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可编辑范本】.pdf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可编辑范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开发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可编辑范本】.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苏中地区中等职校“产学结合”模块化专业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 结 题报告 策划 钱国华 执笔 严邝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要求职业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应和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有效对接,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了方向性描述:“在对大类专业相应行业进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
2、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规划,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以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差异,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更多体现校本化的特点。加强校本化教科研,借助于产业部门的力量,走“产学结合”之路,开发和实施专业课程,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职业
3、学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宽基础、活模块”,“理论学习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等几个发展过程,200年以后,“项目教学法”被引进中职学校课程及课堂,205 年以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开发项目课程逐步成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流。在本课题规划、申报时,苏中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项目课程还只占专业课程中很小一部分,远没有达到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规划中规定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2 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主体的要求。另外,开发出来的单科项目课程尽管符合了职业岗位需要,实用性、应用性较强,但存在知识技能零碎不系统的倾向,没有体现“模块化”的特征。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4、有很强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1贯彻与体现“产学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具有苏中地域特色的机电、模具、服装、电子、计算机、财经等专业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依据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渠道,开发并实施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项目课程,并由此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系统。2实施与“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面向现场,任务驱动,建设富有校本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模式。.建立和完善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制度,如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
5、,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等制度,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本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开发涉及众多专业门类的具有苏中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为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积累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有利于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提高中等职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3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促进了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模块化课程 指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在职业分析、生产分析的基础上,将若干项生产技能的学习确定为项目学习模块,然后遵循职
6、业实践的逻辑顺 3 序以及学习者的智能水平、认知规律,将这些项目学习模块综合统筹、优化组合,组成的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主要特点为:作为专业课程的主体,它和专业基础课一起组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的课程体系,对应的是某个专业门类在职业实践中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它是通过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密切合作,运用职业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开发出来的;它由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项目模块组合而成,每个项目模块对应某项具体的岗位任务;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生产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模块化课程根据工艺技术的升级和创新,适时改进和调整项目,吐故纳新;
7、职校专业课程改革,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新技术新工艺翻新很快等原因,统一课程难以兼顾,因此,模块化课程更多显现出校本化特点。2产学结合 指职业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与产业部门、生产单位紧密联系,及时了解生产一线职业岗位技能规格和状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方式尽量与对应生产岗位要求相契合,注重实践运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本课题中,侧重指职业学校借助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力量,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课程,使之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3“产学
8、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与管理 “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开发指将中等职校教学与实际生产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以职业领域分析、教学分析为前导,综合统筹,科学筛选,确定若干学习项目,构建模块化课程框架,思考各课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位置、作用及相互关系,编制课程计划,然后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开发项目课程并付诸实施,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优化,以形成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符合学习者发展需求的专业课课程体系。“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管理用以规范课程计划编制、课程开发实施、课程更新等流程,包括课程计划管理,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管理,模块化课程适应生产发展的动态管理,师资培训及管理等内容。4.苏中地区“产学结合”模
9、块化课程开发与管理 苏中经济板块经济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区域,随着江苏省“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深入发展,该经济 4 板块呈现越来越强的经济活力。学校针对苏中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部门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具体要求,贯彻“产学结合的精神,开发适应经济社会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加强和苏中地区兄弟学校在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交流,及时了解兄弟学校在项目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就,积极推广本校课程建设成果。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1.理论研究:拓宽视野,广采博取求突破。206 年,我们开始实施本课题时,
10、国内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处于起步阶段,当时能够找到的国内理论参考主要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方案,但它更偏向于目标何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类的杂志,搜寻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研究他们职业知识分类、职业知识排序、职教课程组织等理论,并结合国内的人力资源理论、普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改革理论、课程评价理论等进行探索.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吸取营养,确立课题操作的行动依据。206 年底,课题组设计了“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流程路线图”。该流程设计由教科室牵头,拿出初步方案,通过各次课题研究碰头会、学校课改工作会、课改推进会上的碰撞不断完善起来。这个流程不是个
11、别人闭门造车搞出来的,而是众多参与者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集体智慧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回过头来看,此流程设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和江苏省后来大力推行的项目课程开发流程是吻合的。在课题推进过程中,课题组十分注重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的学习,关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多种形式组织课程理论学习:外派教师参加各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培训,并完善了校本转培训制度;外请省内专家,内选校内课改骨干等,举办系列讲座;创立了课改现场会、课改论坛等活动形式,宣讲课程建设理念,进行课改实践;承办了省、市课程改革现场观摩活动,本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及外校同行进行了思维碰撞;组织教师外出
12、学习兄弟学校课程建设经验,并邀请兄弟学校领导、教师到我校为我们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把脉等。5 多渠道的理论学习,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宽,保障了实践探索的质量。现状研究:寻找同盟,突出重点求质量.课题组贯彻“产学结合”策略,把能力本位作为目标、把职业实践作为项目课程模块化的线索,在行业企业中广泛寻找同盟,支撑项目课程的开发探索.2007年起,学校各专业部都成立了课改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顾问,各专业部还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课程理论专家等组成课改咨询委员会,对项目课程开发进行技术指导。007 年初,课题主持人钱国华同志撰写了论文 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筛选和提炼,登载于校报通职信息,该文提供
13、了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改调研的行动指南,指导开展项目课程开发调研。要保证项目课程建设的质量,应突出“就业导向,项目必须源于本地区行业企业生产实际。206 年月份开始,学校各专业对苏中地区相应行业企业及职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教师到企业进修、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个案分析等调研手段,获得关于苏中经济板块产业结构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相关数据,分别撰写了本专业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调研报告。各项目课程开发组(项目组)也遵照先赴企业调研,后开发实施课程的行动准则,派出骨干教师到同盟企业蹲点进修,了解该项目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具体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并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融入项目课程中。3行动研究:加快
14、实践,着力开发求效率。00年底,课题组编制了学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方案,之后每学期都出台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要点、进度安排等文件规范项目课程建设行动,及时将理论研究向课改行动转化.20年 4 月,我们通过实行招标制度试点,成立项目组,吸纳骨干教师加入,开发了简单凸模的线切割加工、三相异步电动定子绕组更换、俄罗斯方块游戏软件设计、现金会计实务操作、印花枕套设计(平涂风格)5 门单科项目课程,使教师获得初步感性认识;20年 2 月,学校五大专业群分别选择了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服装设计与制造、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技术 5 个专门化方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职业领域分
15、析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207 年 4 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选择数控专门化方向率先开展课改试点,并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实验点,08 年 6 4 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也被省厅认定为省课改试验点。截至2010 年月,已先后开发了 6 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30 余门项目课程标准,积累 20 余门项目课程教材或教学活页,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模块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建设实践中,课题组设计组织了大量活动,如举办校本培训、组织课改论坛、组织课改现场会、组织外出取经、组织校企对话等活动,着力推进项目课程建设.4.团队构建:组合培训,扩容队伍求发展。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教师进行项目课程理论及开
16、发实务、专业技能的等方面的培训。学校用足省教育厅给的各类培训指标,每年有近40 位老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培训(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近三年有 10 位教师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接受培训.我校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任务,进行体验式培训.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课改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也适时对专业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讲座。学校通过课改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参加过出国培训、国家和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回校后都必须进行转培训,一部分在课改实践中率先成长起来的教师被我们请来进行业务辅导和经验共享。对的具体课程开发,学校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着力打造
17、几个整体业务能力强、具有高效率、团队凝聚力的项目组对表现优异的项目组,将有产学合作发展前景的升格为以项目组组长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学校将帮助其完成注册,公开对外服务,学校已有洪琪工作室、张宇霞工作室、朱新民工作室等三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各类培训、课改实践及政策激励,我们的研究队伍、课改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为“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5文本创生:适时总结、系统积累求品位。从每学期的课程建设要点、课程建设总结来看,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的课题向前推动的运行轨迹,从单科项目课程开发试点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改试点,到 6个专业的铺开,每个环节上都有较多的过程性资料和相应成果,我们都能注重积
18、累,不断总结。课题研究中过程性的资料有:问卷调查表、座谈会记录、校本培训记录、7 课题组项目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课题研究的成果性材料有 6 大专业“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调研报告、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3余部项目课程标准及校本教材或教学活页、教师的教研论文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将实践成果理论化,即使提炼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其中发表于省级及以上教育类刊物的27 篇,发表于南通市级教育类刊物的 10 篇 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筛选和提炼、项目教学课程改革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对职校校本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考、把握项目课程实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
19、向促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数控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 等论文分别发表在江苏教育、职教通讯、职业技术教育、西北职教、交通职业教育等颇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类杂志上;另有 增值式评价策略及其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中职学校课改背景下教师短板及解决策略、职校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刍议、关于职校生顶岗实习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等论文参加省职业教育课改创意论坛(7 年到009 年),获得个一等奖,10 余个二等奖、三等奖,产生较好的影响.(二)研究的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或先后或同时运用了以下方法:1调查研究法 通过发布和回收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联合苏中地区兄弟学校,了解并掌握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
20、企业各岗位分布、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同类学校“产学结合”课程开发状况,为确立本校“产学结合”模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方向及内容重点,构建“产学结合”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等提供直接依据。2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国内外职业教育“职业知识的分类理论”、“职业知识的排序理论”、“职业知识的组织理论”等课程建设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与项目课程建设实践相结合,研究者与实践者互为一体,贯彻边研究边改革的精神,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个案研究法 对若干个新开发“产学结合”项目课程进行深度剖析,以点带面,提供借鉴指导,促进课程开发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优质高效。8
21、 四、研究成果的概述(一)探索了“产学结合”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的策略,对苏中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分布及任务、生产技术与工艺等情况进行了分专业调研,对苏中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剖析。1.明晰了赴行业企业调研的行动策略.项目课程的开发,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学习项目的设计必须以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科学准确的行业企业调研,是项目课程成功开发的必要前提。课题组钱国华和严邝明同志分别撰写了 课改视野下工作任务的提炼和中等职校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的操作方略,用以指导对行业企业的调研.确立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目标。调研必须遵循从行业分析
22、到工作任务分析再到教学分析的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企业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项目课程建设的调研,以提炼在多数企业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通过调研,熟悉行业生产现状,拓展职业领域视野,对行业中各类企业的了解达到一定广度;通过调研,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深入研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达到一定深度;通过调研,比较各企业的生产任务的异同,提炼共同性,实现典型性的归纳;通过调研,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学情改造典型工作任务,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项目,并实现学习单元的前后呼应.遵循对行业企业调研的要求.A.调研贯穿课程建设整个过程。不能仅把调研看成是
23、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期基础,调研应贯穿整个项目课程建设过程。调研既是项目课程设计的基础,但同时,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评价等阶段,也离不开调研。项目课程的实施阶段,应边实施,边调研,根据企业及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调整实施方式及实施环境;项目课程的评价,也离不开调研,体现在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企业的适用效果为评价标准,广泛听取学生及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建议.9 B。调研兼顾多种层次性特征。为实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突出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调研应兼顾多种层次性.调研企业的层次性:既要熟悉国有企业又要了解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生产情况;既要掌握本地企业的相关情况,又要了解外地企业的情况;既要
24、了解大中型企业的情况,也要了解小企业的实际,借此拓展职业领域视野,对行业中各类企业的了解达到一定广度。调研内容的层次性:既要调研学习者,又要调研企业人员。对企业人员的调研,既要面向一线工人、技术骨干,还要面向技术主管、人力资源主管等,广泛获取关于工作任务内容、工作任务展开程序、工作任务的实施环境、产品的检验等方面的材料,以提炼“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所需经验。调研顺序的层次性:调研应遵循从职业领域分析到工作任务分析再到教学分析的实践顺序,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螺旋型上升的思维过程.首先进行职业领域调研分析,开拓职业视野,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从各个
25、企业中提炼共性,从而熟悉行业现状;再深入到典型企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任务,设计学习项目;还需将开发实施的学习项目通过调研来检验和评价。调研方法的层次性:为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应根据地域及校本特点,研究设计适合自身的调研方法。一般说来,将多种调研方法组合使用,更能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真实性.调研应广泛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一般调研和深入蹲点相结合;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调研成果及时归纳和交流.课改调研是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调研成果应及时归纳提炼,用以项目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教师之间、专业之间、学校之间,应将课改调研成果进行经常性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创立对行业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编辑范本 职业学校 专业课程 开发 课题 研究 报告 编辑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