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pdf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 11 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
2、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
3、,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 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并在滁州有所作为。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
4、内心的政治抱负。醉翁亭因此而得名。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 三、解词:觥酒杯 翳遮盖 弈下棋 蔌菜蔬 意情趣 临靠近 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发荣滋长 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不在酒而在乐)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者也判断句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1、由朝到暮,由春夏秋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
5、,写出各自特点。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到粗)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3、其热闹场面:有声歌声、呼声、应答声。有态登山态、小憩态、徒手态、负重态、搀扶态。有活动有垂钓的、酿酒的、采菜的、弹奏的、投射的、下棋的、有年龄层次年青人、老人、孩子。(1)联系全文,“醉”有两点含义,一是喝酒喝醉了,表现其“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二是醉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欧阳修在写太守宴之前为什么写滁人游?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醉翁亭记 部编版 九年级 上册 语文 11 醉翁亭 课文 原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