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媒介时代下视觉文化的影像转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媒介时代下视觉文化的影像转向.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移动媒介时代下视觉文化的“影像转向”(一)移动媒介时代下的视觉文化发展 照相机与摄影机的诞生使得图像成为视觉文化的主要呈现样态。而在当下社会,高速发展的移动网络与新的移动媒介,帮助人们建立起了随时随地就可以接收到图像信息的习惯,这种“随时随地的时刻”往往都是碎片式的,因此,浏览时间在 1-3 分钟内的视觉内容成为人们接触最多的视觉内容,随着人们对于视觉内容中所含信息的更多要求,影像开始逐步代替图像。影像可以在更短的时间,更清晰准确进行信息传递,符合碎片化时代下的人们的要求。在这里,将视觉文化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视觉文化的主要形态为电影、电视等。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运动画面或
2、者动态画面。通过变化中的图像来表达沟通。电影对图像的动态呈现是视觉文化中感官的巨大飞跃,人们通过观看动态的图像补充了图像、人眼无法捕捉到的细节,也可以看到宏大场景、四季变换等一些特殊画面,在电影中,历史的、情感的多种故事内容使得视觉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电视的出现则进一步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电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电子信号接收机,接收电子技术传送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再在屏幕中进行放送。电视机的出现,多元的电视内容也随之出现,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电视剧等等,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收看多种节目类型的同时获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电视打破了电影观看场景的限制,使得多样的视觉文化样式走进千家万户,只要一台
3、电视机,人们在家中就可以实现观看行为。不像观看电影必须要进入电影院、购票进行观看。视觉文化更加大众化。第二阶段,视觉文化的主要形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作为媒介所产生的多样的视频内容,例如微短剧、短视频、竖屏剧等。网络的不断发展,2G 到 5G 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快速、优质地接收外界信息。从最开始仅通过短信等文字信息进行交流,到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绘声绘色的信息进行沟通,视频影像也可以成为人们沟通的信息形式。同时,多种多样的视频软件层出不穷,例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这些软件可以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的支持下随时随地点播剧集、观看电视节目,再次打破了过往电视机
4、仅能实现线性观看的困境。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更加便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随时随地看简短影像的需求也在手机端被满足,短视频行业迅速发展,并长期保持高日活量,此类软件有抖音、快手、微视等。影像从多种层面占据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的“影像转向”就此到来。(二)移动媒介时代下的视觉文化内涵“视觉文化”的概念是巴拉兹首先提出的。在视觉文化的内容方面,巴拉兹在电影美学指出:“视觉文化是运用人物形象、人的联想、人的情感、人的综合、人的想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的体现。”此时,巴拉兹是以电影为主要的视觉文化形式进行探讨。此后,许多理论家对视觉文化进行了阐释。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
5、不是简单的自然赋予的,它是可以学会的,所以我们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和解释它。”由此,她提出视觉文化是涵盖视觉技术、视觉媒介和文化艺术的历史以及观看过程中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而最重要的是,视觉文化研究必须深入人类社会中去,深入到哲学、伦理、政治和认识论等方面去研究和观察。艾瑞特 罗格夫的观点则认为“视觉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视觉图像的研究,必须特别关注和思考视觉文化,它应该包括文化价值、哲学意义、性别规范以及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分配、生产、建立、传递和维护”。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从多个角度对视觉文化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视听觉感官、视觉文化存在空间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视觉文化研
6、究也就必须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如图像、广告、电视、电影等。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到视觉文化的视觉性特征与文化层面的意义。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认为,广义视觉文化强调文化方面,即“视觉文化传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狭义的视觉文化这是指绘画、雕像这类人们在视觉性中进行生产、消费的内容。尼古拉 米尔佐夫认为视觉文化是指从语言为中心所代表的理性主义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所代表的感性主义,这种改变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尼古拉米尔佐夫强调视觉文化的中心是图像,也是一种人类思维范式的革新。斯特肯和卡特莱特则认为,视觉文化包括许多领域的视觉资料,例如美术、电影和文学等。视觉文化发展到移动
7、媒介时代,影像的全方位包围与移动媒介的普及使得视觉文化呈现出影像转向的新特征:当代文化越来越围绕影像来组织和运作。不仅标志着深刻的文化变革,而且标志着基于影像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论的变革,需要在新的视觉文化范式中加以分析。学者周宪曾提到,视觉文化的变革“不仅标志着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范式转变”,移动网络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以竖屏剧为代表的影像视觉文化已经转变为大众化、私人化手机竖屏影像。今天,影像既是经济和政治力量,也是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力量。当代视觉文化正在创造这个世界。个人和民族信念、价值观和欲望,正越来越多地透过影像被建构、折射和扭曲。我
8、们今天的视觉经验大部分是科技经验。世界是透过视觉机器编码成图像,而我们有时透过机器,则透过影像获得对世界的视觉经验。根据上述学者的论述,移动媒介时代视觉文化的内涵可以认为:一是视觉媒介、视觉文本以及视觉技术等与视觉紧密相关的视觉性内容;二是视觉文化的自身构建及其与视觉主体、文化变革、伦理道德等相关领域的偏向于视觉文化深层社会意义的内容。(三)视觉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在对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研究中,周宪指出,原始视觉文化与今天的视觉文化相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在于视觉技术的地位。当代视觉文化中视觉技术居于支配地位,成为一种高度技术化的文化,视觉文化的生产、传播、呈现都依靠视觉技术。竖屏剧作为
9、视觉文化的表征之一,其视听形式与传播方式与呈现出多样的革新。回顾影视的发展历程,由于电影画面和家庭电视荧幕的局限性,影视画幅一直以横幅形式出现,使观众对横幅视觉图像形成了深刻的接受和认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媒介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工具,在使用频率上逐步取代了影院银幕与电视屏幕。通过手机上 9:16 的屏幕,信息逐步可视化、动态化,以往平淡的文字信息成为一种连续的视觉影像交互,竖屏剧也简短性、戏剧性,逐渐形成竖屏剧独有的风格特色,不断满足人们获取碎片化信息的心理需求。视觉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许多同竖屏剧一样的新的视觉文化样式,但要注意到的是,在高速发展的视觉技术之中,视觉伦
10、理也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前文在探讨视觉文化的内涵时,我们得出结论,视觉文化需要从两方面去分析:一是视觉媒介、视觉文本以及视觉技术等与视觉紧密相关的视觉性内容;二是视觉文化的自身构建及其与视觉主体、文化变革、伦理道德等相关领域的这样更偏向于视觉文化深层社会意义的内容。由此我们应注意到,视觉性内容不仅仅指的是看的内容,更深层的是“看的行为”,也就是观看行为。观看这一过程从表面来看仅仅是由大脑来控制,对视觉进行支配。但正如米克巴尔在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对象中所指出的,视觉是内在的建构,具有构建性和解释的,承载着情感、认知和智力。因此,对于观看行为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视觉文本自身形态的分析,同时
11、也要关注到观看行为,同时对观看行为的本质进行揭示。以及在看与被看之下的复杂关系,观看行为中视觉主体与视觉内容之间的隐秘关系,同时分析隐藏在看与被看之下的复杂机制,这同时也是视觉伦理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霍普格林赫尔在展览馆与视觉文化阐释中也指出,视觉文化研究是社会理论中的一种视觉性研究,其重点是“视觉图像是如何形成的,谁在进行观看,观看所产生的认知是否是被操控的。这就考察了视觉作为一种形象或物体的外部呈现物与内在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不可否认,影像时代的到来创造出独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机制,在互联网与移动媒介的技术帮助下,现代视觉机制给予观众极大的自由与便捷,视觉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进行观看,其主导意识得到史无前例的增强。当代的视觉分配机制在改变传统的观看习惯的同时也孕育了特定的视觉体制,尤其对于视觉伦理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代视觉行为所表现出的文化意义也与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论是对于传统伦理范式的现代转化,还好是对现代视觉机制的理性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