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构建.pdf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构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构建.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王俊;张鑫钰【摘 要】自 2004 年以来,甘肃省在少数民族区域“非遗”保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现代化发展及生存环境的变更,融资方法缺失、资金供应不敷、金融支持意识不足、金融市场支持紧缺、保险机制缺失,使得甘肃省少数民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基于此,文章结合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遣丰富但金融体系不足现状,构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支持体系,可有效解决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突出问题,有利于将甘肃省打造成非遗保护强省,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 页(P26-30
2、)【关键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构建【作 者】王俊;张鑫钰【作者单位】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兰州 730101;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兰州 730101【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F832.742 自 2004 年,甘肃省深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通过调研基本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 4 133 项,并不断推动非遗文化申报工作,目前省内已有 61 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甘肃省政府公布了三批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64 项,各市(州)公布名录 805 项,县(区、市)级名录项目达到了2 422 项,
3、使得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不断完善。2009 年,特色民歌“花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地还充分发挥“非遗”丰富的优势,在庆阳、松鸣岩等地开发颇具民俗风味的节会。2015 年 3 月召开的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中,提出全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拨付资金用于支持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及保护传承。甘肃省在少数民族区域“非遗”保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社会生活现代化、生存环境的变更和金融支持条件落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存在巨大考验,急需通过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一)促进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本文以金融产业自身特点为基础,深入研究快速推进甘肃少
4、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金融支持体系问题,结合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现状,探索金融支持非遗保护体系的构建,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做出微薄努力。构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可以有效缓解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突出矛盾,为非遗保护研究工作及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提供一定的经验完善和补充,是实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金融支持体系全面建设的必要途径,同时推动甘肃省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 在非遗文化金融支持方面的探索,已
5、经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规划和落实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但基于甘肃省非遗保护金融支持领域的理论较少,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金融领域几乎没有。构建合理、有效的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对填补非遗保护领域融资空白和不足,发挥前瞻性,健全融资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掘非遗资源能够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保护的行列,发挥非遗保护坚定的支持者作用和资本引导者作用。(一)金融支持不全面且发展不均衡 1.金融支持结构单一 甘肃省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缓慢,结构单一,数量较少,民营资本的入驻更是少之又少,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投融资领域发挥主要作用,然而金融机构对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和个人的开放水平很低
6、,除开放少量信贷领域外,公司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目前甘肃省金融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政策性金融、中小金融、外资金融、民间金融等成长迟缓,使需要资金的个人或企业难以融到资金,阻碍了非遗保护金融支持体系的发展。2015 年,甘肃省财政预算收入 1 229.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公共预算支出 3 217.163 亿元,涨幅达 10.4%,而全省境内证券类上市公司只有 27 家,年底股票总市值 2 846.62 亿元,通过股票交易筹得资金 108.73 亿元。甘肃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16 299.50 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 13 728.89 亿元,且在
7、存款和贷款中都主要为单位存贷款和个人存贷款,分别为个人存款 7 804.53 亿元,个人贷款 5 288.88 亿元数据来源:2015 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可以体现出甘肃省的投融资主要在单位和个人之间,投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融资困难、非遗保护资金供给严重缺失,保护困难。2.金融支持不均衡(1)政策因素。由于部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并不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知名度不高,因此政府支持力度较弱,大部分资金和政策都向国家级“非遗”文化所偏移。不仅没有资金传承文化,还要受到其他已经成型的“非遗”文化产业的排挤,越缺少资金越难让现代人所了解,将会慢慢遗失。甘肃省少
8、数民族地区虽拥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外部资金投入力度在各地区相差较大,对普通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投入比例低,导致获得资金较少的地区“非遗”文化发展艰难,难以维护。(2)融资因素。从资金供应主体的组成来看,在甘肃省固有资金供应体制条件下,长期以来政府是唯一的资金供应主体,自1978 年公司和私人的投融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至今,虽然非政府性投资比重逐渐上升,但政府依然是非遗文化成长领域最重要的推动者,而甘肃省金融机构除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县支行有小额贷款、低风险贷款的审批权限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在地县的分支机构职权范围有限,信贷业务要经过上级机构审核批准才能达成,而这一过程时间跨度大,资金筹集效率
9、低下。这与东部发达省市的资金供应结构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制约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由表 1 可以看出,从20072014 年间,甘肃省非金融机构在每年的融资量上变化较大,并且在贷款、债券(含可转换)、股票等所占比重也不协调且差异较大。说明甘肃省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甘肃省非遗保护资金融资的效率。投融资机制的不健全,影响着甘肃省非遗保护的资金大量投入和广泛利用。(二)金融资金供需不均衡 1.金融资金需求分析。甘肃省少数民族区域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发掘及保护方面。(1)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没有闲散资金对当地“非遗”进行保护和宣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首先缺少
10、“非遗”文化的保护资金。(2)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普遍外出打工谋生,本地缺少年轻劳动力,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缺少人员传承及产业链的建设。(3)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很少有人愿意无偿的将“非遗”文化的技术传授给别人,“非遗”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无人可教的尴尬局面。并且“非遗”文化自身竞争力较小,较少的政府拨款难以将“非遗”文化形成产业链,进行持续性发展。2.金融资金供给分析。相对于其他文化领域的投资,“非遗”保护得到的资金供应量微乎其微。据统计 2012 年甘肃省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的保护只争取到甘肃省政府财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拨款783.5 万元,且针对国家级“非遗”文化,同年文化产业得到
11、的资金供给远远超过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的资金供给。而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有较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处于尚未开发保护状态,“非遗”文化发展传承困难。而非遗保护资源投入收不抵支,一方面地方性中小银行大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股权结构单一,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严重扭曲了公司治理,使银行产权约束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因为产权机制、处理体制及对市县区中小银行监督相对滞后等原因,在演进过程中累积大量的危害因素,进一步制约了少数民族区域文化的成长。(三)金融保护意识不强 甘肃省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文化提供的保护大多出于政策性保护,实质性的资金支持较少。少数民族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 少数民族地区 保护 金融 支持 体系 构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