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演员的戏曲基本功培养.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话剧演员的戏曲基本功培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话剧演员的戏曲基本功培养.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话剧演员的戏曲基本功培养 王学明;覃威尔【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9(035)004【总页数】6 页(P94-99)【关键词】戏曲表演;审美理想;写意;表演教学【作 者】王学明;覃威尔【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上海 20004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J80 一、导论 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戏曲基本功的教学,作为一系列兼具理论支撑与操作规范的课程而加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培养计划之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当下我们谈针对年轻话剧演员的戏曲基本功培养,也是站在前人铺垫的坚实基础和科学方针之上,试图在表演教学的新时代,为其开拓出更精准、更切中时弊也更符合当下的年轻演员
2、们自身素质和发展需要的技能与观念。现如今,受益于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上戏表演系对于世界范围内不同表演观念与方法的兼容并包,长期保持谦逊的吸收学习态度,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着调整和改良。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普罗大众,尤其是作为戏剧作品生产和消费生力军的青年人审美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个令人欣喜的时代,同样也是个令人容易迷失方向的时代。所谓机遇总和风险并存,诚然大量优质的现代派作品在不断延展戏剧艺术创作者和观众的审美趣味,但也存在时代发展中必然产生的投机者借机生产着曲解现代派、误导大众审美,乃至于充斥着扭曲病态恶趣味的戏剧作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现象更需要保持洞悉和
3、谨慎的态度,一方面,我们鼓励年轻人勇敢接受新兴的艺术创作态度,并走向社会接受当下大众审美的考验;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培养的青年演员在具有新时代生命力的同时不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符合中国人审美谱系的话剧表演基本功,并懂得择取纷繁的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培养出高级的角色塑造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能够引导群众文艺审美的不断发展。出于这样的一种对社会和青年演员的考虑,在表演系的教学课程中维系乃至增强中国传统戏曲类课程的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上海戏剧市场尤为突出的现象是,上演的话剧中,现实主义、当代派和小剧场话剧的比例稳步上升,加上外来剧目和创新改编剧的市场效应,历史剧的排演量和社会反响大不如前。产
4、生这种现象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话剧作品的多样化较之过去更为突出,话剧市场的规模和结构愈趋成熟,因此特定剧种的占比呈现有益的下降。然另一方面则说明当下的观众对话剧演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剧这类与年轻观众和青年演员审美习惯存在距离的题材需要更加努力地寻求创作的优化。据观察,作为戏剧题材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剧在演员培养和舞台呈现上具有突出的断代问题,相比较对文化积淀、人物塑造能力和想象力要求严苛的历史剧,年轻演员更倾向于出演现代剧或者更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戏剧。纵使古装剧的市场仍然蓬勃发展,但大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而是由网络文学和流行文化生发的具有商品性质的虚构题材,是架空历史剧,难称为严肃艺术。
5、这并不是因为历史剧作为一种题材过时了,放眼世界,我们的邻国日本、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乃至最具有现代化代表性的美国,在历史剧或者他们各自的时代剧表演方面都是毫不懈怠,且得益于现代技术的帮助在舞台呈现上更精于前代,无论角色的塑造还是表演的风格都力求考究甚至于近乎还原。同时,作为与国家文化传统最息息相关的历史剧非但在这些国家深受当地观众的爱戴,也是出口到别国的一种文化代表,在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背后还具有非常显著的宣传性。这些话剧艺术发展较为领先的文化强国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坚持在其特有的传统审美基础上进行创新,非但不会疏远传统,还要将传统放置在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上,突出传统。如前段时间在上海
6、文化广场上演的日本话剧武藏,这出日本当代戏剧代表人物蜷川幸雄先生的话剧作品,启用的主演是日本非常著名的青年演员与影视明星,但是戏剧的表演方法和舞台呈现却采用了日本的传统审美风格,台上的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常出色的能剧、狂言、剑道等日本传统表演基本功,这样的表演风格让上海观众啧啧赞叹,掌声不断,尤其是那些为追星而去的青年观众,当他们离场时讨论的不光是台上演技纯熟的男星,还有日本文化和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这就让我坚信,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并不会过时,而是需要找到更精确的呈现手段,让它在时代发展和审美变迁中始终贴合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当下的历史剧断代正是因为年轻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上的基本功不足
7、所致,他们虽然对塑造生活中的现代人物或者部分典型人物有一定概念,可是一旦触及古代角色或历史人物时,在观念和技术上的不足就会表现为明显的塑造能力缺失。一旦产生这种问题,他们又会不自觉地去套用已掌握的技能,导致历史剧中的人物出现“现代腔”,身体形态和精气神也不断向现代人靠拢。当然,这种现象不光存在于历史剧的表演中,因为基本功不足,很多年轻演员在出演经典戏剧和现代剧时也会丢失人物的年代感和角色感。如果意识到这种对于传统戏剧审美观感的破坏是一种表演上的问题还好说,最怕的是部分青年演员带着这种问题而不自知,甚至于将其认为是正确的、符合时代的,而曲解了表演的内涵。因此,如何培养年轻演员在面对历史剧或者具有
8、中国文化审美特征的剧目时的表演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其中,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功课程扮演着基石的作用。在现有的表演系课程结构中合理有效地安排学生学习传统戏曲的基本功不光是当下话剧演出市场的需要,更是让年轻演员掌握具有中国话剧审美特质的人物塑造方法的必需。二、话剧演员培养戏曲基本功的历史意义 戏剧民族化的提出由来已久,熊佛西先生、朱端均先生、焦菊隐先生等诸多为中国话剧以及表演教学倾注心血的大师们都曾就戏剧民族化这一论题表达过自己的理解并进行实践尝试。而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基本功加入到现代话剧演员培养的课程中,就是得益于戏剧民族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教学规划。朱端均先生曾说:“中国要建立自己的表
9、演体系,形式要民族化,假如不注意这个问题将是空谈中国舞台上,包括戏曲、评弹等,都具有鲜明的、强烈的民族形式。我们要从中国戏曲中吸取养料,吸取不是照搬。”1141 朱先生用“养料”这个词,用得十分妥帖。它既从侧面体现出在建立中国表演体系的过程中,戏曲表演所占的地位,也启示借助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来培养话剧演员是有机的、合理的。朱先生也说,“吸取不是照搬”。有些人会认为这是由于话剧艺术和中国传统戏曲无论从源头、审美标准还是创作制式上来说,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体裁。戏曲表演是程式化的、写意的,主张在外部用高度提炼、美化的程式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内部活动和舞台行动,是传统的中国审美。而话剧表演是生活化的、写
10、实的,主张用深刻的内在体验和现实逻辑来组织调动人物的外部行动,是典型的西方审美。也因此,不乏年轻的话剧演员认为戏曲表演基本功的训练是过时的、无意义的,这无疑是种错谬。事实上,纵观表演史,不乏有戏曲演员将体验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来促进程式化动作的灵性,梅兰芳先生就曾在演霸王别姬时,充分经历过角色内心情感的体验。回忆那场舞剑完毕,梅兰芳先生的虞姬与杨小楼先生的霸王别离之后,他就说:“感动得我心酸难忍真可以哭得出来,我在快下场前一回头,有个显然悲痛的表情,那时我还是真悲痛”清代的戏曲理论家黄旙绰就于其著作梨园原中指出:“凡男女角色,既妆等何人,即当何等人自居,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皆须出于己衷
11、。”211 这就是说戏曲演员的体验。而话剧演员的训练中也有大量通过外部的技术动作调动来呈现角色内心情感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在舞台上做到百分百的体验是理论范畴的事。虽然我们理想中的表演是演员对角色的完全体验,但在实际演出中,演员往往是处在大部分的体验和小部分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间离中,这是必然的,也是话剧舞台表现力所需要的。因此,即便是在崇尚体验的现实主义话剧舞台上,在塑造角色时,也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表演技巧的地方。这才是对于话剧需要从戏曲中吸取养料而非照搬的关键所在。我们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为了审美理想的实现,该民族的艺术创作者在历史长河中砥砺前行、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从而使得艺术作
12、品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时刻贴合与引导着普罗大众的审美。表演艺术作为最依赖群众的艺术形式,更是如此。当我们片面地将戏曲和话剧作为两种体裁对立看待时,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审美理想的涵义。这是因为一个出色的演员所呈现的精彩绝伦的表演必然同时具有出色的情感共鸣能力和高超的外部表演技巧,事实上,在任何一种表演中都不能轻易将内外割裂看待,表演教学亦同。而我们的话剧表演教学长期来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就是为了符合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积累升华、传承延续的审美文化。一方面我们要承认斯坦尼体系所追求的体验派表演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技巧结合进当代话剧的表演,能在中国的舞台上具备更
13、高的审美认同度和艺术表现力。以娄际成先生出演朱端均先生指导的桃花扇话剧为例,娄先生是一个基本功扎实且极具外部塑造力的演员,在全剧转折的重头戏里,他扮演的杨文骢想出让香君的养母李真丽代嫁这一两全其美的妙计后得意万分,为了将人物的性格鲜明化,娄先生煞费苦心,最后在切身体验到角色的那种得意时,“身体不由得上下颤动起来。此时的杨文骢已经复官,穿着官袍,头戴有翅的官帽,身体的颤动使得帽翅上下颤动,像京剧演员的耍帽翅”3。这一独特的表演和人物塑造也成为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娄先生的“耍帽翅”并不是中国戏曲意义上的程式化动作,而是中国话剧舞台上角色性格鲜明化、民族化的表达。从表演技巧上来说,娄先生是先体验
14、到了杨文骢的得意,身体不自觉地配合官帽做出了类似“耍帽翅”的舞台动作,这是因为娄先生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已经化在了他的话剧表演中,使得他在拥有大量的创作工具后形成了肌肉记忆,一旦他真实体验到角色的情绪后,那化在表演中的基本功就会时常迸发出独特的闪光,来帮助娄先生完成角色性格的塑造。这样的一种表演是十分现代和先进的,它符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理想。正如娄际成先生自己所说的:“我认为话剧要向京剧体系学习程式不是坏东西,看你是否有本事把握程式,用活程式。”4这里所说的用活程式其实就是演员表演所追求的“化”的境界。之所以我们一再注重年轻演员的表演基本功教学,希望为他们走向职业表演道路前打下声、台、形、表方面的
15、稳固基础,一则是出于历来观众及戏剧工作者对于演员的专业要求,二来则是希望日后这些年轻演员在工作中进行更深度的角色塑造时,能将所学到的基本功化入他们的表演,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演员的创作任务,甚至达到艺术的水准。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课程中,以戏曲基本功为例,有不少专项训练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更多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帮助这些年轻演员到达表演的“化境”,用基本功来给他们的表演提供养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话剧民族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上戏在方传芸老师等一系列专家的带领下将戏曲基本功训练的课程搭出了一个至今看来仍十分有价值的框架。老师们在结合对上戏表演系学生的课时安排、学员素质和话剧
16、表演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后,提出了“广、精、少、简”5的教材设置,即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广的戏曲基本功,不仅限于单一行当,而是让学生对每个行当的外部特征和动作程式都学一些。同时教学内容要求精确,挑选一些代表性突出、针对性强的片段来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不至于茫然无措。再则学习容量适当减少,片段表演也选择技术性动作少、人物角色少的场面来进行教学,力求打牢基本功而不是拔苗助长。最后教学要求简化,尽量略去大段的复杂唱白,主要培养学生的形体动作感觉和风格韵味。在课程内容方面又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学习戏曲表演的基本动作,如身段组合、台步组合、水袖组合、扇子组合、花旦组合。这第一阶段也是
17、最为重要的基本功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正反云手、丁字步、转扇、抖袖等戏曲表演的基本动作,来掌握戏曲表演中的动作规格、要求和动律。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在了解戏曲表演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后,还能有效地训练形体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达到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实现精、气、神的树立与传递。当形体基本功的基石铺好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学习戏曲表演片段训练。该训练阶段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来挑选折子戏片段进行排演,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塑造方法、舞台表演节奏和情感表达手段。方传芸等老师精心挑选出的林冲夜奔坐楼杀惜拾玉镯和游园等,至今仍是表演系戏曲课程中的教学片段。因此,对于话剧演员,尤其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话剧 演员 戏曲 基本功 培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