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卷(二)+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复习卷(二)+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上期末课内文言文复习卷(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
2、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8把“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
3、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B.C.D.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4、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诚实 B丈夫之冠也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D将复何及 何及:怎么来得及 8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贫贱的困扰,还是面临暴力的威胁,都始终践行“
5、仁、礼、义”的准则,孟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B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C诸葛亮勉励后辈努力继承和践行“君子之行”,尤其要守住“宁静”之心,明确追求之志,勤于学习成才。D诸葛亮写这封信,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珍惜时光,“励精”“治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棋不定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8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
7、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 分)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闻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帝感其诚 岂不诚大丈夫哉 8把“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9、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B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
10、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共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A周亚夫军细柳 三军可夺帅也
11、B上自劳军 劳其筋骨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侧 屠乃奔倚其下 D天子且至 年且九十 8把“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一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B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群臣皆惊”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D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
12、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C 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凭借”之意。A 前者表转折,后者承接。B 前者“的原因”,后者“的人”。D 前者助词,后者代词。8.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9.D“三里”“七里”区域小,目的不是启发君主打战,而是重视百姓,施行仁政。二、富贵不能淫 7 A诚:真正,确实。不是“诚实”。故选 A。8.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9 B从“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
13、意思是: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由此可知,公孙衍和张仪不是“令人敬畏”,而是让人感到恐惧害怕,“安居而天下熄”也不能说是“为天下守太平”。故选 B。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B 恒,均是“往往”。8.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往往容易灭亡。9.B 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此句说法过于绝对。这六个人的经历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典型例子。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四、愚公移山 7.C 闻,均是“听闻”。8.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9.B妻子并没有嘲笑和阻止愚公,她只是“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见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可能面对的困难,让愚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打算。故选 B。五、周亚夫军细柳 7.C(A军:驻军/军队;B劳:慰劳/使劳累;C乃:于是,就/于是,就;D且:将要/将近)8.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天子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9.B都是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故选 B。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