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2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下功夫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
2、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之一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3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义: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违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3、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从根本说上,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
4、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
5、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6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4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
6、物所代替。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 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7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的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
7、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1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
8、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量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8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
9、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
10、是认识的基础。10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区分是相对的,不应该也不肯把它们截然分开 11价值及其特性 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
11、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3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时间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
12、一条政治经验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
13、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
14、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7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作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8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式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变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具象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9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为: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
15、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2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 22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
16、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如原材料和燃料 可变资本:用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即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23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
17、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4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关键两个: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就动资本 的周转速度。25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对内职能: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本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
18、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指定的秩序要求之内。对外职能:资本主义主义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26垄断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产生原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手段更
19、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7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家集团 2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四种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制和微观规制 积极作用:国家垄断资本注意点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这一定的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
20、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是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29经济全球化 含义: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被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过、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 贸易的全球化 金融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
21、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系的变革 后果: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积极: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收外资,扩大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过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收益 消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的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限制150内