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解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解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解读 单元导语原文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心所向;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单元导语解读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 正如单元导读所言,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桃花源记记事,小石潭记记游,核舟记状物,关雎蒹葭抒情。从文体上讲,有散文(记叙文、说明文),有诗歌,形式多
2、样。虽同属古代诗文,但是文体并不相同,这是因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养性怡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的确如此。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原因吧!语文教学距离“立德树人”并不遥远。作为第三个古代诗文单独构成的教学单元,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自然应该开展古代汉语教学,也就是“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古诗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也不能成为本单元古诗文教学的唯一目标,并因而将古诗文教学异化为古代汉语教学。其依据是:1.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古诗文
3、”的课程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显然,课程标准没有将“积累文言词语”作为课程目标。但是,由于古代诗文运用古代汉语这一语言的特殊性,“积累文言词语”可以是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2.就本单元单元导读分析,“并”字“有连同的意思,表示意思进一层。”这样,本单元语文素养教学要求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意思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目标是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4、,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从具体教学安排的角度说,二者应该同步进行,不应该分成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先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然后进行阅读教学是不行的)。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有两个阶段:首先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读懂一篇篇古诗文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反复诵读”是教学生“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的方法,也是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策略。“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是相辅相成的。“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离不开“品味精美的
5、语言”,反之亦然。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 本单元阅读教学单元由 5 篇古代诗文组成。前两课(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最后一课(诗经二首)是教读课,以教为主,意在传授方法;第 3 课核舟记是自读课,以练为主,意在利用教读课所学、巩固教读课所学,形成初步的习惯和能力。教读在前,自读在后。教读越扎实越深入,自读的基础越好。语言与思维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当然,阅读本单元的散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和诗歌(关雎蒹葭),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本单元课文都是古代诗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6、。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二:“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得越扎实,“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就越有意义,有意义的事做起来才越有动力,也就越容易。“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也是教学的难点。四、以案说理,提出教学方法的建议、指导 1.关于背诵 本单元课文,除了核舟记外,都要求背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由以机械记忆为主转变为以意义记忆为主。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2.关于积累文言词语 变革“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方式,扭转有“言”无
7、“文”的教学现状,走向言文合一,使积累文言词语变得有意义。3.关于“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其教学策略是从“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走向“言语意图”。例如: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异”,为“渔人甚异之”找到理由。从“忘路之远近”“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中读出桃花源之虚幻,进而理解歌颂虚幻与批判现实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从“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读出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人生活的幸福美满,进而理解其中表达的古人“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从小石潭记由“伐竹取道”到“记之而去”的心理依据是由“乐”而“凄”“怆”,感受作者心境的苦闷。由寄情山水理解逃避现实。由“核舟”之精巧理解技之“灵怪”,王叔远之“奇巧”,进而理解“状物”与“记人”之间的关系。由重章复唱之形式感受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进而感受淑女之美好。4.由育分到育人 能不能开齐开足课程,是检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关注除了阅读与写作之外的教学领域: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