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复习.pdf
《第四纪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纪复习.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冰斗与角峰 山岳冰川源头由雪蚀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地。典型的冰斗,由岩盘、岩壁和岩槛组成。由数个冰斗发展包围着的金字塔尖锐的山峰叫做角峰。玛洱湖与纹泥 富含热液和蒸汽的火山爆发冲破原来的地层或岩层而形成塌陷盆地,由环形墙、火山口沉积物、火山筒和馈浆通道组成的湖泊系统。它不同于其它湖泊最大特点就是封闭不与外界(除大气)发生物质交换。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每个年层分两部分:下部为以沙土为主的夏季浅色部分,上部为以黏土为主的冬季暗色部分。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
2、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与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相关。雪线与冰斗由气候和地形相互作用形成的大气固态降水的积累等于消融的界线。山岳冰川源头由雪蚀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地。淡水湖咸水湖盐湖以淡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的湖泊水中含盐度低于1的湖泊湖水含盐量大于24.7(35)称为盐湖介于上述两类之间,湖水含盐量在1-24.7(35)间冰期与间冰期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称为冰期,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刃脊与角峰 在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愈来愈窄,最后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尖背山脊,称为刃脊。由三个以上
3、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期是冰期向全新世过渡中发生的一次最重要的气候回返事件。在晚冰期后的急剧升温过程中,大约在距今1110ka,气候突然出现短暂(持续约1.3ka)的逆转,厄尔尼诺现象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El Nino”是圣婴的意思,最初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一带海岸出现的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海流。后来,在科学上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这是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异常的海洋和大气现象,厄尔尼诺的发生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灾害性的后果,使大批海洋生物和鸟类死亡,渔业减产。荒漠化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
4、,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岩溶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叫岩溶。B/M界线 B/M界线指的就是布容正极性期与松山反极性期的界线,年代为0.78Ma,它对应深海氧同位素19阶和黄土 L8中部。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雨木冰期)之后的全球转暖,大量冰川消失或收缩的时期。黄土由风力搬运和堆积的大气粉尘物质,由粒级0.01-0.05mm范围的粉沙组成,颜色从灰黄到黄红,多孔隙、肉眼不见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结合和陆生蜗牛的风成堆积物。更新世2.6Ma
5、0.01Ma,第四纪的第一个世,冰期活动频繁。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在北美被称为魏克塞尔,欧洲称威斯康星,在阿尔卑斯称雨木。历时约6.5万年(7510ka BP),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MIS4、3、2)末次冰期对应于氧同位素2-4 段,约7410 ka BP。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其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冰期。温盐环流海水在空间上存在着的温度和/或盐度的差异使密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深层海水的缓慢运动称之为温盐环流。【温盐环流,又称“输送洋流”、“
6、深海环流”等,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现况是,以风力驱动的海面水流如墨西哥湾暖流等将赤道的暖流带往北大西洋,暖流在高纬度处被冷却后下沉到海底,这些高密度的水接着流入洋盆南下前往其他的暖洋位加热循环,一次温盐循环耗时大约1600年,在这个过程中洋流运输的不单是能量(温度/热能),当中还包括地球固态及气体资源等,不过温盐环流最受人类关注的是其全球恒温的功能。温盐环流推测主要是由于北大西洋及南冰洋之间的盐分及温差对流而触发的。珊瑚礁珊瑚礁由原地生长的珊瑚骨骼堆聚而成,发育于波浪能量较大的浅水带,由于它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坚硬的钙质骨骼,不易被风浪击碎和夷平
7、,加上藻类的粘结作用,使它具有很好的抗浪性,许多学者把抗浪性作为成礁的必要条件。珊瑚礁是以珊瑚的骨骼为主骨架,辅以其他造礁生物、伴礁生物和粘结生物,构成一个能抵御风浪侵袭的生物堆积体。21、末次冰消期1511.3ka,指从末次盛冰期起冰川开始消融退缩至冰川消亡这一时段。它的时间跨度包括盛冰期后、晚冰期和冰后期的一段时间。在研究东北大西洋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三个钻孔的沉积物时(位于北纬47和西经19附近),哈因里奇(Heinrich)最早发现在这些岩心中大于15微米粗粒含量有突然增多的现象,在粗粒含量增加的同时,冷性有孔虫比例相对增多。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
8、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山岳冰川地表上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二、简答题 1 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气候记录的原理及气候意义。其基本原理是,自然界中存在着18O、17O和16O三种同位素,其中17O的含量极小。由于同位素分馏作用,在水的蒸发过程中轻的 H216O分子较之 H218O分子更易于蒸发。在寒冷的冰期里,大陆冰盖扩展,大量的低18O含量的淡水被固定在冰盖中不再回归大洋,大洋中的18O含量显著增高,由于有孔虫介壳中的 CO32-与大洋中的 CO32-之间处在一定的平衡状态,因此介壳中的18O也相应地增高。另一方面,在有孔虫壳体的
9、CO32-与周围海水中的氧同位素进行交换的过程中,18O进入到CO32-中的比重受温度的影响:水温升高,碳酸盐溶解度降低,浓集效应降低;水温降低,浓集效应增高。两种影响的效应是同向的,都是低温时18O/16O增大,保存在有孔虫残骸中的 18O值是两种效应的叠加,其中前者可能比后者更显著。以现代平均大洋水中的18O/16O(SMOW)值为标准,可以计算不同时期沉积物中有孔虫残骸样品中的18O/16O(S)值与标准值的差值 18O。18O/1000=(18O/16O)样(18O/16O)标/(18O/16O)标标准:SMOW。其中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主要受全球冰
10、量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沉积物中有孔虫碳酸盐介壳中氧同位素的变化只是全球温度的变化和全球冰期冰量的变化。2 冰芯氧同位素记录气候变化的原理与深海氧同位素相反,冰芯(极地)氧同位素随着全球温度升高而升高,而随着全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因为冰芯氧同位素主要受当时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影响,在寒冷的气候下,氧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增大,相对更多的 16 O 被蒸发到大气中,当然来自大洋的水汽中的 18 O/16 O 具有更小的值(残留在大洋中的水有更大 18 O/16 O的值),因此寒冷时形成的极地冰层中 18 O;温暖时虽然海洋的蒸发量可能会较大,但此时氧同位素的分馏系数较小,极地大气降水中 18 O/16
11、O就有较大的值;极地冰芯氧同位素与温度正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极地的冰芯氧同位素判断气候(温度)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冰芯有其特殊性,它主要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盛行时来自海洋的大量相对富 16 O(低的 18 O/16 O)的水汽成了冰芯的主要供给,而在冬季风盛行时来自大陆内部经过强烈蒸发而富集 18 O(高的 18 O/16 O)的水汽成了冰芯的主要供给;因此青藏高原冰芯氧同位素与温度反相关。3 列举2-3个黄土古气候代用指标,简要说明其环境指示意义 磁化率:黄土或古土壤的磁化率主要受其中的铁磁性矿物含量影响,1)Kukla et al.(1989)认为黄土古土壤序列
12、中“磁化率通量”相对稳定,在粉尘堆积速率相对缓慢的时期,磁化率被“浓缩”,所以古土壤中磁化率相对较高,而当粉尘堆积速率相对较快时,磁化率被“稀释”,黄土层的磁化率相较低。所以磁化率指示了粉尘堆积速率的变化;2)Zhou et al.(1990)和 An et al.(1991b)认为,黄土古土壤地层中磁化率的高低与成土、成壤作用的相对强弱有关,由于在成壤过程中的淋溶和酸化作用,极易形成大量的超细铁磁性矿物,从而造成土壤层相对于黄土层中磁性矿物颗粒的增加和磁化率的升高,进而,磁化率值可以用以指示夏季风的强度。化学指标:黄土序列的 Rb/Sr值可很好地区别黄土和古土壤单元。Rb 离子半径较大易被吸
13、附,而 Sr 相对易被淋滤,因此 Rb/Sr值的变化取决于 Sr 的丢失程度,Rb/Sr大指示了雨水淋溶程度即古降雨量的大,可作为衡量东亚夏季风强度的替代性指标。Mg/Al黄土堆积期,气候干冷、pH 值较高、Mg/Al也偏高;古土壤发育期,气候温湿、pH值较低、Mg/Al也偏低。4 简述湖泊的成因类型 湖盆地是湖泊形成的前提,根据湖盆的成因,湖泊可以划分为以下各种类型:构造湖: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拗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潴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1)断陷湖:由断层陷落形成的湖盆。这类湖泊的特点是: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深度较大。(2)向斜拗陷湖:这类湖泊面积较大,
14、如里海、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2 火山湖湖盆是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可分:1)火山口湖:当火山喷发停止,火山通道被阻塞,火山口成为封闭的洼地,水体充填成湖。(2)火山堰塞湖:由火山堆积物(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堵塞河谷,形成凹地而积水成湖。3 河成湖 可分为:(1)牛轭湖:由于河流改道或截弯取直而形成。(2)河口湖:支流注入主干流时,因主干流的天然堤对支流的阻截,在支流流入主干流的河口地带,即在堤下洼地积水成湖。4 冰成湖(冰川湖)冰成湖的湖盆或是冰川刨蚀的洼地,或是冰碛物堆积后,在冰碛丘陵之间所形成的洼地,或在终碛堤附近,由冰碛物阻塞而成的各种洼地,如新疆地区的哈纳斯湖。5 海成湖这类湖盆
15、形成于滨海地带,有泻湖与海生残留湖两种,前者为海岸堤阻隔海水进入海湾,仅在涨潮时海水才复浸进;后者是当海水大规模撤退,海水面下降时,在陆上残留下的湖泊,如里海和我国太湖。6 岩溶湖由于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多分布于碳酸盐类(灰岩)岩石区,如草海。7 风成湖在干燥地区,湖盆可以是强大风力所形成的风蚀洼地如居延海。如果河流注入洼地,或风蚀达到潜水面的深度时则成湖,或在新月形沙丘的内弯部分形成月牙湖,如甘肃敦煌。此类湖泊较浅,且多为间歇湖或游移湖。8 人工湖即水库。是人类利用有利地形截堵河道(如浙江的千岛湖)或人工开挖形成的湖盆地(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和北京大学未名湖)。湖盆的成因很多,一个湖泊
16、的形成及其特点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5 简述河流阶地类型并图示其中 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堆积阶地根据组成阶地的冲积层厚度与下切深度的关系,可以分为嵌入阶地、内迭阶地、上迭阶地和掩埋阶地。(1)侵蚀阶地(图5-2A):由基岩组成,有时阶面上残留极少冲积物。它断续分布于山区河流的谷坡上,切割不同的岩层,在不太长的河段中,高度比较稳定。确定侵蚀阶地时要注意与假阶地的区别。假阶地可以是产状平缓的软硬相间岩层造成的构造剥蚀阶地,可以是断层组成的断块阶梯或基岩滑坡组成的阶梯。(2)基座阶地(图5-2B):其特点是在阶地陡坎上可以看到上部冲积层及冲积层的基岩底座。它是由
17、于深切侵蚀作用的深度超过原有冲积层的厚度造成的。它分布于新构造运动上升显著的山区。(3)嵌入阶地(图5-2C):从外表形态看,完全由冲积物组成,然而在切穿阶地的冲沟或陡崖上,从横断面上看以新老阶地呈嵌入关系,新的谷底低于老的谷底;新冲积层顶面高于老冲积层的基座。(4)内迭阶地和上迭阶地(图5-2D、E):都是各次沉积层堆积厚度愈来愈小造成的。所不同的是内迭阶地各次下切侵蚀的深度均达到原来谷底的位置,上迭阶地每次下切侵蚀的深度都比前一次小,不能达到原来的谷底。大部分的气候阶地具有这两种阶地形态。(5)掩埋阶地(图5-2F):是早期形成的各种河流阶地被近期冲积层掩埋了,老的阶地就称为掩埋阶地。但在
18、长期连续下降地区,各时期冲积层连续迭覆,并不形成阶地,不能将冲积层的加积也误定为阶地。假若在谷坡上,阶地被坡积物或重力堆积物所掩埋,则称为坡下阶地 6 简述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碛堆积地貌侧碛垄:形成于冰川衰退时期。当冰川融化时,其厚度也逐渐变薄,原来挟于冰川中上部的内碛及冰裂隙中的冰碛,越来越多地在冰面上暴露出来。当冰川完全融化以后,它们就以倾坠的方式直接坠落在冰床上或停积型冰碛上。这种通过冰融化使碎屑物质直接坠落到冰床上的冰碛物称融坠型冰碛。在冰舌两侧形成的垄状的融坠型冰碛,称为侧碛。终碛垄:终碛垄指在冰川前缘由终碛构成的垄岗状地形。在冰川的终端位置暂时稳定时,终碛物会随冰川的移动而不断累积
19、增高,于是在前缘形成弧形垄岗。正由于此,终碛垄常是古冰川停滞位置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时,冰川前进也可将冰碛物向前推挤形成垄岗,这种垄岗中的冰碛物会有明显的挤压变形构造。终碛垄高达数十米甚至百余米,通常迎冰侧较缓,背冰侧较陡。大陆冰川边缘的终碛垄延伸可达数百公里,山岳冰川的终碛垄一般较短。由基碛组成的地形称为基碛地形,常见的基碛地形有:冰碛丘陵: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动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分布凌乱,大小不等,在丘陵之间常有宽浅的湖沼分布。冰碛丘陵的高低变化常与下伏基岩的起伏一致,但起伏程度要小。鼓丘:一般是由含粘土较高的停积型冰碛所构成的椭圆形丘陵
20、,椭圆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大小差别很大,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度由几百米到一、二千米。鼓丘往往成群地分布于大陆冰川前端终碛堤之内。山岳冰川区很少见。大部分鼓丘完全由冰碛物构成,有的则有一基岩核芯。基岩核芯常具有羊背石形态。它们有时出露于鼓丘的尾端(迎冰面),有时完全被冰碛物覆盖。二、冰水堆积地貌1.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可携带大量沙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联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2 冰水湖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洼地中形成冰水湖泊。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
21、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秋冬季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沉积。这样,一年中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根据季候泥的粗细层次多少,可以确定冰湖沉积的年龄。3.冰砾阜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侧水流,并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冰砾阜阶地。它只发育在山地冰川谷中。4.冰砾阜冰砾阜是一些圆形的或不规则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细粉砂组成,通常在冰砾阜的下部有一层冰磺层。冰砾阜是冰面上
22、的小湖或小河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沉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在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中都发育冰砾阜。5 窝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窝穴。窝穴是埋在砂砾中的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6 蛇行丘蛇行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行丘。它的长度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高1030m,有时可达7080m,底宽几十米至几百米。8、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依据:黄土岩性、古土壤类型、特征和接触关系,并配合年代学方法。划分方案:刘东生的划分方案。1 午城黄土地点:隰县午城柳树沟岩性:颜色较红且均匀,岩性较致密(故有石质黄土之称),含多层钙质结核。厚50米。化石:产泥河湾动
23、物群成分化石。时代:位于松山/高斯(M/G)分界面附近,古地磁年龄为2.58Ma,属于早更新世(Qp1)2 离石黄土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马 兰 黄 土(Qp3)离石黄土上部:色较浅,土质较疏松,含5-6层红色古土壤层,其间 距较大,古土壤结构较清晰。离石黄土下部: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间距较小,顶部为3 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3 午城黄土(Qp1)化石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时代中更新世(Qp2)(3)马兰黄土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岩性: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化石:较少。
24、时代:晚更新世(Qp3)4)全新世黄土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9 黄土的疏松结构,多孔性,特别是其中的结构性孔隙的存在是黄土湿陷性的首要空间条件,是湿陷性的第一个层次的原因。2 黄土中不抗水的粒间联结,是湿陷性的第二重要条件,第二个层次的原因。3 黄土中不抗水的联结主要是粘土的水-胶联结,可溶盐的存在及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浓度都会给湿陷造成影响。10、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一类称为全球性海平面变化,这是消除了海底的水均衡作用后的海平面变化,认为这是真正的海平面变化。另一种称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指大陆与海洋水面之间的相对运动。一)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由于水圈的水量变化而引起的,认为火
25、山喷发使地球的水圈水量增加,从而导致海平面变化,但不少学者认为地球上的水量没有多大的变化,火山喷发带来原生水,但沉积作用和化学作用地壳又吸收了一部水,两者处在平衡状态。这在地球的早期可能起作用,但随着地壳的增厚,作用已不明显了。二)冰川型海平面变化这种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引起海平面的波动。基本的机制是,当冰期时,海洋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大陆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使海平面下降;而在间冰期时,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三)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既可造成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也可引起局部的海平面变化。海底扩张,使洋盆容积增加,导致海平面下降。如果大洋脊体积增加,可导致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纪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