算:(二)支出预算(三)现金预算(四)资金支出预算长期预算(五)资产负责预算是对企业会计年度末期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三: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非预算控制 一:比率分析-(一)财务比率(二)经营比率 二:审计控制-(一)外部审计(二)内部审计(三)管理审计 三:损益控制 四:投资报酬率控制 五:亲自观察控制 六:报告分析法 第三节 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对象与成本分配(一)直接成本分配方法(二)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二:成本控制的步骤(一)建立成本控制的标准(二)核算成本控制绩效及分析成本发生偏差的调查(三)
25、采取纠偏措施 三:成本控制的作用 第四节 其他控制方法 第六篇 创新 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目标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制度创新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五:环境创新 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二:新活动的组织 第二十章 企业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一:创新与技术创造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一)要素创新(二)产品创新(三)要素组合方式的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贡献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德鲁克理论 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 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六:观念的改变 七:新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 二:创新对象的选择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一)“先发制人”的贡献:(二)“先发制人”带来的问题:四:创新方式的选择 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极其原因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二节 企业层级机构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