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 1 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 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
2、期。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2.多元的文化发生 (1)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遗址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2)长江流域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屈家岭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
3、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 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三、夏、商、周的年代 1.尚忠的夏文化 夏,时间约从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7 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夏文化的重要
4、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商朝始建于公元前 17 世纪初至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共历 17 世 31 王。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3.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周朝,公元前 11 世纪的中叶 (1)分封制与统一化的文明进程 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分封
5、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百家争鸣的特点: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
6、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和各家思想的特征: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上下五千年”之“孔子”、“孟子”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上下五千年”之“老子”、“庄子”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
7、治理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
8、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1.经略南方 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 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元朔二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 36 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9、汉朝共用 200 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录象资料 3.边地民族的内附 打击匈奴的后果: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和战后对内附异族的大量赏赐,使王朝经济不堪重负,从而引起内政的变化和内在矛盾的激发,甚至导致王朝的颠覆。两汉边地民族持续内附,终于导致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1.郡县制的确立 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中国文化 历史 发展 脉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