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探寻谈美书简读书笔记.pdf
《美的探寻谈美书简读书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的探寻谈美书简读书笔记.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的探寻-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第一篇:美的探寻-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作了详尽解释的作品。一、美学:古老而年轻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架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即人类的起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德根源。“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艺术是美德集
2、中体现,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艺术品比较集中具体地表达了人类对美德看法。由此,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涉及范围即:从客观方面研究美的对象,说明美产生的根源和美的本质。从主观方面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作为美德集中体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创作规律。二、真 善 美 对于真善美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他说:“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时候,便会引起人对对象的认识活动,同时,也会激起人的情感和意志。这里的知、情、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善、美。三、审美与移情 审美活动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审
3、美活动之所以发生,这一方面取决于对象的存在和性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对对象的态度和其作用的方式。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主客体统一的现象,必然会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来,其中,移情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移情,按照西方美学道德理论观点,朱光潜先生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观念联想,一类是内摹仿。“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上去,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审美上的移情现象,就是在赋予对象人格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凡是摹仿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筋肉活动,这种筋肉活动当然要在脑里留下印象,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法摹仿就是一种审美过程。所以,去看
4、,去听,去嗅,去尝,去触,去观照,去生活,去赋予情感,最终,我们会身体力行所追求的美学理想。第二篇: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 美的探寻 读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 82 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这既是对他自身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我们年轻朋友的一次回复。13 封书信结集而成的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对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也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一种通俗化的形式娓娓道来,使美的探寻历程亲切自然,充满奥妙而易于接受。一、美学:古老而年轻 可以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5、同人类自身的诞生一样古老,但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是非常年轻的。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架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谈人)即人类的起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可以想见,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十分朴素而单一的,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于复杂和多样。纹身的出现,是和原始民族的朦胧的审美感受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分不开的。讲究“美观”或说某种装饰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
6、德根源。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老先生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额研究 2 中得来的。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在其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是修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原始人类的这种朴素而朦胧的审美倾向,不等于自觉而明晰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追求,因为这些行为只是作为生活的某种“方式”而存在的,处于一种“潜存在”的状态。艺术是美德集中体现,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艺术品比较集中具体地表达了人类对美德看法。自从艺术产生以后,人类便找到了对美进行全方位观照的最便捷的方式,艺术成为既
7、可以表现自然界的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可以表现社会生活的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三十一);既可以表现人的外表的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可以表现人的心灵的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更重要的,由于艺术创作融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所以,即使自然中丑的事物在艺术魔杖的点拨下,也会奇迹般地转化为美的事物。朱老先生在巴黎圣母院里那个丑陋的敲钟人身上得到了启示:艺术比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8、(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由此,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涉及范围即:从客观方面研究美的对象,说明美产生的根源和美的本质。从主观方面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作为美德集中体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创作规律。二、真 善 美 了解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理解美学,考察美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的。对于真善 美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关于社会实践,他说:“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实践是运动的,它是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感)和意(
9、意志)这三种活动。”(谈人)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时候,便会引起人对对象的认识活动,同时,也会激起人的情感和意志。知、情、意构成了人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三种主要方式,而它们又都统一与人的社会实践中。这里的知、情、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善、美。尤其,审美活动关注的主要不是事物内部关系及其对人的利害,它关注的是事物的外观意向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直觉的,不涉及概念和推理;它超越直接的功利目的,不涉及欲求和利害。这就是美与真、善的区别,也是审美活动的主要特点。但是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审美活动的特点,不能人为割裂其内在的联系,朱光潜先生对康德判断力批判所作的批判,也主要针对康德
10、把思考力、情感和追求目的的意志在审美活动中都从“人”这个整体中阉割掉了(谈人)的思想而展开的。三、审美鱼移情 审美活动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审美活动之所以发生,这一方面取决于对象的存在和性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对对象的态度和其作用的方式。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主客体统一的现象,必然会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来,其中,移情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移情,按照西方美学道德理论观点,朱光潜先生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观念联想,一类是内摹仿。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统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上去,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审美上的移情现象,
11、就是在赋予对象人格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内摹仿强调的则是由物及人。前一种移情侧重的是心理学上的解释,后一种移情侧重的则是生理学上的解释。“凡是摹仿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筋肉活动,这种筋肉活动当然要在脑里留下印象,作为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法摹仿就是一种审美过程。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这两种感知与劳动,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同时,遵循美德特性,物我交融地去思考、欣赏、创造,使无情变为有情,使本来无生命的东西变为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种奇妙的历程。所以,去看,去听,去嗅,去尝,去触,去观照,去生活,去赋予情感,最终,我们会身体力行所追求的美学理想。第三篇:谈美书简摘抄及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摘抄及读书笔记 摘抄 通
12、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学习美学的方法应是:在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现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并认为美的文艺作品中应有思想性的渗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
13、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崇高是我们由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读书笔记 一 美的本质。从柏拉图开始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美学之路,自然就艰难远久。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学美学
14、,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尽管途径各不相同。其结果却都一样。二 谈美与审美。最直观的就是人。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各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本;但
15、也并非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学通美学。如果一个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并不具备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时代精神;那么,他也不会在坎坷的学美之路上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三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当人们心中具备某 些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宣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这其中自然就会要劳动。用劳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这其中不禁要包括许多的学术限界。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这样不禁使美学空洞和抽象了。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艺术叙述了人
16、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通过修辞转化成艺术。艺术也就无形式。尽管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主义思想。”但艺术的终端。我想也会回归于生活。第四篇: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精选 10 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精选 10 篇),欢迎大家分享。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1 一文中,作者比力详细、完整地解说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情况的关系。他起首回顾了这一实际孕育发生与生长的汗青,进而指出,典范人物是可以
17、或许表现社会汗青生长的某些纪律而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抽象,而典范情况则是典范人物所处的可以或许反应社会汗青生长现状和趋向的详细情景和配景。典范人物应生存在典范情况中,而不能与情况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经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别中显示一样平常。文学之以是能在偶然性中见出一定性,是与再现“典范情况中的典范人物”这一实际分不开的。固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资助。类似如许的例子另有许多,在此也就纷歧一详谈了。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
18、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职位地方、我的情况)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职位地方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力的表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谈美书函不是一样平常的高头讲章,它接纳书信体的情势,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普通化。谈美书函是什么?谈美书函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老年末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本身漫长美门生活和美学头脑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复兴。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体
19、贴的美和美感、美的纪律、美的领域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化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的创作纪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头脑上的,又是要领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册本。八十二岁的高龄仍旧著书立说,对美学头脑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复兴,体贴美学教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2 什么是“美”?用莎翁的话说:“这是一个问题。”但毫无疑问,没有人知道答案,包括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位大师。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只是在人类对美的认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见解,但却从未揭开“美”的面纱。其实在我看来,“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很少会有人对美的认知完全相同
20、。也就是说,“美”是无定义的。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引用了他的一位“老朋友”(我怀疑是作者本人)给“美”下的定义,并对其刻板和迂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也是反对套用空洞的抽象概念去给“美”铸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的。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同时,美也是属于社会价值范畴,它的适用主体是人。这便是说我们要去认识美。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呢?我的观点是:不需要定义,只需要感受。但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提示,那便是既要把握对“美”的理性认识
21、,又要注重对“美”感性认识。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决不能只强调美的客观性而将审美与人的思考力、情感与意识割裂开来。审美活动应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因为它具有目的性并且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所以审美必然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去进行。否则,就如“形而上学”一样,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这显然与主客观结合的审美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相矛盾。认识美和感受美一方面要求我们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审美实践,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多与他人交流自己对美的看法。在审美的过程中,探求美的真谛未必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不
22、可少的经验。而对于谈美书简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以耐心的口吻,以一位长者的身份用信件的方式,将自己平生对美学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对一些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向美学的入门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而这本书相比较其他美学著作易懂。他在美学问题上对我们的帮助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方法上的。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3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时的我还未摆脱初中生的稚气,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就把书放下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尽管现在的我还只算“后辈”,但朱先生在这本小书中所传授的美学理论,却是字字珠玑,堪称“诤言”。一遍遍的反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
23、但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长进,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启发了我的思维和思想,让他们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
24、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社会不久,各方面认识及素养都尚浅的大学生,尽快摆脱对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顿。但长久以来,却仍如汪洋中的一叶孤舟,望不见灯塔,只能随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没有方向的,不明确目的的生活过之何如?于是便试图从先贤闪光的思想中探寻泅渡的彼岸。自以为平日阅读量不小的我在与那么多高贵的思想交流之后终于从一本薄仅百余页的小册子中嗅到了最浓郁的芬芳。从此便记住了要“实事求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立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其实直到现在我仍会时常疑惑:这些看起来如此教条、干涩的话语是如何打动了我的
25、心,让我如此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实践呢?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4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由古猿进化为类人猿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用自然界的一些树叶、贝壳之类的东西来装扮自己,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寻 书简 读书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